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初外戚窦婴,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什么会因为一场酒席被处死

敏敏的历史枕边书 2022-07-18 22:45:07

窦婴是太皇太后的内侄,又兼具文才武略,本应该是窦氏最有出息的一个,却因为久居高位而得意忘形,在晚年的时候做下了一系列的糊涂事,活生生的将一手好牌打个稀烂。

窦婴的死是因为失去了太皇太后的这个靠山,在势力的权衡下落败,最后被政敌拿住了把柄,所以被处以死刑。

窦婴是太皇太后窦漪房的内侄,窦氏一族因为窦漪房而起家,可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窦婴从小就赶上了好时候,能够读书习武,修得一身文武双全。

在汉文帝时期,窦婴得文帝重用,前往吴国做相国,一来窦婴是文帝的外戚,可以在吴王身边控制监视吴王,二来,重要官职只有在自己人手里,文帝才放心。

吴王刘濞因为嫡长子死在了太子手中,所以一直对汉朝心怀仇恨,所以总是磨刀霍霍的蠢蠢欲动,想要开战。

而窦婴是文帝的外戚,去了吴王身边,自然不受到吴王的待见,所以窦婴的工作很难展开。

窦婴在吴国几乎寸步难行,没过多久就找了个理由称病离职了。

如果是一般的人事调动,史书上会记载成因病离职,而窦婴的离职记载上面说,窦婴是称病免职。

虽然是一字之差,但是我们也可以推断的出来,免职,一定是被免职。

很有可能就是窦婴向文帝诉苦,这工作没法干了,文帝一生气就给窦婴免职了,所以史书上会记载成,称病免职。

并且在文帝之后的时期,窦婴再也没有得到文帝的任用,就说明了问题。

直到景帝继位,才重新启用了窦婴。

景帝刚刚上位,还是初出茅庐的毛头小子,并不知道窦婴的能力如何,于是按照老办法,将窦婴调到眼前观察着,看窦婴的能力如何,有合适的就把窦婴安排进去。

于是,景帝封窦婴为詹事,负责处理皇宫内的内务。

詹事这个职务看似离皇帝很近,其实很难出头,因为皇宫的内务,向来是按照传统,是有规定的程序的,不可以轻易变动,也就是说即使窦婴讲这个职位做的好,皇帝也看不太出来。

窦婴只能利用各种关系手段,想尽办法在皇帝身边表现。

不久,机会就来了。

汉景帝宴请梁王帮自己,兄弟见面非常高兴,一时兴起就喝多了酒,对梁王说,你帮助我守住天下,这天下就该你我兄弟二人共享,不如我封你为皇太弟,等我百年以后传位与你。

景帝这下真的是喝多了,竟然要把皇位传给弟弟,从古至今没有这个道理,刘武与刘启其实差不了几岁,除非刘启早死,不然刘武是等不了到当皇帝的那一天的。

天子一言九鼎,即使是醉话,也有人听到了心里,窦婴听到景帝的话认为不妥,是个谏言的好机会,就当着梁王刘武的面,对汉景帝刘启说,天下没有传位给弟弟的说法,请陛下收回此话。

这时景帝也意识到自己说的话不妥,就红着脸不知所措,刘武见此,马上说,陛下喝多了,不要开这样的玩笑,臣弟当不起,于是这场尴尬就这样过去了。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刘武在回卧室的路上就想了,我们兄弟二人都是嫡出,若是我先出生,这皇位就没有哥哥的事了,我也不必对兄长俯首称臣了,可见造化弄人。

之后,汉景帝刘启的酒后之言,也传到了窦太后的耳中,窦太后其实更偏爱小儿子,而小儿子却长期居住在遥远的梁国,母子二人经常不得相见,听到汉景帝想要封刘武为皇太弟,窦太后就动了心思。

如果刘武做了皇太弟,就可以以辅政的名义留在长安,自己就常常能见到小儿子了,这样的想法一天强过一天,于是忍不住多次向汉景帝提出立刘武为皇太弟,汉景帝刘启对此非常无奈,指的落荒而逃,躲着窦太后。

