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越激战正酣,苏联36艘军舰欲抄我军后路,美军航母立即怼了上来

陶陶读历史 2024-06-21 12:48:47

1979年3月,对越反击战激战正酣。在不远处的南海,一支由30艘水上舰艇和6艘潜艇组成的舰队,在薄暮之中缓缓现身。这支强大的舰队来自于北方,来自于两个超级大国之一的苏联。

苏联水兵们密切地注视着战局的发展,只要一有机会,他们就将直扑北部湾,阻截我军的后路。然而就在这时,一个航母战斗群却从南边怼了过来,高高的桅杆上,赫然挂着醒目的星条旗……

一、

自1958年以来,中苏关系急剧恶化,经历了多年的争吵。两国的矛盾逐渐从意识形态领域蔓延至其他方面。到了1969年,中苏两国分别在珍宝岛和铁列克提发生了严重冲突,全面战争一触即发。

曾几何时,中苏两国边境处于有边无防的友好状态。然而1969年以后,中苏、中蒙边境云集了将近百万的军队,T62、图22、冰雹火箭炮等先进武器源源不断地运至远东和中亚,对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军事威胁。

当时的中国既反美,又反霸,在外交上处于极端不利的状况。在这个背景下,毛泽东高瞻远瞩,决定和美国实现历史性的和解。

1973年2月到1974年1月,毛泽东相继提出“一条线”和“一大片”战略,这也被称为“国际反霸统一战线”。按照毛泽东的规划,中国将与美国、日本以及西欧一起,对苏联进行战略包围。

为了达成“一条线”的战略,中国就必须与美国实现历史性的和解。1972年,尼克松访华,揭开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序幕,中美反苏统一战线也就此隐隐结成。

中美苏是个大三角,中国倒向哪一边,哪一方就会占据优势。对于中美的走近,苏联非常恐慌。

一方面,苏联通过外交手段离间美国、日本等国与中国的关系,防止美日与中国建立战略同盟。

1972年,尼克松访华。仅仅三个月后,苏联就和美国签订了限制战略武器条约;1979年中美建交后,苏联再次与美国进行了限制战略武器的谈判。

同时,苏联还不断对美国和日本发出恫吓,威逼两国不得与中国进行合作。

另一方面,苏联还挥舞起卢布,在中国周边煽风点火,将印度和越南纳入自己的战略体系,建立了“中国包围网”。在当时,除了朝鲜、巴基斯坦、缅甸等少数国家以外,中国周边几乎全是苏联的盟友,中国的战略空间被严重挤压。

其中最令中国痛心的,是越南的背叛。1975年南越崩溃后,以黎笋为首的领导层仰仗着美国遗留的大量武器和苏联源源不断的援助,又萌生起建立“印支联邦”的梦想,即将老挝和柬埔寨纳入到越南的版图之内。而这一点,是中国绝对不能允许的。

因此,黎笋集团毫不犹豫地投入到苏联的怀抱。财大气粗的苏联,每年都会向越南提供数十亿美元的援助,还让越南加入了只有东欧国家能够参与的经互会。一时间,越南的野心大大膨胀,利欲熏心的黎笋将中国一脚踢开,让越南成为了苏联包围中国的先锋。

可怜中国,自1950年以来就大力援助越南。光是越南战争期间,中国对越南的经济军事援助就有200亿美元之多。要知道,当时中国经济非常落后,这绝不是一个小数目。中国一旦获取先进武器,都是先供应给越南;中国原本就粮食不足,却让粮食优先提供给越南使用。

对于中国来说,越南不仅是个叛徒,更是一个白眼狼。越南在苏联的授意之下,不断在边境制造流血冲突,给边境军民带了巨大的伤痛。就这样,中越两国走到了兵戎相见的地步。

二、

1978年,越南入侵柬埔寨。中国多次劝说无果,最终放弃了对越南的援助。然而越南有了苏联作为靠山,根本不把中国放在眼里。在短时间内,越军便击败了赤柬主力,攻占了金边。

邓小平认为,既然终止援助都无法令越方收敛,那么,就必须在柬埔寨陷落前采取行动,否则,等越方得手,就会集中所有力量对付中国。

然而要教训越南,又谈何容易?如果我军对越南发动自卫反击战,苏联在北方是否会蠢蠢欲动呢?

在是否对越南动武的问题上,开国元勋们主要分成了两派。一部分同志认为,就国情而言,中国正在进行现代化建设,战争无疑会拖慢我国发展的进程。

而叶剑英元帅和粟裕大将则从军事角度,分析了对越作战的风险。他们认为,我国真正的对手并不是越南,而是越南背后的金主、老板、靠山——苏联。越南与苏联早在1975年便签订了《苏越同盟友好条约》。如果开战,苏联可能会直接出兵干涉,战争的结局并不明朗。

然而自称“不会打仗”的陈云,却有自己的见解:

“苏联的士兵大多都驻扎在欧洲的边界,如果他们真的想要进攻中国的话,那必须要从欧洲调兵遣将,这不是几天就能做到的事情,这么大规模的动员,至少也得花费一个月的时间。”

