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金陵
导语:
《长城、长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的通过,标志着以长城、长征、大运河为核心的线性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利用将进一步完善。建设长城、长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对坚定文化自信,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持久影响力、革命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具有重要意义。要结合国土空间规划,坚持保护第一、传承优先,对各类文物本体及环境实施严格保护和管控,合理保存传统文化生态,适度发展文化旅游、特色生态产业。
国家把长征也列入三大文化公园之一,可见长征精神内涵之深邃,沿长征线路的红色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伟大意义将彪炳千秋,与山河永存,与日月同辉。
从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的整整两年中,中国工农红军三支主力部队进行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长征中,红军斩关夺隘,抢险飞渡,杀退了千万追兵阻敌,翻越了高耸入云的雪山,跋涉了渺无人烟的草原,其神勇艰苦的精神,充分显示了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无坚不摧的战斗力量和无比顽强的生命力。长征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百折不挠的象征,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象征。
岁月的风霜染白了当年壮士的双鬓,曾洒满鲜血和布满尸骨的土地上也早已开满鲜花,但那无数英勇烈士用铁脚板丈量过的二万五千里漫漫征程依然如蜿蜒的长城,高高矗立在亿万中国人的心里。
作者在长征胜利60周年时,曾经采访过原济南军区干休一所、干休二所和山东省军区干休所的18位老红军,为他们撰写了回忆文章,发表在报刊。曾经担任过中共山东省委书记的苏毅然同志活了102岁。老人具有顽强的生命力,爬雪山时,苏毅然又累又睏,站着睡一会觉,然后以顽强的毅力坚持走下山。老书记曾经告诉我,那些蹲下睡觉的战士,许多都起不来了,牺牲在雪山上。
长征精神系列谈之一——坚定不移的共产主义信念,是红军战胜艰难险阻,从危难中走向胜利的力量源泉
作为一部无与伦比的生命史诗,长征所表现的百折不挠、一往无前的意志、气概和精神,业已突破了时代和国度的界限,蕴涵着红军将士坚定不移的共产主义信念。
红军长征是在“左”倾错误造成严重危害、中央根据地几乎全部丧失、红军力量受到严重削弱的极端困难条件下进行的。“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生死关头,是毛泽东和他的高超军事思想挽救了中国革命。遵义会议之后,红军在党中央和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下,纵横驰骋于黔滇边区,巧妙地穿插于国民党重兵集团之间,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变被动为主动,最终摆脱了几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红军在危难之中,始终打不败,拖不垮,保持着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不管环境多么险恶,生活多么艰苦,红军将士始终坚持革命必胜的信念,保持高昂的士气,浴血奋战而没有溃散,从而创造出人类战争史上的空前奇迹。
曾治是一个放牛娃,家里很穷,读不起书。从14岁参加革命那天起,他就把生死置之度外。革命不怕死,怕死不革命,一个人连死都不怕,还怕困难吗?那时他只有一个想法,就是紧紧跟着共产党、毛主席,革命到底不回头。雪山草地难走,根本没有路,红军硬是靠双脚踩出了一条北上抗日的路。过雪山时,曾治穿着一件单衣,在风、雪、冰、雹中冻得浑身哆嗦,牙齿打颤。但红军战士毫不畏缩,仍然顶风冒雪拼命往前走。苏区人民称红军的脚是铁脚板,是量天尺。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路,硬是让红军将士的铁脚板一步一步量过来了。曾治写过一首小诗,用以表达他毫不动摇的革命信念:14从军红小鬼,举起大刀砍白匪。紧紧跟着毛委员,革命到底终不悔!
