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八路军在大娘家喝粥,班长脸色微变,突然说:这小米不对

斋小晗评文化 2024-06-20 10:05:18

1940年初冬,寒风凛冽,枯枝在风中摇曳。

山东临沂市东盘石沟村。

方大娘的小屋里,几个饿了好几天的八路军战士正围坐在桌旁,大口喝着大娘给熬的小米粥。

屋内的气氛十分温馨。

柴火在土灶里噼啪作响,散发出阵阵热气。

驱走了屋内的寒意。

几个战士脸上,都露出了满足的笑容。

大娘的粥虽然清淡,但对他们而言已经是难得的美味。

战士们感激地说:

“大娘,谢谢您的粥,真是太好喝了。”

方大娘微笑着点点头。

但班长敏锐地察觉到,她的笑容背后隐藏着一丝复杂的情绪,似乎有什么心事。

班长放下碗,若有所思地看着碗里的小米粥。

他突然意识到了什么,脸色微变。

“大娘,这小米......不对劲啊!”

他的话音刚落,其他战士也都纷纷放下了碗筷,面面相觑。

这究竟怎么回事?

方大娘的家

方兰亭,一位出生于1898年山东临沂市。

20岁时,嫁给了山东汉子周振苍。

尽管生活清贫,但小两口之间的感情却十分要好。

随着时局的变化,方兰亭开始秘密为共产党做地下交通员。

然而,在一次任务中,周振苍不幸被日伪军抓捕。

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他咬紧牙关。

宁死不屈,最终英勇就义。

得知丈夫牺牲的消息,方兰亭悲痛万分。

她望着小屋墙上丈夫的遗像,泪水模糊了双眼。

屋外,寒风凛冽,似乎也在为这位坚强的女性哀悼。

但方兰亭深知,在这个动荡的年代,个人的悲欢离合已经变得微不足道。

她慢慢擦干眼泪,收拾好心情。

继续投身于革命事业之中。

她明白,只有革命的胜利,才能让千千万万像周振苍一样的人免于苦难。

这小米是哪来的?

1940年寒冬,抗日战争陷入最艰难的时期。

日寇为了切断八路军的给养来源,开始疯狂掠夺老百姓的粮食。

饱受战争蹂躏的村民们,日子过得非常拮据。

方大娘的家,成了八路军的一个驻地。

她看着战士们每天出去和敌人周旋。

回来时个个都又饿又累,瘦得脱了形,心里十分不忍。

但自己家中也是食不果腹,实在拿不出更多粮食,接济这些可怜的娃娃兵了。

无计可施的方大娘,突然想到一个主意。

她把一些野菜和草根。

用水煮烂了,全当饭食给战士们果腹充饥。

但这些粗糙的食物营养甚少,远不能满足需要。

一些战士走路时都直打摆子,看着让人揪心。

方大娘坐在土灶旁,看着战士们狼吞虎咽地喝着寡淡的野菜汤,眼中满是不舍与心疼。

她多希望自己有通天的本事,变出满桌的山珍海味啊!

但现实条件如此有限,她只能一次次熬煮这些野菜充数,期盼战士们挺过难关。

寒风凛冽,枯枝在风中摇曳。

一天,方兰亭的小女儿周庆兰。

一大早就哭喊着要吃饭。

方兰亭心如刀绞,但她却强忍泪水,微笑着对女儿说:

“小兰,别哭,跟娘走,咱们到山上给八路军叔叔挖点野菜去。”

娘俩走在山路上,周庆兰还不时啜泣几声。

方兰亭一边安慰女儿,一边四处张望,寻找着可以充饥的野菜。

然而,入冬时节,山上早已被挖得光秃秃的,哪里还能找到什么食物。

方兰亭的心渐渐沉了下去。

她望着远处连绵的群山,感到一阵绝望和无助。

心想,无论如何,也要想办法帮助八路军战士们。

他们正在为国家和人民浴血奋战,自己再苦再难也不能退缩。

没过多久,方兰亭带着一袋米回家了。

回到家中,方兰亭赶紧生火,用小米给战士们熬粥。

八路军战士们已经饿了好几天。

闻到粥香,个个两眼放光。

当方兰亭端上一碗碗热气腾腾的小米粥时,他们再也按捺不住,狼吞虎咽起来。

一时间,屋内只听见“呼噜呼噜”的喝粥声。

班长一边喝粥,突然想到,方大娘家里早就没粮食了,这小米是哪来的?

班长放下碗筷,问道:“大娘,小兰呢?她怎么没来吃饭?”

方兰亭心里“咯噔”一下。

但她强装镇定,打着岔说:“你们快喝,别凉了!”

班长的话,提醒了其他战士。

他们这才发现小兰不在。

大家纷纷放下碗,关切地说:“我们大人吃饱了,孩子们还饿着,像什么话啊!”

方兰亭再也控制不住情绪,泪水决堤般涌出。

她哽咽着说出了实情。

原来,家里实在是揭不开锅了,方兰亭听说村里有户人家想收养一个孩子。

她犹豫再三,终于狠下心来。

把小女儿周庆兰送了人家,换回这二十斤小米。

好给八路军战士们做顿像样的饭食。

她不知道自己这样做是否正确,但她更不忍心,让这些保家卫国的战士们饿肚子。

在这个艰难的年代。

老百姓和八路军就是一家人,同甘共苦是理所当然的。

战士们听完都愣住了,屋内一片寂静。

只有方兰亭抑制不住的抽泣声。

过了片刻,战士们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悲愤和感激。

他们“扑通扑通”跪在地上,朝着方兰亭深深地磕头,泣不成声地喊着“娘啊”。

过了好一阵,屋内的哭声渐渐低了下去。

班长擦干眼泪,快步走出屋外,他要立即向首长报告这件事。

不一会儿,班长带着首长和一群战士回来了。

大家七手八脚,掏出自己仅有的一点儿积蓄。

在首长的带领下,他们风风火火地奔向那户人家,要把小兰赎回来。

半个时辰后,战士们带着小兰回来了。

他们兴高采烈地围在小姑娘身边。

笑着安慰她,逗她开心。

方兰亭紧紧搂着失而复得的女儿,泪水打湿了小兰的衣襟。

屋内的气氛,从悲愤转为喜悦。

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和感激的笑容。

他们围坐在一起,其乐融融地喝着热粥。

先苦后甜,这一餐饭吃得格外香甜。

屋外,寒风依旧在呼啸,但屋内,每个人的心中都燃起了一团火。

像方大娘一样的“红嫂”

在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

沂蒙山区,涌现出许多像方大娘一样的“红嫂”。

红嫂们对待八路军战士,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她们把仅有的食物送给战士们,却舍不得自己孩子多吃一口;

把八路军战士们留在身边,视如己出。

红嫂们之所以能做出这样的牺牲。

正是因为她们知道,八路军是她们的亲人,是她们的希望。

战士们亲切地称呼她们“娘”,就像呼唤自己的母亲一样。

一声声“娘”,饱含着战士们的感激和敬意。

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千千万万个像方兰亭一样的普通人。

是他们用自己的方式,为革命事业做出了贡献。

他们的名字虽然平凡,但永远值得后人铭记。

0 阅读:0

斋小晗评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