窦太后知道刘启不愿立刘武为皇太弟,非常生气,偶尔得知在刘启说完立皇太弟的时候,窦婴曾经出言阻止,于是窦太后就将怒火转移到了窦婴的身上,在不许窦婴进宫,向刘启进言。

刘启知道了窦太后下了这个诏令之后,认为窦婴因为阻拦自己的过失却因此被窦太后厌弃,对窦婴非常愧疚,于是开始重用窦婴。

就这样窦婴开始在汉景帝心里留下了一个自己人的印象。

窦婴为汉景帝说话,其实有好处也有坏处,虽然讨好的汉景帝,给汉景帝留下一个好印象,但是却得罪了窦太后,要知道窦太后才是窦家一族崛起的关键所在,从这个角度来讲,窦婴得罪窦太后实在得不偿失,不如放弃这次机会另寻他路。

公元前154年,吴王刘濞不满晁错削藩政策,就借口说晁错是无能之臣乱出主意,此前吴王刘濞就一直蠢蠢欲动,借此事打着清君侧的借口造反。

汉景帝胆怯,先是杀了晁错,想要平息七王的怒火,没有到没起什么作用,于是决定要出兵讨伐七王。

汉朝因为多年不打仗,有些重文轻武,所以朝中并没有多少可用的将领,于是汉景帝想到了文武双全的窦婴,想要任用窦婴做将军。

但是窦婴拒绝了,因为窦婴此前得罪了窦太后,所以不愿出征。于是汉景帝说,天下纷乱,你怎么能置之不理呢?强行要窦婴接任。

于是,封窦婴为大将军辅助主帅周亚夫,一起讨伐齐国叛乱诸侯。

窦婴果然不负汉景帝的期望,跟随周压夫平定了齐国,窦婴因此战功被封为魏其侯。

公元前153年,汉景帝刘启立刘荣为太子,窦婴为太子太傅。

后来汉景帝因为刘荣的母亲栗姬失德,不堪为太子之母,未来太后,而废黜刘荣,而刘荣本身并没有什么过错。窦婴不应该因为栗姬有过错而废黜太子,于是为刘荣求情,但是无果,刘荣已然被废黜了。

汉景帝因为太子之母废黜太子,其中太子刘荣无辜,汉景帝不知道吗,一定是知道的,但是汉景帝依然这么做了,就是因为汉景帝明白,太后的位置有多么重要,几乎是汉朝权力中心了。

幼子对母亲的言听计从,轻轻松松就可以影响朝政,所以太子之母一定要是一个品行端正的人,不然会被佞臣利用,严重一点毁家灭国都有可能。

所以,汉景帝已经决心废黜太子刘荣了,这时候窦婴前来求情,就意味着,窦婴不明白其中的道理,不明白汉景帝壮士断腕的良苦用心,对于老板来讲就是一位愚蠢的臣子,汉景帝对窦婴无疑是失望的。

这个道理不明白就算了,窦婴还算是一位有能力的臣子,但是之后窦婴又用行动,告诉汉景帝自己的愚蠢还不止于此。

或许是因为喜爱刘荣缘故,刘荣被废,窦婴整天郁郁寡欢,居然认为汉景帝是一位不讲道理,昏庸的天子。窦婴真的是想太多了,作为臣子,有可能遇到一位昏庸的主君,但是臣子的本分就是,辅助君王,真的没必要有太多的想法,即使君主昏庸,也要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发挥自己的能力,维护国家利益。

而窦婴的脑子里只有自己的那点小恩小怨,根本不考虑大局,不得不说窦婴的格局确实是小了,加上之前推辞平定七王之乱的事,窦婴已经在汉景帝的心里,留下了一个愚蠢的印象。

之后窦婴就离职隐居起来,整日饮酒,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眼看着窦婴一天一天颓废下去,窦婴的很多门客和朋友都来劝解窦婴回到长安好好做官,窦婴都不听。

直到高遂来劝解窦婴,窦婴才决定振奋精神,回朝廷做官。

高遂说了什么呢?为什么能去劝动窦婴?

