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早餐都吃些什么呢?对于我们来说,早餐的选择是很多的,往往都是手头就能制作或买到的食物。
而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很多人的早餐却都选择了谷类食品。
谷类食品是一种方便早餐,而美国的很多谷类食品含糖量都很高,它们宣称可以提供均衡的营养。每个品牌都在极力宣传自己是不同的、更好的,并且有很多的选择(包括口味)。
谷类食品成为美国人的默认早餐其实并不是因为味道或文化,而恰恰是营销。它是一场长达一个世纪的营销胜利果实,它利用了工业化、健康意识和阶级交流等元素,彻底颠覆了美国人的饮食方式。
早在1906年出版的一本叫《波士顿烹饪学校烹饪书》中就提到了美国中西部或新英格兰家庭的标志早餐,包括:水果、燕麦或玉米粥、牛排、羊肉或烤大比目鱼、土豆、吐司或英格兰松饼、咖啡。
这是一系列的食物,如果只是把燕麦或玉米粥等谷物食品单独拎出来的话,很明显在当时是属于比较低档次的早餐。
而谷类食品的出现改变了一切。
这种早餐食品可以归功于约翰·哈维·家乐氏,他开设了巴特尔克里克疗养院,这是密歇根州著名的基督复临安息日会健康和保健度假村。
很明显,这里是一个向中上阶层开放的场所,在这里可以治疗各种疾病,也可以仅仅来进行疗养保健。
约翰·哈维·家乐氏是一位坚定的素食主义者,他主张吃各种食物,包括海藻、酸奶、坚果和谷物等,但是在那之前,美国人的饮食习惯都是以肉类为中心的。
而关于家乐氏,我们都知道这个品牌最有知名度的玉米片了。而在那之前,家乐氏就已经在“粥”的领域有过创新了,应该说它一直在进行“谷物实验”。
1895年,CW·波斯特(巴特尔克里克疗养院的前病人)对家乐氏的谷物实验印象深刻,由此创立了自己的谷物公司——波斯特食品。它发明了一种叫“波斯敦(Postum)”的食品,这是一种“替代早餐咖啡的谷物饮料”。那个时候广告经常宣称“咖啡因的危害”,并吹捧波斯敦对孩子们的身体有益。
同年,家乐氏和他的兄弟威尔也开始尝试发明各种即食谷物片,并将其包装出售。那时候的包装上可以看到它们夸张的宣传,比如“丰富血液”这种标语,指的就是家乐氏宣称素食、谷物饮食的益处。早期谷类食品包装都是这样的,它们就是无孔不入地进行营销,试图让美国民众放弃传统的、“含肉量”高的早餐。
1897年,波斯特食品开发了即食人造葡萄(用谷物加工制成),一举打败了家乐氏,占据了更广阔的市场。波斯特在包装上声称,消费者将从1磅人造葡萄获得比10磅肉、小麦、燕麦或面包更多的营养。
1903年,波斯特又在广告中声称人造葡萄可以戒除酒瘾。这些宣称深入人心,这也是人造葡萄和其他简单的谷物不同,毕竟人们不知道人造葡萄到底是什么。
到了1906年,威尔·家乐氏希望在原始配方里添加糖,这和约翰·哈维·家乐氏发生了分歧,于是他就窃取了玉米片和“家乐氏”名称的权利。
家乐氏玉米片最初的版本是很简单的,他们的营销也重点在口味上。他们承认玉米片“用糖、麦芽和盐调味”,孩子们很喜欢吃。此外,他们并没有长篇大论地宣传玉米片的健康益处。随着其他玉米片竞争对手的出现,家乐氏一直号召顾客购买“正品”。
这个时期,美国人购买谷类食品更多的是因为像家乐氏这样的品牌知名度很高,也可以说是一种对流行的追逐。
而整个谷类食品行业此时要做的主要是两件事。第一件事当然是和众多竞争对手比赛。第二件事就是要刨除根深蒂固的美式早餐观念。
简单来说,就是怎么让消费者把谷类食品当做日常必需品的一部分。因此,很多产品包装设计都很重视传达这种理念,它们会频繁地提醒消费者:这里面装满了你需要的一切。
有的产品宣称自己是“完美即食食品”,有的更夸张地自称是风味、营养、维生素和经济一体的“四星级”早餐。但有一点,这些产品广告击中了家庭主妇的心,她们用这些产品喂饱家人的肚子,省去了太多时间和精力。
最开始的包装盒设计、广告和补充营养成分主要还是针对成年人关心的问题,比如健康、成本和便利性。到了1909年,情况发生了变化,当时家乐氏推出了首个针对青少年群体的谷类食品礼品——任何购买两盒玉米片的人都能从超市或通过邮购收到一本彩色动物插图书。家乐氏发现了儿童和成人一样具有市场价值,所以这个活动持续了长达23年之久。而其他竞争对手也纷纷效仿。
到了20世纪中叶,尤其是战后几年,广告商开始迎合儿童和青少年这一群体。这个时期青少年可以从收音机以及电视看到那些专门针对他们的广告。
1949年,糖霜脆片(Sugar Crisp)成为了第一个拥有动画电视广告的谷类食品,这个广告的主角是汉迪(Handy)、丹迪(Dandy)和坎迪(Candy)三只熊,但是几年后,糖霜脆片的吉祥物变成了糖果熊。
糖霜脆片也是第一批大量预加糖的谷类食品之一,所以品牌方称可以直接吃(不需要另外加糖)更有趣。糖霜脆片的广告更直白了,它在广告中鼓励孩子们“让你妈妈去买一包我们最喜欢的谷类食品”。
当然,其他品牌也采用了相同的手段。1950年,家乐氏推出了玉米花,1952年推出了霜麦片,而通用磨坊则在1954年推出了一款叫“特里克斯”的产品。早期的盒装玉米花在包装上强调了“预加糖”和“不需要加糖”。