苏联虽然在中苏蒙边境集结了重兵,号称百万之众,但实际上并没有齐装满员,大多都是架子师,总数不过67.5万。而我国在三北地区布置的兵力,多达200万人之多,在数量上对苏军具有绝对优势。要想战胜我军,苏联至少得聚集150万以上的兵力。

由此,邓小平正式拍板,决定对越南发动自卫反击战,并且确立了“快打、快撤”两大原则。打一个时间差,迅速击破越南,让苏联来不及动员和反应。

邓小平等开国元勋虽然认为苏联干涉的可能性很低,但并不保证苏联就一定不会干涉。作为超级大国,苏联的快速反应能力是不容小觑的。

《孙子兵法》有云:“上兵伐谋,其次伐交。”要制约苏联,必须寻求外交支援,让其腹背受敌、知难而退。因此,邓小平将目光投向了美国。

在美国的邀请下,邓小平踏上了去往大洋彼岸的专机。1月28日,邓小平踏上了美国的国土。在美国,邓小平受到了旋风一般的欢迎。在与卡特的会谈中,邓小平开始大谈苏联和越南对于世界和平的威胁。

邓在提到越南时,开门见山地指出,越南百分之百是“东方的古巴”。如果中、美两国不对此给予足够的关注,自称“第三世界军事强国”的越南所扮演的角色将很快超过古巴,因为其拥有的军事潜力远超古巴。邓小平有意强调越南的威胁,显然是为其后提出“对越南进行自卫反击”的设想埋下伏笔。

邓小平还说,越南和苏联缔结了军事同盟条约,为苏联提供军事基地,这些基地和苏联在伊朗、阿富汗的军事基地连成一体,推动了苏联构建“亚洲安全体系”的梦想在逐步实现。而这是美国所不愿意看到的“紧张形势”。

邓小平随之提出了应对这种“紧张形势”的药方,即“中国、美国、日本和西欧联合起来,共同应对发生于世界各个角落的事件。”当然这并不是说中国要和美国建立军事同盟,而是面对国际紧急事态时,应采取协调性的立场和行动。

最终,邓小平在不经意间点明了自己的意图:

“我们总的看法是必须打乱苏联的战略部署,否则将后患无穷。为此,中国将计划采取一个短暂的惩罚行动,抑制越南的野心;考虑到苏联在中国北方可能作出的反应,中国甚至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希望美国在国际上提供“道义”的支持。”

邓小平虽然没有明说中国要对越南发动战争,但美国人也从他的只言片语中体会到了中国的言外之意。对中越边境将要进行的战争,美国也做了充足的准备。

邓小平回国后不久,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正式打响。这个时机非常绝妙。他在访美之后立即出兵,实际上是制造一种美国支持中国出兵的假象。然而实际上,美国对此并不知情。

这是一种借力打力的妙招。当年毛泽东炮击金门时,也曾用过这样的妙计,不过施用的对象却是美国。赫鲁晓夫刚刚完成访华,毛泽东就发动了炮击金门的行动。这让美国人误以为中国之所以发动炮战,是得到了苏联的支持和首肯。

而邓小平此举,果然将苏联吓住了。在他们看来,中国之所以敢在北方还有百万苏军虎视眈眈的情况下,抽出兵力增援中越边境,很显然得到了美国的一些保证。出于对美国的忌惮,苏联即使想要干涉,也必然会投鼠忌器。

三、

中越战争打响后,苏联虽然没有直接出兵,但并非完全袖手旁观

首先,苏联空军和民航在苏联和越南之间架起了一座“空中桥梁”。从中越开战到三月底,苏联的运输机为越南运去了20架战斗机、400多辆坦克装甲车、400门身管大炮、50门BM-21火箭炮、100多门高射炮、数千枚SA-7防空导弹和800多具火箭筒。一个安12运输航空大队帮助越南从柬埔寨向谅山转运了一个步兵师。

其次,为了给中国造成更大的压力。苏联从1979年3月12~26日起,全国六大军区皆进入战备状态,先后从后贝加尔军区、远东军区和驻蒙古集群抽调了20个诸兵种合成师、空降师和航空兵师进行联合演习,出动坦克2600多辆和900架飞机。另外苏联还从预备役部队中动员了5.2万人,征用了5000多台民用汽车。

这次演习的重头戏放在蒙古境内,有6个摩步师和坦克师参加,其中3个师是经过2000公里的长途行军,从西伯利亚和外贝加尔赶来的。苏军的三个航空师、两个旅以及其他协同部队也参加了演习,其中数个歼击航空兵团是从乌克兰和白俄罗斯转场而来的。

为了中国加深印象,苏联近卫106空降师在蒙古南戈壁省举行大规模伞降演习,其内容是苏联空降兵从蒙古机场起飞后,只需要一个半小时就可空投到北京上空。

为了显示自己的力量,苏联故意驱逐了一些中国驻莫斯科大使馆的工作人员,而且故意不让他们坐飞机,只允许坐火车回国。当他们经过乌拉尔山脉时,就可以看到大批向中蒙边境机动的坦克纵队。很显然,苏联希望把武力恫吓的效果真正传到北京。

