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式82毫米迫击炮:一位久经沙场的老兵

猴大爷聊历史 2024-09-03 18:04:37

53式82毫米迫击炮,全称“1953年式82毫米迫击炮”,该炮仿自前苏联PM-37型82毫米迫击炮,由南京第307厂严格按照苏联图纸、使用苏联炮管材料生产,于1953年仿制成功。

该炮全重53公斤,炮管长1.22米,最大仰角75度,最大射程3040米,可发射杀伤榴弹、发烟弹、燃烧弹、照明弹和宣传弹等多种炮弹。其中,前三种炮弹,最早使用的是目-5式引信,在使用中发现,该引信在对多卵石地带射击时瞎火率较高,可靠性不佳,因此这种引信在1959年就停产了,后期生产的炮弹配用的是迫-2式引信。

另外,1960年之前,生产的53式82毫米迫击炮炮弹,尾管的传火孔数量为12个,1960年后生产的迫击炮弹,传火孔的数量增加为15个,且位置较低,就不需要使用硝化棉托座了。

53式82毫米迫击炮装备部队后,成为营级火力支援武器。当时我军一个步兵营至少会有一到两个迫击炮排,其中一个排装备3门53式82mm迫击炮。

从1950年代到1970年代,53式82毫米迫击炮一直是我军的制式装备,在西藏平叛、对印自卫反击战等战事中,都有较好的表现。

对印自卫反击战期间,53式82毫米迫击炮伴随步兵作战,在邦迪拉战役中打出了“听音开炮、交替前进”的经典战例。

当时,我33团奉命攻打印军驻守的2891高地,敌人在那里部署了一个旅部外加2个主力营,共1500多人。

战斗中,负责掩护的我迫击炮排,在1门出现故障,只有2门可以作战,炮弹还剩50多发的情况下,采用交替前进方式,即1门炮击时,另1门趁机向前推进,不要盲目的向远处开炮。

激战至下午4点,迫击炮排几乎摧毁了印军所有的火力点,打得锡克营彻底没了脾气,并最终崩溃。

而在西线的班公湖战场,印军廓尔喀第四连仗着修好的6个碉堡,以及大量的战壕和防炮工事,居高临下负隅顽抗。

我军调动6门53式82毫米迫击炮外加两挺高射机枪掩护步兵进攻,仅用时50分钟,就拿下了印军第16号哨所,俘虏印军连长。2天后,班公湖北岸所有印军哨卡全被摧毁,南岸印军不战而逃。

至此,班公湖我方一侧的印军势力被全部肃清,我军在此地的阵线向前推进了十几公里,直达中印传统边界线,班公湖一带的国境线逐步稳固,并直到今日。

除了我军,当时的北越也获得了大量的53式82毫米迫击炮,并迅速成为北越军队一线步兵的主要火力输出。

溪山战役中,北越军的82毫米迫击炮就弄得美军头疼不已,美军随时随地都感受到82炮带来的威胁。一颗迫击炮炮弹最大的杀伤半径竟然能达到25米,即便士兵能够及时卧倒隐蔽,迫击炮弹的杀伤半径也有15米。而且打完后,拆解成三部分,无论是人扛还是马匹携带,转移起来非常方便,纵然美军有火力上的优势,但就是无法快速锁定它。

到战役结束后,美军的伤亡人数有五千多,其中大部分是迫击炮的战果。

客观的说,53式82毫米迫击炮是一款优秀而且成功的武器,但是它毕竟源自二战的技术,到1970年代就已经过时了。

对印自卫反击战结束后,一线官兵针对53式82迫击炮,提出了诸多的不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太重了

全炮重53公斤,行军状态分解后,炮身、座饭、炮架等三大件,每个的重量也都在15公斤以上,在西藏那种高原地区作战,战士们的负担和体能消耗是非常大的。

第二、底座设计有缺陷

该炮使用拱形座钣,制造工艺较为复杂,在射击时座钣下土壤内的空气较难排出造成射击时座钣反跳的能量较大,不利于射击精度,而且射击前必须构筑工事,不能放下就打,战斗反应速度较慢,应付仓促战斗的能力不足。另外,拱形座钣的质量也较大。

第三、不能拉发

拉发最大的好处是,可以用很低的抛物线,去攻击近距离的敌人工事。但53式只能采用固定式击针,也就是说必须将迫击炮从炮口放入,炮弹自由下坠到底部点燃发射药后,将炮弹推出炮膛。

第四、该炮使用的缓冲机由于结构原因,不能消除随遇平衡,对射击精度不利。

于是从60年代开始,我军就决定改进53式迫击炮。

改进的新型迫击炮在设计时对53式82毫米迫击炮的优缺点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也充分考虑到了我军的战术特点。1968年新迫击炮设计定型,并于1971年装备部队,这就是后来的67式82毫米迫击炮。

67式服役后,53式开始退居二线,但是在一些二线部队和民兵手里依旧有装备,甚至在1982年的《团炮教材》上,依旧能看到分析介绍53是82毫米迫击炮的内容。在2008年,西部的某县民兵训练时还在用53式迫击炮。

如果今天再想一睹53式82毫米迫击炮尊容的话,恐怕只能到军事博物馆了!

0 阅读:452

猴大爷聊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