高遂说,你意志消沉无非是因为太子刘荣被废,而刘荣被废,其实不影响你做臣子,你是窦太后的内侄,只要窦太后维护你一日,你就有出头的机会,但是你却因此自怨自艾,这不是等于在告诉天下人,当今皇帝是一位昏庸无能的君主,不堪辅佐吗?历来君王都重视名声,如果你影响皇帝的名声,会有什么下场,你考虑过吗?

窦婴听了高遂的话,吓出了一身的冷汗,没想到问题这么严重,于是振作起来,回到长安做官了。

其实,愚蠢很可怕,愚蠢再加上执拗听不进去话,就更可怕了。窦婴能听得进去高遂的话,是因为,高遂从窦婴自身和全局考虑,将利害关系都跟窦婴摆清楚了,所以避免了一次祸事。

人这一生,能有高遂这样的朋友,真的非常难得,智慧高于自己,又能帮助朋友做出正确的决定,可以避免我们走很多弯路。

就这样,窦婴回到朝廷做官了,虽然窦婴依然不明白汉景帝为什么废黜刘荣,但是窦婴依然兢兢业业的工作。

后来原丞相桃侯刘舍被免职,丞相一职空缺出来,窦太后见到窦婴如此出息,很多次的建议汉景帝立窦婴为丞相,都被汉景帝刘启拒绝了。

在汉景帝刘启的心中,经过两次的事,已经认清窦婴的能力,实在不敢将丞相这么重要的职位让给窦婴。

为此,窦太后与汉景帝刘启还生了一场气,景帝心疼母亲,对母亲说,我难道还会吝啬丞相的职位吗,实在是窦婴这个人虽然有能力,但是却不足以担当丞相的重任,窦婴其人,骄傲自满,心胸狭窄,做事不顾后果,把他放在丞相的位置上,只会让窦婴产生更多的妄想,犯更多的错。

于是窦太后才不再怨怼刘启。后来景帝任用了卫绾担当丞相一职。卫绾这个人其实论才华并没有窦婴出色,却有一个好处,就是听话不出错,在丞相这个职位上,能力其实是次要的,能不能判断当时的局势,做出正确的决定才是主要的,汉景帝要的就是不出错,别搞事,这样看来,卫绾确实比窦婴要合适。

在汉景帝当政时期,再没有重用窦婴。

公元前141年,汉景帝过世,汉武帝刘彻继位,封母亲王皇后为皇太后,祖母窦太后为太皇太后。

刘彻一继位,头顶上的两个女人,从两个最强辅助,变成了两座大山,因为刘彻初涉朝政,没有完全地掌握朝政,很多事情不得不听从两个女人的,所以做出了一些错误的决定。

比如任用窦婴和田蚡。

窦婴是太皇太后窦氏的外戚,本身也有能力,虽然汉景帝知道窦婴格局有限,但是汉武帝并不知道啊,于是在太皇太后的建议下,封窦婴为丞相。

田蚡是皇太后王氏的弟弟,田蚡口才好,喜欢儒家学问,具体能力并不知道,但是迫母亲的压力还是封田蚡太尉一职。

就这样,汉朝最重要的职位都给了家中两个女人的外戚,本来是平衡两个女人的势力,却不想给汉武帝带来了无尽的烦恼。

具体是怎么回事呢?先从窦婴说起,窦婴和田蚡一样推崇儒家学说,因为汉武帝喜欢用儒学那一套来治理国家,但是窦氏太皇太后推崇黄老之说,讲究无为而治。

这个不同的喜好,跟现在的研究不同,执政者的推崇哪个学派,就会将哪个学派的思想用来治理国家,所以太皇太后和汉武帝的政治理念无疑是相冲的,汉武帝一上位就想着改革和打仗,这和太皇太后有着严重的分歧。

因为窦婴支持汉武帝推崇儒家,太皇太后便认为窦婴和自己的事一条心,开始讨厌窦婴,不再维护窦婴。

公元前139年,御史大夫赵绾向汉武帝进言,应该独立掌政,不必再将政事过问太皇太后,这句话传到了太皇太后的耳中,窦氏勃然大怒,罢免了赵绾,还将推崇儒学的田蚡和窦婴一起罢免。