张志忠参加长征时才12岁,他说,红四方面军第三次过草地时,已成了疲惫之师。经过一年多的往返转战,饥、寒、累、病把每个战士折磨得人不像人、鬼不像鬼,一个个面黄肌瘦,双眼深陷,衣衫褴褛。越往草地中心走,困难越是严重,时风时雨时雪时雹。夜晚的严寒,更是使人难耐。当时提出口号:往前多走一步,蒋介石就早失败一天,日本鬼子就早一天被赶出中国。大家以此激励自己,以顽强的意志和毅力往前走。张志忠的年龄比较小,大多数战士都光着脚走路,老同志都关心他,用一块牛皮裹着他的脚,用绳子扎住绑紧。是红军那种骨肉般的阶级友爱精神挽救了张志忠的生命,否则,他早就死在雪山草地了。许多战士脚被扎烂划破,只好用破布包着走。往往解开破布,就会从溃烂的伤口里爬出蛆来。
漫漫长征路,一方面军走了12个月,二方面军走了11个月,四方面军最苦,走了19个月。
蒲明海说,一般人都知道爬雪山过草地很苦,但到底怎么苦法,没有亲身经历过的人,难知其真味。草地实际上是水草地,是大沼泽,粗一看,上面有草,水面上浮着一层土,水下是泥,一不小心人或马就会陷进去,而且是越陷越深,那真是灭顶之灾呀!我们四方面军过了三次草地,而我所在的红三十军过了四次草地。原路返回时,有时能看到一只枪横在地上,或插在泥水中,一大片草疯旺疯旺地长着,再细看下面是一片黑,其实是已经腐烂了的红军战士的尸体。爬雪山更难,山上到处是冰雪,哪有路!由于空气稀薄,身体差的呼吸接不上就憋死了!战友们用雪掩埋掉同伴的尸体继续前进。所幸我身体好,没死在雪山草地,活着走完了长征。1958年蒲明海回四川老家阆中县探亲,一位老太太看见他惊奇地说:“你还活着?!”
现在重提长征经历,并不是为了咀嚼苦难,而是为了使后人知道今天的幸福是怎么来的。长征给后人留下了许多精神财富。那么艰苦的岁月,红军靠什么力量走过来的?靠的是信念,那时的信念就是为了穷苦人的翻身解放,为了实现共产主义,跟着党中央、毛泽东一起走出去。
长征精神系列谈二——生死与共的革命团结,平等互助的官兵关系,是红军战胜敌人、克服困难的重要保证。
长征之所以能在极端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取得胜利,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下,实现了红军内部的坚强团结,实现了各路红军的大团结。红军将士怀着共同的革命理想,同甘共苦,生死相依,在危急时刻,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威胁留给自己,谱写了团结战斗、可歌可泣的光辉乐章。红军的物质条件极为艰苦,但官兵平等,上下一致,团结友爱,表现出任何旧军队都无法相比的凝聚力。
马从炘说,参加红军以后,在革命大家庭里,时时事事都感到同志之间有一种亲情般的温暖,不管多大的领导,在感觉上都是可以信赖依靠的同志。
1934年4月的一天,周恩来同志从军委驻地到中央局开会。那时马从昕在中央苏区中央局任警卫员。几位警卫战士披着蓑衣,在雨中的松林边守卫着。大约到凌晨3点钟,周恩来和张闻天、博古等同志握手道别后朝他们走来。马从昕赶忙提着马灯迎上去给周恩来照路,并行了军礼。周恩来十分标准地还了军礼,说:“小老表,只好辛苦你了。”说着还拍了拍他的肩膀,他心里热乎乎的,好似浑身的寒气也给驱散了。灯光下,他发现周恩来脚上和自己一样穿着草鞋。他们边走边说笑。翻过一座山后,一条很宽的山溪挡在前面,由于下雨,水流很急,听上去声音很大,他就说:“周副主席先在这边等着,我先趟一遍试试。”马从昕刚要朝水边走,周恩来一把拉住他说:“咱三个搭着肩牵着手一起过,人多力量大,相互好照应。”马从昕坚决不肯,周恩来就死拉着他不放,并十分动情地说:“马从炘同志,你的生命和我的一样重要,我们要干的事还很多,要走的路还很长,所以要好好珍惜这条命,如果你不听我的话,咱们就不过河,等天亮以后再走……”马从昕的眼泪不由地流了出来。
