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中国父母是矛盾体,对孩子心里有爱,开口却全是伤害。多少关心的话,到嘴边就成了扎心的针。本意是为孩子好,但营养不多,嘌呤满满的中式教育鸡汤,孩子喝得越多越伤身。 作者:立正妈妈,蓝橡树专栏作者。国家人社部高级儿童情商管理指导顾问,中国图书馆学会 儿童阅读推广人。........................................网络上有句流行语——“某某某,更符合中国宝宝体质”。中国人不喝冰水,中国人必须坐月子,中国人看中医吃中药,因为中国人的体质和外国人不同,所以决定了我们的养生方式和外国人不一样。除了养生,中式教育也常常被认为更适合中国孩子的养育方式。但殊不知,中式教育的“毒鸡汤”听起来道理满满,饮下去却容易“慢性中毒”。
那些变了味的中式教育鸡汤中式鸡汤总是飘荡着浓浓爱的香气,闻起来美味无比,但喝到嘴里却总不是滋味,让人如鲠在喉。“我们是为了你好”中国家长是“爱孩子”世界冠军。“为了孩子,我可以倾尽所有。”这不是空话,而是实话。中国家庭的头号开支就是孩子。“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的口号喊得越响,父母的投入越积极。
为了孩子,父母确实无微不至,殚精竭虑。但这也成了许多家长道德绑架孩子的理由。辛苦工作一天回来,还要辅导作业,却看到孩子磨磨蹭蹭开小差,一道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数学题,怎么教都不开窍,听写过好几遍的生词还是错,背过的单词一转身就忘……再看孩子吊儿郎当的态度,这一天里工作受的苦,家务受的累,夫妻关系受的气,一股脑就全爆发出来了——“我为了你,鬼门关走了一遭,受了多少苦,你知道吗?”“我为了你,放弃了工作,全职在家围着你转。你还想我怎样?”“我为了你,省吃俭用,补课补了那么多钱,你考成这样,对得起我吗?”“我为了你,牺牲了那么多,你还顶嘴,你的良心被狗吃了吗?”
“因爱而付出”的心理并非是无私的,反而会产生“因爱而委屈”的怨念。委屈带来的埋怨又会点燃积攒的怒火,导致对孩子表现的各种挑刺,最后积压的情绪就会以指责、贬低、发火等方式爆发。尹建莉老师曾说——“有了付出感,TA 就会想要得到他人的关注、赞美、感恩,特别是希望他人表现出愧疚感。TA 会形成情绪主导的思维模式,‘我辛苦所以我正确’,当遇到自己为之付出的对象表达分歧时,很难用理性、包容的态度去应对,缺少了换位思考的同理心。”中国父母最常见的育儿手段,就是一边掏心掏肺的付出,一边又忍不住仗着自己是功臣,打着“为你好”的旗号,居高临下对孩子提出各种要求和期待。裹着“爱”的外衣的操纵,让所有的说教、指责、打骂都变得合情合理,用一句句“为你好”,把孩子伤得体无完肤。最后,你认为的“好”,孩子不领情之余也会心生怨念。
“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中国父母最喜欢提的,是“别人家的孩子”。中国孩子最讨厌听的,也是“别人家的孩子”。别人家的孩子似乎十项全能,总有数不完的优点,唯独没有缺点。一对比,自己的孩子却是一无是处,浑身毛病。
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的一项调查显示:83.4%的受访家长坦言会羡慕别人家孩子的优秀,会经常比较自家孩子与别人家孩子。
宾夕法尼亚大学心理学硕士赵昱鲲曾经在《自主教养:焦虑时代的父母之道》一书中抨击当代父母的“贪心”——“别人家的孩子”是一个和梦中情人、白马王子一样,虚构出来的人物。 你在买车时不会要求既要有德国车的安全,又要有日本车的省油,还要有美国车的宽敞,最后还得是国产车的价格。 但到一说到孩子,却理直气壮地今天拿他的成绩和学习尖子比,明天拿他的身体和运动尖子比,后天拿他的情绪和“乖”孩子们比。 要知道,这世界上除了“我的孩子”,就全是“别人家的孩子”。这相当于要让孩子一个人打赢全世界。这公平吗?孩子受得了吗?
