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知识|(十四)传统山水画中怎么表现山石质感?

翻蓁熙 2024-02-18 05:00:20

问:传统山水画中怎么表现山石质感?

答:

山水画由唐代独立成科发展至今,已有着丰富的传统技法和系统的理论。对于山石的画法和其质感的表现,古代画家们已经总结出了一套完整的程式。“皴法”就是山水画中山石质感的主要表现手段之一。

所谓“皴法”,就是古代画家在艺术实践中,通过研究观察各种山石和树皮的不同质地结构和质感,综合整理后用笔墨把感受的意向表达出来的技法。不同的皴法对应着不同的山石质感。

比如“披麻皴”善于表现坡势比较平缓的山石。是一种由参差松软的墨线来表现的皴法,用线长的称“长披麻”,用线短的称“短披麻”。这种皴法常用来表现土质山或疏松的岩石,是江南山水画派的典型皴法。比如五代董源的《潇湘图》卷(图一),元代黄公望所作的《富春山居图》卷(图二)等。

▲ 图一 五代 蕫源 《潇湘图》局部

▲ 图二 元 黄公望 《富春山居图》局部

“解索皴”是“披麻皴”的变体。元代的王蒙在“披麻皴”的基础上创造了“解索皴”。将笔势较整齐的“披麻皴”,改变为灵活、交叉的线条,形似解开的绳索(图三和图四)。“解索皴”就像一团纠结着的绳头,下面分解开来,以表示山的脉络纹理,此法适合表现结构繁复、绿荫茂密的土质山石,也是江南山石的典型皴法。

▲ 图三 元 王蒙 《青卞隐居图》局部

▲ 图四 元 王蒙 《具区林屋图》局部

“米点皴”是由北宋书画家米芾、米友仁父子所独创,是他们对大自然的长期观察体悟后创造的一种皴法。此法最能表现江南山水,尤其是晨初雨后之云雾变幻、烟树迷茫的景象(图五和图六)。

▲ 图五 南宋 米友仁 《潇湘奇观图》局部

▲ 图六 南宋 米芾 《春山瑞松图》局部

以上几种皴法都是表现南方土质山石的常见皴法。表现北方坚硬山石质感的皴法也有很多,比如北方山水画派的代表郭熙创造的“卷云皴”(图七)。这种皴法用笔卷曲迂回,向中心环抱,像云彩一样,能够表现石块圆润立体之感。“卷云皴”描绘的山石是表现坚固突兀的火成岩、峰峦常用的方法。

▲ 图七 北宋 郭熙 《早春图》局部

除此之外,“小斧劈皴”和“大斧劈皴”也是表现刚硬山石的典型皴法。“斧劈皴”看起来如刀砍斧劈,故称“斧劈皴”。“斧劈皴”形状平头尖尾,下笔重而收笔快,最适合表现火成岩的结构。笔线细劲的称“小斧劈”,笔线粗阔的称“大斧劈”。李唐的《万壑松风图》是“小斧劈皴”运用得最早且最佳的作品(图八)。而“大斧劈皴”是由“小斧劈皴”演变而来,南宋及明代浙派盛行“大斧劈皴”(图九和图十)。

▲ 图八 宋 李唐 《万壑松风图》局部

▲ 图九 南宋 夏圭 《溪山清远图》

▲ 图十 明 张路 《山雨欲来图》局部

“雨点皴”也叫“豆瓣皴”,是一种长点形的短促笔触,这种皴法像雨点,聚点成皴,后人因其形似故名。用笔和“小斧劈皴”有些相似。它能表现山石的苍劲厚重之感。北宋范宽是运用“雨点皴”的代表人物(图十一)。

▲ 图十一 北宋 范宽 《溪山行旅图》局部

“折带皴”的皴法像“翻折的带子”一样,故名之。这种皴法主要用以表现方解石和水层岩的结构,可反映岩石的断层之感。“元四家”之一的倪瓒善画“折带皴”山石(图十二)。

▲ 图十二 元 倪瓒 《渔庄秋霁图》局部

“荷叶皴”的皴法因形如荷叶的筋脉而得名。由“披麻皴”派生的“荷叶皴”叶筋自上而下,四面散放至山脚处,主要用来表现石质山峰经自然剥蚀后,岩石出现深刻的裂纹。元代赵孟頫擅用“荷叶皴”,代表作品有《鹊华秋色图》(图十三)。

发展至清代,“荷叶皴”的外轮廓已可柔可刚,刚可以表现石质的高山峻岭,清代的弘仁用此法表现黄山的峭立雄伟(图十四); 柔可以表现江南土质山脉,经雨水冲刷后,形成的肌理效果,如石涛的荷叶皴法(图十五)。

▲ 图十三元 赵孟頫 《鹊华秋色图》局部

▲ 图十四 清 弘仁 《黄山始信峰图》局部

▲ 图十五 清 石涛山水小品册页

文章来源:

【蓁熙文化】微信公众号,敬请关注

更多内容也可搜索并关注:喜马拉雅、bilibili平台【蓁熙文化】

更多学习平台可搜索:小鹅通【蓁熙文化】

版权申明:

文中音视频作品及图片版权归【蓁熙文化】所有,未经正式许可或授权,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

0 阅读:41

翻蓁熙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