贾守仁参加红军长征时是朱德总司令的勤务员,一直在朱老总身边工作。朱老总工作时是总司令,生活中是战士们的朋友、父亲。50多岁的朱老总,和大家一样干活,一样吃野菜、炒面、青稞,晚上警卫战士休息了,他还要办公。供给部的同志怕总司令受不了,就让炊事员把剩下的一点青稞面做成两个小饼子,送给总司令。朱老总不肯吃,他说,我和同志们本来就一样,同志们出的力不比我少,为什么要特殊照顾我?同志们吃不上好的,我怎么咽得下去?最后饼子只好分给有病的同志吃了。
张志忠说,红四方面军南下的行军路线必须翻夹金山。当时大家都只穿一件单衣,许多战士被冻死在终年积雪不化的雪山上。爬雪山时,他背着一个盆子、一个缸子。他年龄太小,走不动,三十七团政治部黄主任就把他背的盆子拿去放到了马身上。让他抓紧马尾巴往上爬。张志忠那时还是个十一二岁的孩子,心理压力很大,要不是黄主任照顾,根本不可能爬到山顶。黄主任是湖北人,第三次过草地时牺牲了。下山更难,团作战股股长身体特棒,是湖北麻城人,那时大约二十七八岁。张志忠说,股长用绑带拴住我的腰,在后面拉着我,慢慢往下滑。要不是他,我肯定会滚到山下摔死,可惜这位年轻英俊的股长也在第三次过草地时倒下了。没有战友们父兄般的精心照顾,我无论如何是活不到今天的。
长征精神系列谈三——时时处处关心群众利益,取信于民,得到群众的拥护支持,是红军长征胜利的坚实基础
长征中,战斗频繁而残酷,环境险恶,生活困难,红军官兵严格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时时处处关心群众的利益,每到一处,都注意宣传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自觉执行党的民族政策,赢得了少数民族地区广大人民群众的真诚拥护和支持。他们为红军筹粮筹款、传送消息、掩护救治伤员,许多人冒着生命危险支援红军作战,送自己的子女参加红军。得道多助,红军终于战胜了一切敌人和困难。
贾守仁回忆:1935年夏天,红军来到藏胞聚居的四川省黑水、芦花一带。由于藏族同胞不了解红军,加上国民党的反动宣传,他们都跑到深山老林里去了。朱总司令见此情景,一面指示部队要遵守群众纪律,一面要求各单位派人上山入林向藏胞做宣传工作。此时正是麦收时节,他动员大家帮助藏族同胞收麦子。朱老总头戴草帽,脚穿草鞋,带领总部机关和直属部队下地助农收麦。没有镰刀,朱老总便和大家一起用手拔麦子。他那时已年过半百了,但干起农活来和小伙子一样。大家见他满头大汗,便劝他歇歇再干。他笑着说:“麦熟不等人啦!我拔得慢,再休息就更赶不上你们了!”下午,朱老总看到天气要变,怕下雨淋湿了麦子,便指示部队赶紧把拔下的麦子垛好,再用野草编成伞状的蓬盖,罩在麦垛上。夜晚,躲在山林里的藏胞派了几个人悄悄回来察看,探明了情况,便迅速跑上山把藏胞全部喊了回来。藏胞们看到田地里一堆堆垛得整齐的青棵麦,屋子里一切东西都丝毫未动,而红军却挤在用树枝搭起的草棚前,他们都异口同声地喊起来:“玛米,纳吐气(谢谢红军)!”
