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自朱棣开始,皇帝登基前不仅有先帝遗诏还有群臣劝进

史海撷英 2024-08-24 17:45:14

明朝的大礼议是古代礼制史上的热门话题,要想了解这段历史,《明世宗实录》就不能不读,可以辅助其他相关资料,深入了解大礼议的是是非非。不过抛开大礼议这件事本身,《明世宗实录》里的一个小细节引发了一种疑惑:既然已经有了先帝遗诏,为何还需劝进?

“壬午朔癸卯,至自安陆。先是三月丙寅,大行皇帝遗诏曰:‘朕绍承祖宗丕业十有七年,深惟有孤先帝付托,惟在继统得人,宗社先民有赖。皇考孝宗敬皇帝亲弟兴献王长子,聪明仁孝,德器夙成,伦序当立,遵奉祖训兄终弟及之文,告于宗庙。请于慈寿皇太后与内外文武群臣合谋同词,即日遣官迎取来京,嗣皇帝位。’丁卯,司礼监太监谷大用、韦霦、张锦、内阁大学士梁储、定国公徐光祚、驸马都尉崔元、礼部尚书毛澄,赍捧诏谕金符,趋安陆藩府奉迎。戊寅,诸臣至安陆捧进遗诏,上候迎府门外,至承运殿行礼。开读毕,升座,藩府及安陆文武官侍班乃进金符。上亲受之,诸臣行礼,见礼。四月壬午,上辞兴献王墓,伏地恸哭,左右扶而起,从官莫不感泣。明日,辞圣母,车驾发安陆。戒扈从、诸臣沿途务安静毋扰,经诸王府,设供馈,悉谢不受。敕有司膳羞廪饩止用常品,他珍异皆却之。行殿惟取朴质,有过侈者輙去,视诸治道,仓卒不及备,亦弗问。壬寅,车驾至良乡。癸卯,至京城外,驻跸行殿。初,礼部具仪,请如皇太子即位礼。上览之,谓长史袁宗乐曰:‘遗诏以吾嗣皇帝位,非皇子也。’至是,大学士杨廷和等请上如礼部所具仪,由东安门入,居文华殿。上笺劝进,择日登极。上不允。会慈寿皇太后有旨曰:‘天位不可久虚,嗣君已至行殿,内外文武百官可即日上笺劝进。’”

这段资料有两条主要信息:其一,奉迎朱厚熜的诸臣来到安陆,当众宣读武宗遗诏,朱厚熜接受遗诏和金符,诸臣行拜见礼。其二,朱厚熜进京后,经过一番争论,张太后懿旨命百官上笺劝进。这有什么问题吗?

朱厚熜‍

问题就在这里了。朱厚熜在安陆时,就已经接受武宗遗诏和金符了,按道理讲,他在那一刻起,就能以皇帝自居了,怎么到了京师,还要再接受群臣的三劝进呢?有先帝传位遗诏还接受群臣劝进?

一般来说,在中国历史上,靠群臣笺表劝进才登基的皇帝,要不是开国创业雄主,譬如拓跋珪、朱元璋、皇太极等等,要不就是接受先朝禅让的篡位者,譬如刘裕、杨坚、赵匡胤等等,以及没有先帝(前任帝)的任命,被他人拥立或自立者,譬如宇文毓、赵构、海山等等,还有就是弑君者,譬如耶律贤、朱棣······

只有以上这些人,才需要百官笺表劝进的套路,或者说需要劝进这个遮羞布。正经奉先帝遗命继承皇位的合法皇帝,是不需要大臣再上笺表、玩劝进把戏的,唯有明朝是个例外。

抛开朱元璋开国被劝进,只有建文帝朱允炆奉祖父遗命即皇帝位不见有劝进记录。然后从朱棣开始,他的一窝子子孙孙,不管是奉遗命还是遗诏即位的,统统都要再接受百官笺表劝进,甚至不止三劝进。

譬如朱棣,诸王大臣第一次劝进,不许。第二次劝进,不听。第三次劝进,固辞不允。最后诸王大臣把他簇拥到御辇上,相当于黄袍加身那一套,他才“不得已”即皇帝位。

朱高炽

再譬如朱高炽,群臣两次劝进都不允。这时,他兄弟赵王单独劝进,仍不允。再然后,群臣玩第三次劝进时,他依旧不允。直到文武群臣第四次“伏阙上表”,朱高炽才勉从所请。而朱瞻基也学他爹,群臣三劝进都不允,直到兄弟们也上表劝进时,才表示不得已即位。

再之后的朱祁镇、朱祁钰、朱见深、朱佑樘、朱厚照、朱厚熜、朱载坖、朱常洛、朱由校诸帝,都没有玩那么花哨了,不过他们也都在群臣三劝进后,才即皇帝位的。也就是说,明代朱棣以后的所有皇帝,在登基大典前,统统都搞群臣劝进的小把戏。

他们为何要搞得如此复杂呢?按理说,除了朱棣本人没有先帝遗命外,其他诸帝均有先帝的遗命啊,就算是朱祁钰,也有皇太后懿旨,他们都是合法继位的,为何还要搞三劝进呢?简直是不伦不类嘛!

朱棣

三劝进这个大明特色,可能是朱棣靖难的后遗症。

众所周知,朱棣是篡逆上位的,他自然没有先帝遗命,就只能被大臣劝进,后世子孙为了模糊祖宗篡位的行径,就把诸臣劝进搞成惯例,哪怕是新君接受先帝的遗命、遗诏,也得再走一遍大臣劝进的程序,堪称大明版的掩耳盗铃。

新君都已经接受先帝遗诏、金符了,反而还要再接受群臣劝进才允许即位,如此神奇的操作,将置先帝遗诏于何地?岂非先帝的遗诏金册,还不如群臣之笺表好使?那为啥不干脆扔掉遗诏,让群臣劝进上位呢?

啥好榜样例子不去模仿?偏偏去模仿五代的那些篡立之例,把好好的合法皇帝给推到窘迫的境地,果然是明臣不读书,误人误国。

0 阅读:56

史海撷英

简介:历史不在神坛,也不在地狱,将一切历史拉回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