比较、挑刺、批评,中国父母认为的“知耻而后勇”是鞭策孩子成长的利器。殊不知,从小生活在别人的阴影下,孩子除了渐渐将自己置于尘埃之下,除了羞愧自卑,更多的还有满腔委屈和不甘。 “你好好学习,别的不需要你操心。”孩子兴致勃勃地想跟父母分享个好玩的视频/游戏/玩具: ——“就知道玩,作业写完了吗?”放学回来激动地想跟父母分享下班里发生的新鲜事:——“这些关你什么事?一天到晚,心思就不在学习上。”好不容易创作了一本漫画/小说,拼了新式武器,想要展示给父母看:——“你有那闲工夫,不如多背几个单词。”难得考了个99分,想着跟父母炫耀一下,求一句夸奖:——“你看看别人家晓晴,每次都是100,你这分数居然好意思嘚瑟。”一句话堵死孩子的分享欲。
中国父母眼中,只有学习是“正事”,其他的都是“闲事”。 ——“作业写完了吗?单词背了吗?计算练了吗?”——“你好好学习,别的不需要你操心。”——“不要一天天只知道瞎玩,心思放在学习上。”——“拼上这几年,考上大学就可以随便玩了。”——“考不上好的大学,你的人生就完了!”
“张口闭口都是学习”,以至于孩子跟父母沟通的欲望越来越弱。到了青春期,干脆直接“嘭”的一声,关上了交流的大门。留下惆怅的父母在闭门羹面前徘徊,叹息——“孩子越大越不听话了。”
“多大点事,至于吗?”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华生,在20世纪初曾提出了哭声免疫法和婴儿独立完整睡眠法。他认为如果孩子摔倒了,越哭越不要理他,孩子哭够了自己会站起来的,孩子睡觉时哭闹不要抱,孩子哭够了自然会入睡,认为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会更加的独立自强。 无视孩子的情绪需求,能够让他变得更强大。这样的谬论,在今时今日看起来如此荒诞,但现实中,万千家长却是日复一日的践行中。
跟同学闹别扭了回家哭诉,父母认为——“多大点事,至于吗?”被老师冤枉,希望父母能够理解自己——“肯定是你平时不听话,老师才会这样认为。”跟父母诉说学习压力大,身心扛不住——“为什么别人就没感觉呢?你肯定是想偷懒。”想坚持自己的爱好,学习想学的专业——“这个东西没前景,听我的,都是为了你好。”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作“镜映”。孩子无法辨别、描述自己的感受时,父母就像一面“镜子”:通过父母的反馈,他们才可以理解自己的情绪,建立自己的感受。父母总是以自己的视角出发,却无视了孩子只是个孩子,情绪和心理都更脆弱,更需要人安抚。长期得不到情感支持,久而久之,习惯了情感需求被忽视的孩子,就容易产生对自我的否定和情绪压抑,演变为“情绪羞耻”。 弗洛伊德说过:“未被表达的情绪从未消失,它只是被活埋了,且有朝一日将会以更丑陋的方式爆发出来。”就像从小被洗脑“男儿有泪不轻弹”的男孩,长大后确实为了表现“强大”而强忍泪水,却把所有的压力深埋于心,默默变成了内伤。 “玩手机眼会瞎,看书不会瞎!”网上有一篇流传甚广的《父母双标》作文,内容太真实,画面感太强,许多孩子都直呼就是自家父母的写照。
嘴上要求孩子远离电子产品,自己却每天抱着手机刷剧打游戏;总是嚷嚷孩子要多看书多积累,自己一年都看不到一页书;要求孩子多运动多锻炼,自己在家却是沙发床上四处葛优躺;又想要孩子有独立思想,却又把孩子发表意见视为忤逆顶嘴;又想要孩子像别人家般优秀,自己却又做不到别人家父母般付出……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久而久之,双标的父母在孩子眼中就失去了权威,所言所行只换来嗤之以鼻的反感。 