潘桂林说,长征中,开始群众对红军不理解,红军一到,他们都跑了。我们负责供给的同志,找不到人就买不到粮食。尽管这样,我们还是绝不随便拿群众一针一线,“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一天要学两次,早晚各一次。找人找不到,部队为了生存,翻到一点粮食、土豆等,吃了以后,写个条子,说明红军路过这里,吃了多少粮食,应付多少钱,把钱压好,放在拿粮食的地方。群众回来,看到这种情形,都很感动,从心里信任红军,拥护红军。
长征精神系列谈四——艰苦奋斗、不怕流血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是红军战胜敌人的强大精神力量
长征中,在十分恶劣的生存条件下,红军与数倍乃至数十倍于己的强大敌军作战,时刻面临着死亡的威胁。红军将士艰苦奋斗,勇于牺牲,英勇作战。红军这种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决不向困难低头的坚强意志,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自强不息伟大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战胜一切敌人和困难的巨大精神动力。
曾治回忆:1935年5月25日,红一军团一师一团在团长杨得志的率领下,顺利强渡大渡河,占领了安顺场对岸渡口。按照毛泽东的部署,我们二师四团在团长王开湘、政委杨成武的率领下,于5月27日清晨沿大渡河西岸向泸定桥奔袭,准备在29日夺取沪定桥。当时,我们四团驻地离泸定桥还有120公里,要一昼夜走完,杨成武政委忍着腿部受伤的疼痛,同战士们一起徒步前进。我那时在团部通讯班,紧紧跟着部队,拼命往前跑。傍晚7点钟,天下起了暴雨,我们四团的同志已经一天没吃饭了,部队在天黑、路滑、饥饿中前进。我人小个子又小,饥肠辘辘,口干唇裂,四肢无力,几乎是三步一摔,五步一倒,摔得像个泥人儿。团首长和我们通信排的同志们只好轮流拉着我跑。28日早晨6点钟,红军准时赶到沪定桥的西岸,占领了全部沿岸阵地。泸定桥离江面约30米,只有13根铁索联结着河的两岸,全桥长250米,宽3米。对岸守敌在桥楼上垒起沙袋,搭成一个坚固的桥头堡,凭险据守,自觉万无一失,狂妄嚣张。5月29日下午4时,总攻开始。突击队在火力掩护下,冒着敌人的枪弹,扶着桥边的铁索,踩着脚下的铁索,向敌人冲击。二梯队边冲锋边铺桥板。后续部队踩着桥板向敌人射击。突击队接近对岸桥头碉堡时,敌人放起了熊熊烈火,想用火封住红军前进的道路。突击队冲进火海,手榴弹在敌群中爆炸。勇士们冲进泸定城,同敌人进行殊死搏斗。后续部队赶到,激烈的巷战打了两个多小时,终将大部敌人歼灭,残敌向城北逃窜。至此,红军全部占领沪定城。我作为红军飞夺沪定桥血战的目击者,至今回想起来仍激动不已。
简国湘是安徽六安金寨县人,1932年13岁时参加了红军,1934年在红四方面军三十一军九十三师师部交通队当排长。他所在的九十三师一直是前锋主力部队,爬雪山、过草地,枪林弹雨,九死一生。1934年春天过嘉陵江,由于轻敌,加上准备不好,九十三师二七四团二营过去后,敌人把船打坏了。后续部队过不去,二营苦战一夜全部牺牲。营长被俘后被敌人押解到成都点了天灯。这一年的秋天,部队再次渡嘉陵江时,师长命令二七四团立即登船过江,一分钟不能耽误。那时师部没有电台,往团里送信全凭记在脑子里口头传达。简国湘怕有误,亲自去完成这一紧急任务。刚到江边,一排炮弹打来了,他被掀起的泥土埋了起来,等苏醒过来,虽没受伤,但师部下达的命令怎么也想不起来了。他站在江边急得要命,后来沉下心,总算又想了起来。全师过江后,战士们高喊着为二营报仇的口号,猛冲猛打,势如破竹,很快攻克了火烧寺,全歼邓锡侯守军。接着又攻打剑门关。李先念的三十军向西打,简国湘所在的三十一军向北打。敌人一个旅守着,抵抗得也很顽强,战斗呈胶着状态。四方面军副总指挥王树声命令非打下剑门关不可。关键时刻,师长命令师交通队攻击。队长查玉生命令简国湘带二排打前,担任主攻,一排、三排跟进掩护。在师部火炮的配合下,简国湘挥舞着大刀,率领全排战士猛攻了上去,占领了敌人主阵地。后续部队冲上关后,立即和敌人展开了肉搏战,一举歼灭敌人一个旅。
每位幸存老红军所讲述的长征经历,汇集成一部长征的不朽历史巨著。
红军将士所表现的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品格,紧密团结、艰苦奋斗、前赴后继、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是他们经受艰难困苦考验,战胜敌人,创造惊天动地业绩的坚强精神支柱。正是这种伟大的精神,产生了伟大的军队、伟大的战士、伟大的奇迹。
长征精神系列谈五——长征精神凝聚着民族之魂
长征的传奇一直吸引着世界上正直而不畏艰险的人们。长征是当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的经历,长征精神是工农红军创造的一种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中最为灿烂的瑰宝之一。
长征是人类挑战自然的战斗凯歌,是光明与黑暗两种前途的生死搏斗,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事业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部英雄史诗。
大自然的一道道关隘,江河、雪山、草地的阻隔;国民党军队的一次次轰炸,围追堵截;党内的“左”倾教条主义,右倾分裂主义;温饱不能,缺医少药……但一切艰险并没有压垮英勇的红军,却锻造了中华民族精神之魂――长征精神。
