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讲了现代有人批判道家《周易参同契》,尤其是用三个化学方程式反驳“汞齐”现象、说“黄芽”不过是四氧化三铅,所谓的九转还丹不过是氧化反应的可逆反应,是“升汞”和氧化铅。其实这里已经反映出读书方法的区别了:读儒家的书,在汉代兴起了“汉学”,有了《说文解字》,有系列化的“经传谶纬”,道家的书不是这么读的,仅就《周易参同契》的出现谈道家思想的阐述方式。
道家思想关于宇宙生成观和儒家有本质区别,黄老学说在春秋时期是主流学说,春秋末期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传播主要靠《春秋》和《周易》,真正的登堂入室和百家争鸣是在稷下学宫,但儒法墨,农兵数都引用黄老学说,可以说没有黄老学说的主导地位,稷下学宫就没有号召力。
《周易》引用黄老学说,首先是“名相”,孔子“必也正名乎”,在《周易》一开始就是“天高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虽然后来学术上争论更多发生在和墨家的论战,但是起源在于黄老关于天地造化的二分法;黄老学说认为“有无相生”,“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孔子说:“一阴一阳谓之道。”“太极生两仪。”关于太极,《说文解字》的解释是悬挂绳索的屋梁,一个大木上面有阴阳两中“挂象”,这是两仪的来源,这种解释一直到东汉末出现了道家的“黄中太乙”,即盘古开天地,儒家的《易纬》纷纷采用了“太乙”这个开辟混沌的概念,太极变成了太乙的另外一个讲法。
“先圣作易,有画而已,后圣系之,一言一字,皆从画中来。”这是黄老学说的流传方式,孔子《易传》在解释卦象。
一般认为,道家炼丹,起源于战国时期,庄子说“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黄老用卦象模拟天地时,这种表达方式也被用于修行:在青铜器铸造精炼过程中人们发现了汞和铅相互作用形成汞齐的现象,这种外界化学反应对人体五行学说很有启发,《黄帝内经》把人体器官按照五行属性进行划分,肾脏属水,三焦属火,水火交汇,是人们导引行气感受最强烈的现象,导引能强身健体一定是水火交融产生了新的物质,从而达到了人体原来器官功能的升华,这个过程可以很好的应用汞(肾水)和铅(肺金)在三焦(炉鼎)运行来比喻,最后形成的黄芽正好出现在脾(五行属土)。古人还把水火交汇象征为龙虎争斗,这就是《周易参同契》上卷《龙虎上经》的由来。
魏伯阳在《周易参同契自序》中讲的很清楚,长生久视之道,传承很关键,最担心让不良为非作歹之人得到,但是也不能不往下传,使前辈的精华遗失湮灭不能造福后代子孙,所以他在撰写《周易参同契》时,故意采用捕风捉影的方式,甚至有时候颠倒是非,但他相信真正求道心诚的人,还是能够领悟他真正要表达的本义。
这种传承方式不是《周易参同契》独有的,而是一种道家普遍的方式,比如《黄庭经》就很直白的说:传得可授告三官,勿使七祖受冥患。因为道家传承讲究“勤而行之”,投师如投胎,师傅择徒弟很严格,怕所传非人经常会口传心授,以免所传非人。谁把真经传给坏人作恶,那么七代祖宗都要冥冥之中收到惩戒。
读道家书,关键一个字在“行”,所以说修“行”,修道了,自然悟,不修行,读再多的书,可能读了“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有种昆虫,“知了知了”叫一夏天,其实很让人烦,行者不理会它,脚下走来,山外有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