中国式关系的十大怪相:爱之深,责之切超级育儿师兰海老师总结过中国式家庭关系的十大怪相——1、第一个霸凌我的不是我的同学,而是我的父母。2、父母是我的债主,我们不讲爱,只讲恩。3、总说为了我才不离婚,这是借口,更是伤害。4、我是父母的垃圾桶,总是为他们的坏情绪买单。5、跟父母倾诉烦恼,会让烦恼加倍;跟父母分享喜悦,会让喜悦消失。6、我能在大街上和陌生人聊一下午,却不能和我爸聊两分钟。7、父母理所应当的接受自己的平庸,却不能接受我的平庸。8、上学期间不让恋爱,毕业之后立马催婚。9、我小时候,她嫌孩子烦,我长大了,不想生孩子,就是自私,就是不孝。10、子女在等父母的道歉,父母在等子女的感谢。
可能有些中国父母会委屈,我们那么难,为孩子付出那么多,却换来如此忘恩负义的责备。但如果让这些已经成长为父母的“大孩子”,设身处地代入到孩子这个年龄,蹲下来,看看那个被父母居高临下不断责备、挑刺、施压、双标的孩童,眼里看到的,耳朵听到的,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可能,他们也会哭。“就凭我是你爸妈!”“我说不行就不行。”“全家都是为了你。”“你对得起我们吗?”……明明心里有爱,开口却全是伤害。父母口中的万能金句,丢出来掷地有声,怼得孩子的哑口无言,心头憋屈,却换不来真心实意的感谢,只有敢怒不敢言的埋怨。
有人这么评价这代孩子所接受的中式教育——过的是朝六晚十的打工人生活;做是假期上百套的作业试题;面对的是考试失利后父母的指责与打压;是父母“一切都是为了你”带来的莫大负罪感;是生病不担心自己的身体,而是担心作业还有多少的压迫感;是暑期不会用来休息,而是用来弯道超车的无力感;是生活所有事情都为学习让道的匮乏感;是人生一眼望到头看不到希望的窒息感……在这样高压密闭的成长空间里,如果围绕身边的,是不绝于耳的负面语言,可想而知孩子有多难受。人民日报的数据显示,引发青少年抑郁症的原因中,亲子关系和情绪压力的占比最大。
Bibili 在五四青年节曾经发布过这样一个视频,收集自全国955位初中生的真实观点后汇集成文,以其率真、坦诚,道出了这一代孩子的心声——《我不想做这样的人》那些想从我们身上 看到中国未来的人亲爱的父母 师长 前辈其实我还不知道 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但能和你们分享的是我不想做什么样的人我不想做一个浑身带刺的人嘲讽别人的成功 嘲笑别人的失败看不惯过得比他好的人看不起过得没他好的人 一肚子抱怨和借口凡事不是自己的错 都是别人的错我不想做一个 流水线上制造出来的人没有独立的人格 只有预定的人设没有闪光的才华 只有抛光的流量没有精彩的作品 只有热闹的八卦我不想做一个隐身的人需要挺身而出的时候 他藏在人群里需要解决问题的时候他消失在所有人的视线里我不想做一个油腻的人你吃亏的时候 他说吃亏是福该较真的时候 他说难得糊涂是的,我不想做这样的人我不想做一个没有同情心的人一个不讲义气的人一个没有教养的人一个半途而废的人 一个遗忘历史的人我不想 做一个不爱国的人我不想做一个 口口声声“一代不如一代”的人当我变成父母 师长 前辈的时候希望 我的孩子能对我说我想成为你这样的人
中式传统的打击教育、耻辱教育、反话教育、愧疚教育……从来都不是适合中国孩子体质的教育,只是符合父母强权主义的管理模式。教育从来不是嘴上叨叨,更不是思想的硬灌,而是言传身教的影响。家庭教育是种子生长的土壤,欣赏的眼光,鼓励的话语,支持的行动,都是让种子保持茁壮生命力的阳光和雨露。在爱的土壤里生根发芽的他们,才有深厚的底气,“以不变应万变”的精神,去面对成长中的风风雨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