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半两浊酒
编辑丨半两浊酒
前言万丈绝壁两岸对立,滚滚怒江汹涌澎湃,一条铁索,一根布条,一个铁钩,便成了一条路。
2007年,一张震撼人心的照片传遍中国,在怒江峡谷的险峻悬崖中,一位身着红衣的小女孩吊挂在空中,铁索在头顶摇摇欲坠,狂奔的怒江汹涌而过,稍有不慎就可能命丧江底。
这个年仅8岁的小女孩,背负着沉重的书包,奋力滑过危险的溜索,只为能通向对岸的学校,这并不是她前半生的一次壮举,而是生活中重复出现的平凡而又惊人的瞬间,她的名字是余燕恰,一个来自云南怒江州的傈僳族孩子。
16年过去了,时光的涤荡并未磨灭掉这个小女孩天真而坚定的目光,一张照片改变了她的命运,改变这片土地的命运,但当她好不容易走出去,前途大好之时,她却做出了一个惊诧众人的决定。那么她究竟做了什么决定?16年过去,她现在过着怎样的生活?
一、世上最险峻的上学路在云南的怒江边上,布腊村的人们面临着一个艰难的抉择:要么翻过几座大山,耗费几个小时甚至十几小时的时间去到达对岸,要么选择一种更为快捷但危险重重的出行方式——溜索。
这种由两岸高低落差形成的钢索,成为了当地人跨越汹涌江河的唯一工具。尽管其危险性众所周知,但在贫穷和经济落后的环境下,溜索成为了连接两岸的纽带,承载着人们的希望与梦想。
溜索的使用对于当地人来说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考验,在没有任何安全措施的情况下,他们需要凭借自己的勇气和技术,从高处迅速滑向低处,稍有不慎就可能付出生命的代价。
尽管危险重重,溜索依然是当地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在溜索上小心翼翼,手握布条或杂草,试图在到达对岸时减缓速度,避免碰撞,但意外总是在不经意间发生,许多人都曾在溜索过程中不幸受伤。
对于孩子们来说,溜索更是充满了危险,相比成年人,他们体重更轻,体型更小,难以在溜索上保持稳定的速度,有时候甚至无法到达溜索的中段。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只能依靠悬挂在溜索上的钩子,一点一点地将自己拉到对岸,这个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一旦钩子滑落,后果将不堪设想。
当地的环境因素也给溜索带来了额外的风险,山高坡陡,水流湍急,天气的变化和江水的涨落都可能影响到溜索的安全。
险峻的道路,闭塞的环境,落后的思想,诸多因素导致布腊村的村民们很少有机会离开这个小村庄,但2007年的一些意外来客,却改变了这个村落的未来。
在2007年的秋天,一支电视采访队伍来到了地处偏远的布腊村,他们最初的任务是记录这里的风土人情,但在一次采访中,采访团队亲眼目睹了一名八九岁的小女孩在江面上溜索的场景,大家都捏了一把冷汗。
这位名叫余燕恰的小女孩,身穿红色的衣衫,在铁索上滑行,她身背布条,手握滑行钩子,小小的她在江面上摇摇欲坠。
她的勇敢让人难以忘怀,但也让人担忧,溜索上无任何安全防护措施,一旦失足,她就可能被激流吞噬,记者立刻拿起摄像机,记录下了这一惊心动魄的瞬间,这张照片不仅改变了一个人的一生,更改变了一个村落的未来!
二、用爱架桥,新的希望在2008年,一则关于8岁女孩余燕恰每日穿越危险溜索上学的新闻迅速火遍全国,这则报道触动了无数人的心弦,数十家媒体纷纷响应号召,发起了“用爱架桥”公益活动,两个月时间筹集到了惊人的140多万元的善款。
虽然资金的问题已经解决,但更大的难题依旧横亘在众人面前,想在自然条件如此恶劣的环境下建桥,难度太大了。
这个小村庄位于高海拔地区,常常受到山洪和强风的侵袭,特殊的地理位置意味着每一个建设材料都需要通过溜索运输,而且时常肆虐的狂风也给建造工作带来了困扰。
虽然面临着困难,但是建设者们坚持不懈地努力,最终在2008年3月8日,一座长140米、宽1.5米的吊桥终于横跨两座高山,这座桥不仅是一座连接地理上的桥梁,更是一座连接心灵、传递爱心的桥梁。
当余燕恰第一次走上这座桥时,她站在桥上,眺望着怒江,曾经的恐惧感早已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安全感和宁静感,她感受到了怒江的美,那是一种她从未见过的壮丽之美。
后来,余燕恰有幸被一位爱心人士邀请出游,那是她第一次离开家乡,也是第一次乘坐飞机,从贫困落后的小山村到繁华绚丽的大都市,从波涛汹涌的怒江到直冲云霄的高楼大厦,余燕恰看到了一个比家乡更广阔的世界。
那一刻,她下定决心,要努力走出大山,走向更广阔的天地,但当她好不容易走出大山,却做出了一个惊诧众人的决定,那么她究竟做了什么决定?
三、走出大山,重回大山这座桥不仅连接起了村庄和小城镇,也将余燕恰与知识的世界紧密相连,她可以步行上下学,从家到学校的那一段路,每一步都是未来的希望。
在她奋发向前的过程中,余燕恰牢记着那些无私帮助过她的人们,她坚信有一天她将用自己的力量回馈社会,将这份爱心传递下去。
这座桥的建设不仅改变了余燕恰的命运,也为整个村庄带来了希望,村民们能够方便快捷地出行,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
2018年,她以568分的优异成绩成为了村里第一个大学生,她怀揣着激动的心情进入昆明医科大学医学院,在那里她深入学习了医学知识,并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积累了丰富的志愿服务经验。
毕业后,她有机会在大城市的医院找到稳定的工作,过上富裕的生活,但她毅然决然地回到家乡,选择在家乡医院工作。她不忍心看到自己的家乡的医疗条件如此艰苦,她想要为家乡的人们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现在余燕恰依旧活跃在家乡的工作岗位上,她坚持初心,热忱不变,她相信,只要每一个人都愿意为家乡贡献自己的力量,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家乡就能够实现真正的发展,她曾说:“如果连我们自己都不愿回去建设家乡,那么还有谁会愿意去呢?”
余燕恰相信,家乡的未来可以依靠每个人的携手共同实现,她的故事感动很多已经走出家乡的年轻人,他们纷纷回到家乡,为村庄的发展做出贡献。
她的姐姐余春花成为卫生院的一名护士,她的朋友余丽芳则进入了县里的环保单位,致力于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怒江的生态环境,和她一起回乡的朋友也都在各自的领域为家乡做出了贡献。
让我们一起期待,在未来的日子里,会有更多的人像余燕恰一样,用自己的力量建设家乡,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笔者认为在当今社会,我们见证了无数像余燕恰这样的普通人,用自己的力量和坚持,为家乡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的故事激励着我们每一个人,无论面对多大的困难,只要心中有信念,就能克服一切。
余燕恰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成功,更是整个社会共同努力的结果。从她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国家扶贫政策的成效,看到了教育的力量,更看到了人性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