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柔宇科技的破产原因

海菡聊商业 2024-06-13 14:36:45

柔宇科技最终走进破产的程序,作为曾经估值超过500亿的独角兽企业,前后经历了9轮融资,其中第五轮融资(D轮)高达8亿美元,背后更是聚集了全国知名的创投公司,比如松禾资本、深创投、IDG资本以及盈科资本等。柔宇科技曾经是这些投资机构引以为豪的投资案例,很少有人能想到没有走到上市退出就破产了。

其创始人刘自鸿也颇具传奇,妥妥的学霸一枚,2000年以江西省抚州市理科状元的身份考入清华大学,大学期间就创办了半导体公司Fancy及Autobio,2004年本科毕业后免试继续在清华大学攻读硕士学位,2006年进入美国斯坦福大学攻读博士学位,2009年加入美国IBM在纽约的研究机构。

2012年,刘自鸿在美国硅谷、中国深圳以及中国香港同步创立柔宇科技,一开始就是跨国公司,成立之初就获得松禾资本、深创投数千万投资,柔宇科技可谓是喊着金钥匙出生的“天之骄子”,多么像一个意气风发的少年啊,2014年提出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口号之后,创业成为潮流,而那些名校毕业,手握前沿技术的创始人也成为各路资本追捧的对象。

此时,不是人找钱,而是钱找人/项目,咖啡厅到处都是拿着电脑放着PPT谈项目谈融资的创业者,相比之下,刘自鸿创办的柔宇科技绝对是其中的佼佼者,如今回想起来,当年是一个很好的创业窗口,41岁的雷军在2010年决定创办小米,进入手机领域;42岁的曾毓群在2011年创立宁德时代,进入动力电池领域;27岁的张一鸣2012年创立了今日头条。

刘自鸿的创业条件较张一鸣还要好不少,如今12年过去,字节跳动已然成为中国最大的互联网公司,TikTok深受全球用户喜欢,柔宇科技却走向破产,两家企业的差异为何这么大?这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柔宇科技所在的柔性屏行业发展过于缓慢,作为2012年成立的公司,到2018年才发布全球首款消费级量产折叠屏手机 FlexPai 柔派,2019年一季度才量产出货,用了六七年时间才实现产品量产,这个过程比较漫长,而这已经是全球最早量产的折叠屏手机了。

按照正常的商业逻辑,用了六七年时间才实现产品的量产,这意味着前期需要不菲的投入,这些投入自然是需要股东/投资机构不断掏钱才能维持,一旦等到量产上市,一般的理解是可以通过产品销售进行造血,资金链就能运转起来,这样企业就活了。

但是柔宇科技面临的窘境在于,即便产品量产了,但是市场却并没有打开,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其财务数据中了解到,2018年营收1.09亿,亏损8亿,2019年量产了,但是营收也只有2.27亿,亏损扩大到10.73亿,2020年上半年营收也只有1.16亿,但是亏损却高达9.6亿。柔宇科技并没有在产品量产后快速占领市场市场,这不仅导致公司无法自造血,反而因为建设产能而需要耗费巨量现金。

柔宇科技面对资金流紧张的窘境,想到的对策是上市融资,2020年递交上市申请,希望在科创板上市,当时公司融资目标高达144亿,如果这次融资能够成功,公司应该能够坚持更长的时间,对数十家创投来说,是一个退出的途径,但是这也无法解决根本问题。

柔宇科技面临的根本问题是什么?是没有市场,按照柔宇科技在招股说明书中给出的预测数据,2020年全球折叠手机市场出货量是400万台,2023年更是达到7200万台,这是一个预测中快速增长的市场,但是事实却并非如此,2020年全球折叠手机实际出货量仅有195台,2023年为1600万台,虽然这三年在快速增长,但是2023年实际销量和柔宇科技预测的相差甚远,只有预测的五分之一。

面对全球11亿台智能手机出货量,折叠手机不到2000万的销量实在是不值一提,对柔宇科技来说,更残酷的现实是自己并非掌握全球唯一的柔性屏技术,全球最大的折叠手机品牌是三星,占据了66%的市场份额,而三星的柔性屏是自己造的。排名第二的是华为,市场份额为12%,但是华为的柔性屏供应商是京东方。小米折叠手机出货量全球第三,市场份额超过5%,但是折叠屏供应商是华星光电。

也就是说主要的折叠手机品牌都有自己的柔性屏供应商,柔宇科技的市场空间就进一步被压缩了,柔宇科技为了销售柔性屏,只能自己做手机,这就出现了尴尬的一幕,相当于宁德时代为了卖电池自己做汽车,这个难度就不是一般的大了,为了卖点醋,还得自己包饺子,从商业逻辑来看,这是非常非常难的事情,柔宇科技最后的结局也证实了这种逻辑是走不通的。

有人就疑惑了,三星手机不用柔宇科技的柔性屏可以理解,但是华为、小米为什么也不用呢?或者我们换个角度来提问,那就是为什么柔宇科技没有竞争过京东方以及华星光电成为华为、小米们的柔性屏供应商呢?

产品如果真有竞争力而不被下游厂商采购的可能性是不大的,最大的可能是你的产品不够有竞争力,要么技术不够出色,要么价格不够有优势,要么技术和价格都没有优势。

0 阅读:23

海菡聊商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