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就是一个家庭的风尚。罗兰曾说过:“生命不是一个可以孤立成长的个体。它一面成长,一面收集沿途的繁花茂叶”还说“环境给一个人的影响,除有形的模仿以外,更重要的是无形的塑造。”可见家风于成长而言,弥足轻重。
家风一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西晋文学家潘岳的作品《家风诗》中:“靡专靡有,受之父母......义方既训,家道颖颖。岂敢荒宁,一日三省。”作者力赞家族传统,并循循遵守。
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庭是社会和国家的基础,家风则是国风的天然基石和集中体现。优良家风的传承培育,既是国家社会的责任,也是家庭和个人的使命。有了好的家风,才有好的国风。
家风是无形的,但对我们一生的影响巨大,它对我们的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教育,又是我们习惯养成的好帮手,更能陶冶道德情操。
以史为鉴,观睹古人家风,便可知得失。
北宋司马光虽官高权重,但严于教子,很注重培养子女自律自立意识。他写出传诵至今的《训俭示康》。谆谆告诫其子:"有德者皆由俭来也。""俭以立名,侈以自败"。由于教子有方,司马光之子,个个谦恭有礼,人生有成。以致世人有"途之人见容止,虽不识皆知司马氏子也"。
而北宋秦桧专权好胜,贪恋富贵,呈现出奸佞阴险的家风。 秦桧儿子也如他父亲这般,结党营私,贪恋权势,最后两人遗臭万年。
再看袁隆平爷爷的家风,质朴与执着一脉相承,他不住豪宅、不坐豪车,把经费全用来搞科研。国家奖励的别墅,他改成了研发海水稻的科研室。他十几年都在路边摊剪发,穿的衣服也是百十块钱一件,一穿就是好几年,他最看重的是脚踏实地“一辈子做好一件事”,并把这份坚定的意志传递给儿子、孙女。他的次子进入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对水稻研究痴迷程度不逊于当年的父亲,也为祖国的农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所以我们应当传承中华好家风,涵养华夏精神文明,筑牢道德基石,风清气正,一起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