赵绾犯了和窦婴一样的错误,就是讨好皇帝,得罪了窦太后。其实这本来和窦婴不相干,但是因为窦婴屡次不顾窦太后的利益,最终不仅丢掉了靠山,还为自己招来灾难,这就比较愚蠢了。

所以说,情商很重要,如果窦婴能够平衡好老板和老板的祖母,其实窦婴的下场不会太惨,可是窦婴就是不明白这个道理。

后来太皇太后去世,窦氏一族在没有靠山,反而是王太后渐渐有了话语权,将田蚡扶上丞相的位置。而窦婴失去了官职,使能享受侯爵的待遇,渐渐不得汉武帝重用,窦婴和田蚡的地位发生了逆转。

田蚡开始广招门客,结交权贵,为自己出谋划策,稳固势力。而窦婴因为失宠于汉武帝,渐渐不得志,于是走动的好友和同僚明显的变少了,窦婴第一次感受到了人情冷暖,却在没有翻身之力。

之后窦婴在家中日渐消沉,可是有一位好友一直陪在窦婴的身边,还像窦婴显赫的时候一样对待他,感受到人情冷暖的窦婴因此大为感动,和这位好友因为知己,相见恨晚。窦婴的这位好友就是灌夫。

窦婴以为灌夫是自己最后的希望,是黑暗中的安慰,但是没想到,就是灌夫给自己招来更加惨烈的祸事,将窦婴从深渊推向了地狱。

关于窦婴和灌夫的这个故事,我们还要从灌夫开始讲起。

灌夫和父亲因为家道中落一起上战场打仗,灌夫的父亲不幸战死,按照汉朝的法律,父子俩一起上战场,如果其中一个战死,剩下的一人,不必在上战场,这也是出于人情世故的考虑。

可是灌夫父亲的死亡,想要为父报仇,于是坚持上战场,每一仗都要参加战斗,最后灌夫深受重伤,险些死去。

灌夫的事迹传到了汉景帝耳中,汉景帝认为灌夫孝顺又勇敢,就封灌夫为中郎将,但是好景不长,灌夫就因为犯罪,将官职弄丢,具体犯了什么罪,历史上没有明确的记载。

后来灌夫在长安定居,凭借出色的外交能力,成功地赢得了长安权贵的称赞,因此被推荐提拔,一路做到了代国国相的位置。

公元前141年,汉景帝过世,汉武帝继位,将灌夫调任为淮阳太守,后又调任太仆,灌夫的官职跟着朝廷局势起起落落,尝尽了辛酸苦辣。

就这样过了两年,灌夫和窦甫饮酒,醉酒时,和窦甫争辩起来,打了窦甫。窦甫是窦太后的兄弟,汉武帝怕窦太后迁怒灌夫,就将灌夫调任为燕国国相,没想到安稳日子没过几年,灌夫又因为犯法丢了官职。

从这些事情可以看得出来,灌夫是一个莽夫,虽然有能力,但是却经常闯祸,实在不是个理智的成年人,也算不上什么好友。

但是窦婴却灌夫惺惺相惜,只因为灌夫和自己同病相怜。

两人郁郁不得志的人凑在一起,总是搞事情,想要通过对方,相互扶持,再度得到任用。

有一次,灌夫拜访丞相田蚡,田蚡听说,灌夫与窦婴交好,窦婴之前声名显赫的时候总是压自己一头,如今落魄了,田蚡就想羞辱窦婴,平衡自己曾经讨好窦婴时的卑微。

于是就对灌夫说,我应该拜访窦婴,灌夫听到了,认为窦婴的的机会来了,可以结交田蚡,于是不顾孝期答应了。

这边窦婴准备好宴席,等待田蚡的到来,田蚡却姗姗来迟,还在宴席上傲慢的对待窦婴。

灌夫见到了,非常气愤,但是没有当场发作,只是隐晦的讽刺了田蚡几句,这场宴会,最后落得不欢而散。

后来,田蚡还派人向窦婴索要土地。

其实这一意思就是,是要你低低头,我就接受你,用我的实力帮助你做官。但是窦婴并不理解田蚡的意思,反而认为田蚡仗势欺人,不肯将土地赠送。

田蚡知道后,很生气,我曾经还帮助你儿子逃脱杀人罪,如今你求到我跟前来,请求帮忙,连一点土地都不可赠送,而灌夫却帮着窦婴责备我,这两个人太不识相了,于是田蚡因此记恨了灌夫和窦婴。

