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8月24日,老舍在北京太平湖选择了沉湖自尽,享年67岁。
不知道做出如此决断时,这位人民艺术家是否会想起1940年他写下的那篇散文《未成熟的谷粒》,想起在散文里面他写下的那句“我想写一出最悲的悲剧,里面充满了无耻的笑声”。
只能说世事难料,人生无常。我想在投湖那一刻的他才会明白这出最悲的悲剧里主人公就是他自己吧。
但对于他的死,我们转念一想,其实又似乎是必然的。毕竟他说:“既然不能干净地活着,就宁愿死去”、“人是不能独自活着的”。
1899年,老舍出生于北京的一个满族八旗之家。
因生于立春,父亲遂为他取名“庆春”,其中的期许之意可想而知。然而对于老舍而言,青少年时期的经历却是充满了坎坷。
出生不久,他的父亲便阵亡于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战争之中。家中少了顶梁柱,生活困顿、家世落寞也一度让他连上学都成为了奢望。好在有宗月大师等人资助才得上了私塾,1913年他考取了公费的北京师范学校。
在毕业后他当起了小学校长,后又晋升教育局劝学员。前途可谓是一片光明,可对于经历坎坷又接受了新文化教育的他而言却并不这样看,对于旧势力他也不屑同流合污,很快他便辞去职务,重回学校教书。
天资卓绝、生活积淀、孜孜不倦这些也都成为了他之所以能蜚声海外的助益。
一部部作品也在1921年后如雨后春笋般而出,其中《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作品更是人尽皆知。
而在老舍的作品中我们可以很简单的就能发现是有着明显的特色的,那就是大多数取材于市民生活,尤其是中下层市民,一如《骆驼祥子》里的祥子便是代表人物之一。
之所以如此,这与他的生活经历显然是分不开的,也更与他的追求、信仰是息息相关的。他的文学不同于左派,也不同于第三派,而是强调表达自我、认识生命、解释生命,但也认同文学的社会性、社会作用。
是以在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老舍只身奔赴了武汉,甚至一度打算弃笔从戎到军队服务,最后还是在朋友劝说下才算作罢。
而彼时在武汉的周恩来听闻老舍到来,邀请了他主持抗日文协。老舍当然不会推辞,不过如果说此时的老舍更多的是出于爱国主义情怀,那么之后他的倾向形成除了对民族国家的赤诚情怀和无私的奉献精神之外,还与周恩来的接触,对共产党人了解的深入是息息相关的。这一期间,老舍也与周恩来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之后老舍主持文协工作,期间要求国民党特务删除一些不利于抗日的文章;自己则创作一些宣传抗日的民间曲艺作品;还前往了延安等西北多地慰劳、考察。
而在抗战胜利后,面对国民党筹备内战的行径,老舍又投入反内战、反独裁的斗争宣传之中。
1946年,老舍与曹禺受邀前往美国讲学。而随着国内解放战争的推进,1949年新中国的建立也在积极筹备中,在全国第一次文代会上面对一众大家,周恩来想起了大洋彼岸的好友老舍,动情的说“现在就缺老舍先生一个人了。”就这样老舍接到了三十多位友人的相邀,不顾身体的虚弱,老舍也从美国回到了祖国。
作为文坛巨擘,老舍也成为了当时重大活动中雷打不动的座上宾,1951年他还被授予了“人民艺术家”称号。
这当中当然还与老舍的坚定是分不开的,不过以事后我们的角度看来老舍的这些坚定毫无疑问是有些落井下石的,乃是无情无义的,但就时代、就老舍本人而言却未尝不是他自认为的“干净的活着”。一如对“胡风反革命集团”胡风的攻讦,对曾经好友被划为“右派”的吴祖光的踊跃发言、批判,还如对刘绍堂的抹黑和污蔑……
然而,那时的老舍定然是不会想到短短几年后自己竟也会落得如此下场。
1966年8月23日,北京女八中冲击了文联,包括老舍在内29名作家悉数被扭上大卡车,然后就是送到孔庙大成门殴打、辱骂。
我们是很难体味信仰崩溃的感觉的,更别说这个前几年还很跳脱的大作家了。而晚上回家后,他被拒之门外,这仿佛成了压死他的最后稻草。就这样老舍在太平湖畔待了整整一天又盘桓了小半夜后下定了决心。
对于老舍的死,也有人说与妻子胡絜青举报他与赵清阁有染有关,但很难让人相信老舍这样的坚定者会因此而选择死亡,不是吗?
老舍去世后,文艺圈哗然,周总理这位往日旧友听罢也是悲痛不已。他跺着脚说:“把老舍先生弄到这步田地,叫我怎么向社会交代啊!”
但斯人已逝,不是吗?
而在1975年8月,罹患重病的周总理来到北海公园散步,望着湖水,不由得的愣神。
“你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
“老舍先生的祭日。你们知道他是怎么死的吗?让我详细讲给你们听。”
……
其实这何尝又不是周恩来的无奈呢?对于那段年月,身处其中几人能独善其身?几人能泰然处之呢?
1978年,老舍平反。
在八宝山朋友们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而在他的墓碑上刻上了他的一句话:“文艺界尽责的小卒,睡在这里。”
诚如其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