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长征精神总结起来就是,坚持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胜的精神;不畏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的牺牲精神;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的精神;顾全大局、紧密团结的精神;紧紧依靠群众、患难与共的精神;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长征精神,不仅是党和人民军队优良传统和作风的高度凝结,也是后来的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沂蒙精神等革命精神发展的基础。它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正是在这些精神的鼓舞下,中国革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今天仍对我们有着深刻的启示:要夺取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胜利,必须有党的坚强领导核心和正确的思想路线;要使我们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断取得胜利,必须坚持自主创新,闯出一条符合中国社会实际的崭新道路;党要领导革命事业不断走向胜利,就必须始终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永远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始终保持崇高的理想信念和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要取得民族独立与解放,保障国家安全与发展,必须建设一支听党话、跟党走、忠实履行历史使命的人民军队。
英国蒙哥马利元帅曾经评价长征是“一次体现出坚忍不拔精神的惊人业绩”。美国著名记者索尔兹伯里赞扬长征“过去是激动人心的,现在它仍然会引起世界各国人民的钦佩”。中华民族缔造了长征精神,因而更有责任把它发扬光大。 长征精神不会过时,必定薪火相传。长征精神已经突破了时代的界限。它不仅是当年红军长征胜利的根本所在,而且是今天我们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动力,成为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宝贵精神财富。长征是精神的宝库。新一代中国人定会发扬长征精神,像当年的红军战士一样满怀信心,百折不挠,用坚实的步伐走向新的坦途,实现中国梦。
长征精神对我们的启示:
长征精神,不仅是党和人民军队优良传统和作风的高度凝结,也是后来的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沂蒙精神等革命精神发展的基础,长征精神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正是在这些精神的鼓舞下,中国革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今天仍对我们有着深刻的启示。
长征精神的启示:一是要夺取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胜利,必须有党的坚强领导核心和正确的思想路线;二是要使我们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断取得胜利,必须坚持自主创新,闯出一条符合中国社会实际的崭新道路;三是党要领导革命事业不断走向胜利,就必须始终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永远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四是要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始终保持崇高的理想信念和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五是要取得民族独立与解放,保障国家安全与发展,必须建设一支听党话、跟党走、忠实履行历史使命的人民军队。
长征精神是全人类的一笔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精神的丰碑。在新时代,长征精神更有它存在的必要性和现实性。现代社会充斥着太多的金钱、权力的诱惑,这个时候,更需要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长征精神,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出自己的贡献。
长征精神具有感召和激励人的作用,能提升青年人的精神价值,培养青年人勇于克服困难,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及对理想事业的不懈追求。从而塑造一种有着与社会责任、民族命运相通的豁达胸襟,并逐步帮助青年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红军长征时,干部战士绝大多数都是二、三十岁的青年人,有的甚至才十几岁。可以说红军长征是青年人的长征,年龄在五十岁左右的只有很少一部分同志。
青年人应该多读、多看有关长征方面的书籍、资料及电影、电视。我们只有全面了解了长征,才能继承并发扬长征精神。
青年人要立足于个人的生存状态,适应社会发展的潮流,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困难、挫折时要好好思考,用长征精神来激励自己,只有有了这种意识,才能变得更有勇气,更理智地面对一切困难,这便是在继承、发扬长征精神。
青年人应时时刻刻用长征精神来规范自己,在脚踏实地做好自己工作的同时,能从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出发,为建设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中国,为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和谐社会尽职尽责。
青年人还要了解时代精神,时代精神是改革创新、埋头苦干、干事创业、和谐相处的精神。如果我们能把这种时代精神和长征精神结合起来,将会爆发出更多的民族凝聚力,也将会更大限度地激发我们的创新能力和干事创业能力,从而更快更好地实现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