苏联陆军远在万里之外,对越南战事并无影响,但红海军则不然。中越冲突期间,苏联太平洋舰队采取了相当强硬的干涉行为。

早在1978年,苏联就曾派巡洋舰穿越台湾海峡,向中国耀武扬威。1979年1月,中国在中越边境增兵,苏联遂派遣一艘巡洋舰和一艘驱逐舰进入了南海。中越冲突全面爆发后,苏联不断将军舰派往南海。到了3月,苏联在南海的军舰已经达到36艘,其中包括“谢尼亚文海军上将号”巡洋舰、“福金海军上将”号巡洋舰,“瓦西里·恰巴耶夫”号、“能力”号、“严厉”号大型反潜舰,“激动”号驱逐舰、“打击”号护卫舰等。

这些战舰的到来,可不只是震慑那么简单。他们严密地观测着越南的局势,一旦冲突激化为全面战争,苏联舰队就会对中国本土进行攻击,抄我军带货欧陆。

当时参与此事的苏联海军格鲁霍夫中校回忆道:

“当时我担任水文地理勤务大队参谋长,经过一个昼夜的准备,我率领大队前往越南,五天后我们到达越南的岘港。我们的任务是为苏联军舰在越南水域的航行作战提供水文地理保障……

我认为,正是在我们的参与之下,中越冲突才没有形成大规模的战争。我们不仅仅是来装样子的,如果中国试图扩大战争规模的话,我们的军舰一定会进入北部湾,在那里就可以使用导弹对中国南海舰队的海南岛基地进行攻击了。”

很显然,苏联红海军是真有直接参与中越冲突的计划的。当时我南海舰队虽然有300多艘舰船,但大多为小型岸防舰艇,苏联海军一旦参战,后果不堪设想。

然而就在这时,广袤的南海海域又来一个不速之客,他们便是美国舰队。苏联海军刚刚进入南海时,美军就在密切地关注时局的发展。

眼见苏联战舰越聚越多,美国海军也坐不住了。2月25日,以“星座”号为首的航母战斗群从菲律宾启航,进入距离越南海岸不远的水域。

按照美方的说法,“星座”号航母战斗群是为了“观察局势”。一时间,苏美海军剑拔弩张,苏联常规潜艇封锁了美军舰队可能靠近的航道,苏联水面舰艇也采取了“伴随监视”的方式,直接警告美军不要跨越苏军的海上防线。

就这样,美国海军将苏联海军牵制住了,大大降低了其介入越南战事的风险。

四、

原来,自邓小平访美之后,美方就预估到中国可能对越南发动战争。因此对越反击战爆发后,美方高层根本没有感到意外

在对这场战争的公开表态上,美国做出了如下阐述。

首先,美国并不赞成中国惩罚越南,要求中国和越南同时“从外国撤军”;

其次,在与中国交涉的过程中,美国既表达了不支持暴力行为的态度,又特别强调双方利益的一致性;

最后,在与苏联的交涉中,美国警告苏联必须保持克制,不得轻举妄动。

2月16日,美国更是直接给苏联发出照会,并且赤裸裸地指出:

“如果苏联对危机不做出反应,我们也将袖手旁观”; 如果苏联采取行动,美国也将“采取对等的行动”; 特别是,“如果苏联军舰在这一地区的活动增加,我们也将采取相应的军事应对措施。”

说白了,苏联如果不介入中越冲突,美国不会动手;但是苏联一旦介入,美国必然动手,特别是应对苏联海军的威胁。

“星座”号航母战斗群之所以在如此“恰当”的时机出现在南海,恐怕不只是观察局势那么简单。一旦苏联海军参战,美国海军大概率也会动手。

很显然,邓小平访美后,中美之间虽然没有建立同盟,但确实达成了某些默契。表面上,美国谴责中国对越南使用“暴力”;但实际上,美国对中国惩罚越南暗爽不已。在美国的积极活动和暗中支持下,国际舆论整体上对中国有利,苏联也未能如其所恐吓的那样直接下场。

在美国的积极活动和暗中支持下,国际舆论整体上对中国有利,苏联也未能如其所恐吓的那样“履行条约义务”,直接下场助拳。这些都为中国顺利地实现“自卫反击”的目标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最终中国大败越军,歼敌3.5万,将当年存放在北越的援越物资全部收回,并且还摧毁了中越边境的所有越南工矿企业。

在对越反击战中,苏联的虚弱和色厉内荏显露无疑。在中国的压力之下,越南的国民经济陷于崩溃,吃饱饭都成为了奢望。为此,苏联每年都要给越南援助大量的金钱、石油和粮食,让苏联本就不富裕的家底变得雪上加霜。到了80年代中后期,苏联再也撑不住了,最终不得不停止对越南的援助。失去了大哥的庇护,越南人只好从柬埔寨撤军,并与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如此一来,针对中国的包围网不攻自破。

国与国之间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面对苏联的威胁,毛泽东、邓小平高瞻远瞩,利用中美苏大三角,纵横捭阖,竭力为中国提供优良的国际环境。在当时的环境下,联美反苏是高明的、务实的决策。

4 阅读:15

陶陶读历史

简介: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