这件事,其实是灌夫和窦婴不识相了,田蚡虽然没有什么才能,确实个圆滑的人,不管是出于什么心,田蚡并没有恶意,只是想找找面子而已,求人帮忙难道不应该送礼吗?小孩子都懂得道理,灌夫和窦婴却不懂,还将田蚡得罪了,简直是乱拳打死老师傅。

公元前131年,田蚡抓住灌夫的把柄向汉武帝告状,说灌夫横行乡里,欺压百姓。灌夫也找到田蚡的把柄想要反击灌夫,于是俩人咬成一团,如果二人都不肯让步,是怕会两败俱伤。

于是,经中间人调节,两人都各退一步,达成和解。

后来田蚡迎娶燕王的女儿,窦太后命王公大臣都要去喝喜酒,灌夫因曾经和田蚡交恶,不愿前往,经过窦婴的劝说,不愿违逆窦太后,就和窦婴一同前往。

如果窦婴知道灌夫会惹来祸事,并且牵连自己,一定会后悔自己的决定。

因为灌夫却在宴席上大骂田蚡,因为灌夫一向酒品不好,有一次失态了。

这次田蚡没有放过灌夫,以窦太后邀请为由,治灌夫一个不敬之罪,任窦婴诶和求情都没有用。

窦婴眼见灌夫得罪田蚡是因自己的起,于是很愧疚,极力在朝堂上向汉武帝求情,却遭到了田蚡的阻拦,窦婴和田蚡在朝堂上争辩起来。

为了压制田蚡,窦婴就在汉武帝的面前,揭发了田蚡私下和淮南王交往的事,田蚡也揭发灌夫霸占土地鱼肉乡里的事,在两人相互攻击中,一次朝会就这样不欢而散。

这件牛皮官司让汉武帝十分头痛,一边是自己的舅舅,一边是窦太后的内侄,窦太后虽然去世,但是窦婴毕竟还算是皇亲国戚,怎么选都不是好的决定,最好的办法是两人和解,但是以两人现在的状态实在是无法和解。

于是,汉武帝决定,该怎么办就怎么办吧,让廷尉府查证灌夫是不是有罪,经查证,灌夫所犯的罪行和窦婴说的不符。

这就是说,窦婴犯了欺君之罪,田蚡借此机会,请求汉武帝窦婴关押起来,处以死罪。

狱中的窦婴偶然想起,先帝景帝曾经为了保护自己,留给自己一份遗诏,必要的时候可以拿来救自己的命。这份遗诏相当于影视剧中的免死金牌。窦婴吩咐自己的侄子将遗诏拿给汉武帝看。

汉武帝看后便找负责文书的官员去找副本。

按照传统,皇帝的诏书向来是做两份的,一分发出去,一分留在宫中记档,以免被人作假。

可是文官却没有查到有这份遗诏,于是田蚡就借机又状告窦婴伪造圣旨。

证据确凿,汉武帝也没有办法保护窦婴了,迫于王太后的压力,将灌夫全家灭族,窦婴处死。

如果窦太后还在,即使不再喜欢窦婴,也不会任由窦婴落得如此下场,但是窦太后不在了,汉武帝又没有办法维护窦婴,于是窦婴就在这场权力的斗争中惨败。

而且从这件事中可以看出,窦婴确实有做的草率的地方,才被对方拿住了把柄,可见景帝对窦婴的评价是正确的。

虽然窦婴是因为救灌夫而受牵连,但是究其原因,还是窦婴自己做出了错误的选择,才落得如此地步。

0 阅读:71

敏敏的历史枕边书

简介:去谈五千年中国文化,在历史的海洋里遨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