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书上,博古的名字和王明放在一起,“左”倾路线的“代言人”,24岁当上中央政治局总书记,39岁因飞机失事埋骨青山。
博古的小儿子秦铁文革期间,曾去看望受冲击的王震,王震对他说:“小铁啊,你爸爸是个好人……”
博古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也许拨开历史书上符号一样的记录,我们能窥见一二。
博古原名秦邦宪,祖籍无锡,他是北宋著名词人秦观的第32代孙。清朝时康熙、乾隆几下江南,都是无锡秦家接驾,祖上很富裕。到了博古父亲这一代,家道中落,只得卖掉见证无数辉煌的祖宅。
博古很早就接受先进思想,在苏州公专上学时,他是一个积极的学生运动组织者,后来到上海读书,1925年便加入共产党。
第二年,博古经上海共产党推荐,中共中央同意,到苏联莫斯科大学读书,俄文名叫“博古诺夫”,回国后,博古常用“伯虎”、“卜古”笔名发表文章,后来就固定用“博古”,渐渐地,大家都叫他“博古”。
在莫斯科大学学习期间,博古和王明结识,后来成为坚定不移互相支持的朋友。王明比博古早一年回国,当时国内是李立三主持大局,王明凭借吹捧李立三,也得到重用。
苏联共产党一直扶持中国共产党,并不是出于大公无私的心,而是希望逐渐渗透影响中国,在中国有自己的影响力。
所以,到苏联留学的这部分人和一直在国内的这些人,常有理念不和。前者希望照搬苏联模式,后者希望长出自己的骨肉,这样才能长久。
等到博古回国时,王明已经不满足居于李立三之下,他想把李立三拉下来,自己上位。
博古、王明等成立了一个小组,和苏联那边一起批判李立三,最终在莫斯科的支持下,王明在1931年的六届四中全会中,胜于瞿秋白、李立三等一众老领导,成为新的领头人。
这次会议后,上海白色恐怖一天比一天紧张,顾顺章、向忠发等先后被捕叛变,许多高层领导人被抓捕,中共党组织被破坏,周总理,瞿秋白、王明等人都被国民党现金悬赏。
这样的状况下,周总理要去苏区任军事部长,王明则去往苏联,博古这时被推到台前,出来主持中央工作。
博古这时才刚毕业一年,无论政治经验还是资历都非常浅薄,可历史有时候就是这样儿戏。
当时,博古也觉得自己担不起这个重任,这样的做法不符合组织程序,周总理和王明都已经和共产国际远东局商量妥当,再给远东局发个电报就行。
这一年,博古刚24岁,在各种机缘巧合之下,成为中共中央的最高领导。遵义会议之前,博古一直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一职,和李德、周总理组成军事领导三人组。
遵义会议被视为中共的一次转折,毛主席增选为政治局常委,原“三人团”被取消,周总理成为军事负责人,毛主席则是辅助周总理。
博古虽然还是“总书记”,事实上已没有实权。后来周总理找到他,分析利弊,提出将毛主席推到领导职位,此前博古需先将权力让渡给张闻天。
博古觉得周总理说得有道理,没有任何抵触情绪,直接将象征总书记权柄的两只铁皮箱送到张闻天手上。
在后来的日子,博古全然信任毛主席的领导,坚定不移地支持他。主席曾对总理说:“秦邦宪是一个很有原则、很有组织观念的人。”
在延安时,博古担任解放日报社社长,兼新华通讯社社长,起早贪黑。难得的空余时间喜欢读点文艺小说,或者翻译俄文著作。
1946年4月8日,博古同叶挺等乘坐飞机时在晋北失事,一行17人遇难,史称“四八空难”。
博古虽然去世得早,据秦铁回忆,很多叔叔阿姨对他们很好,50年代,每到博古忌日,如果他母亲上班,朱德都会把他们这些孩子接到中南海,和他们一起吃饭。
很多人私下会跟秦铁说:“你爸爸是好人,学问高,为人正派,从来不玩阴谋诡计那一套,而且服从党的需要,在哪里都能上能下。”
历史每天都在更换新的篇章,也许我们也应该用新的目光,去看待那些脸谱化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