1961年,三位历史人物亲密地搂在一起,留下了一张珍贵的合影。此时,曾经的恩怨已烟消云散。
这三个人从左到右,分别是熊秉坤、溥仪、鹿钟麟,左边的闹革命,右边的把末代皇帝“请”
出了皇宫。这次相聚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往事?
溥仪,作为清朝的末代皇帝,曾手握最高权力,然而,哪怕坐在权力巅峰,也难以抵挡历史大势,他被迫离开曾经的宫殿,甚至一度跑到东北去,建立伪满洲国。
熊秉坤,则打响了推翻清朝的“第一枪”,出生于湖北省武昌城一个贫穷的家庭,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小时候就知道生活的不易。
年少时,熊秉坤受到当时革命思想的影响,后来选择进入军队。当时,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中国在国际上备受屈辱,熊秉坤对国家命运充满忧虑。1904年,他在湖北新军服役,参加了一些基础军事训练。
1911年10月10日,熊秉坤终于迎来了机会,在紧急动员下,成为武昌起义的发难者之一,带领革命党人奋起反抗腐败的清政府。
那一夜,熊秉坤带领一部分士兵攻占了武昌城内的主要据点,迅速控制了局势。
作为革命的先锋,熊秉坤深知反抗的艰难,不断鼓舞身边的同志:“不革命就会被捕杀,我们要死,死于泰山得矣。”
在熊秉坤的参与下,武昌起义最终取得了成功。清朝的覆灭成为历史的必然。
新中国成立后,熊秉坤没有像其他人一样投身于政坛,选择相对低调的生活,后来在武汉从事了与军事相关的工作。
鹿钟麟,则在冯玉祥的指示下,将末代皇帝强行赶出了紫禁城。
相比于熊秉坤,鹿钟麟的成长环境稍微优越一些,出生于地主家庭的他,没有吃太多经济上的苦头。
少年时期的教育经历,让鹿钟麟逐渐接触到革命思想,从新军的军校生,成为了一名逐步崭露头角的军官。
1924年,在冯玉祥的命令下,鹿钟麟率军进入紫禁城,以武力将溥仪驱逐。
据传,面对曾经的皇帝,这位霸气的将领用枪指着他,问道:“你以后是称皇帝,还是称平民?如果对方自认是平民,自然会受到保护,如果仍然自认皇帝,那可能面临被击毙的下场。”
溥仪看到对方手里的枪,吓得面如土色,颤抖着回答:“我愿意成为民国的一分子。”
1926年,北伐战争打响,鹿钟麟作为冯玉祥的手下重要将领,多次作战,参与直奉战争和国民革命军北伐中的很多重大战役。
晚年,鹿钟麟选择了相对隐居的生活,逐渐淡出了政治舞台,1961年,三位曾经的历史参与者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相聚。
此时的溥仪已经不再是当年的末代皇帝,而是一个普通公民,熊秉坤和鹿钟麟也都在新中国中找到了自己的新使命。
他们早已不再是曾经的敌对关系,成了历史的见证者,随着合影照片的拍摄,三人之间的恩怨在岁月的流逝中消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