很多新口味还带有自己的卡通吉祥物,而这些吉祥物才是真正吸引孩子们的。孩子们在电视上看到了老虎托尼、兔子特里克斯和布谷鸟桑尼等形象。这些吉祥物“告诉”孩子们要吃哪些东西,而包装盒上的内容是父母们关心的。
20世纪60年代,盒装谷类食品不再需要去说服消费者来消费,而是越来越注重口味、娱乐和风味创新。“早餐应该吃谷类食品”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因此广告业发生了变化,重点是关注购买哪种谷类食品以及其提供的“好处”。
谷类食品公司开始宣传技术的“进步”,在产品里添加了糖衣、鲜艳的颜色和冻干水果。很明显,糖分大大增加了。但是这也是那时候的卖点,称这样做增加了能量和味道,而且糖是直接烘烤的,不用担心会洒得到处都是。
谷类食品已经成功占据早餐市场,所以不需要再以“完美的食物”来推销自己。因为市场多样化,品牌也开始多样化。谷类食品用味道和色彩来吸引孩子们,包装盒上也加入了玩具、赠品和游戏等元素。孩子们不仅能从包装上知道口味,还知道了自己可以获得的玩具、可以参加的抽奖活动,以及形象光鲜亮丽的运动员和明星。
至于广告的文案,可能是告知家长们产品的维生素含量,但是这些信息渐渐地都被其他广告活动和夸张的设计所掩盖。当时有些产品包装甚至不会说明是用自己制成的,只是说它“即使在牛奶中也能保持松脆”等。
当然,除了面向孩子们,谷类食品也会向成年人营销,这个时候就注重的是“健康”了。比如玉米片,广告特色就是含有新鲜草莓的谷类食品,还有人造葡萄,则是强调其蛋白质含量。
它们紧跟当时的饮食时尚,比如用于卡路里计数器的“减肥”产品,会释放这样的信息:一碗就可以满足你的需要。
然后还可以看到有的产品宣称是为“职业母亲、忙碌的母亲和所有忙碌的人”设计的,并提供100%日常维生素需求。
糖霜脆片声称,谷类食品也可以是一种零食,或者不仅仅是一顿饭。
很多品牌都用各种食谱吸引消费者,希望他们的产品能够有更多的发挥空间。
到了这里,是不是感觉已经是巅峰了?盛极而衰这个道理是永恒不变的。到了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把一碗谷类食品当做早餐的信念开始破裂。曾经被当做谷类食品卖点的“糖”反而被当成了饮食之“敌”。
1972年,美国减肥医生罗伯特·阿特金斯和其他权威人士开始宣传碳水化合物的危险,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变得越来越流行。
突然间,这些谷类食品看起来不再那么健康了。美国人不再相信一碗人造葡萄可以戒酒,也不再相信一碗“幸运符(通用磨坊生产的麦片)”中含有足够抵消所有棉花糖的燕麦。
品牌们开始努力往“健康”标签上靠,让消费者相信它们富含维生素、蛋白质、纤维或其他他们想要的东西。糖霜脆片为了避免刻板印象,直接更名为金脆片。家乐氏和通用磨坊都推出格兰诺拉(意思是身心健康的)麦片。
20世纪70年代初期,脆谷乐(Cheerios)向消费者宣称产品是由“蛋白质含量最高的谷物”制成的。
1977年惠特斯(Wheaties)宣称它可以满足每日维生素需求的25%,同时该品牌也极力贴上“运动”标签。1984年,惠特斯有了第一位女运动员代言人,到了1986年,它有了第一位橄榄球运动员代言人——而在过去,这类品牌更倾向于高尔夫球手和奥运会选手。
当然,品牌们还是在生产各种高糖谷类食品,只是这些食品被当做“完整早餐的一部分”,家长们会另外再给孩子补充一些水果、橙汁、牛奶,也许还会有鸡蛋。
1990年,美国通过了《营养、标签和教育法案》,确保所有产品都能列出“营养成分”清单,这样消费者可以更直接了解谷类食品的功效。
据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报道,谷类食品消费量在1996年达到顶峰,此后就一直在稳步下降。据《纽约时报》的报道,这是因为受到了出生率下降、口味变化以及麸质不耐受加剧等各种因素的影响。
大约18%的美国人甚至不吃早餐,他们的选择更加广泛,从燕麦片到鸡蛋,从格兰诺拉谷物棒到快餐。
对于很多人来说,吃早餐成为了一种“任务”,那么怎样让任务更简单呢?如果是一碗谷类食品,那么就会弄脏一个碗,而吃完了你就必须得清洗餐具。
针对这些问题,谷类食品品牌也在试图用广告去解决:比如购买一次性的单份盒装麦片,那就不用担心弄脏碗了;如果担心糖的含量过高,有的把宣传重点放在全谷物和维生素,也有的强调只有“一点甜味”。
还有品牌试图给出更多的搭配选择,比如把谷类食品和巧克力牛奶搭配在一起,那么一碗普通的麦片也变得丰富起来。
总之,它们都在持续宣传,谷类食品可以填饱肚子、营养丰富、美味可口,最重要的是——它很方便。
现在,美国的谷类食品品牌们又回到了需要抢占货架空间的时候了,只是很明显,它们竞争只会更加激烈,不仅是内部,还有外部的各种因素。
以上就是美国谷类食品早餐的内容~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