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栗观察 不良资产头条
四大AMC盈利连年大幅缩水的情况下,兄弟机构五大AIC的小日子却蒸蒸日上。
五大AIC盈利能力吊打AMC
五大国有银行2023年业绩相继出炉,旗下专注于不良资产债转股的投资公司(AIC)盈利水平也亮瞎了眼。
2023年,五大AIC合计实现净利润181.65亿元,同比增长24%,自其2017年成立以来,净利润增长了15倍。
工银投资2023年实现净利润最多,达到44.73亿元,然后是建信投资40.89亿元、农银投资37.67亿元、交银投资31.25亿元和中银资产27.11亿元。增速方面,交银投资净利润同比大增178.02%,中银资产21.03%、建信投资9.77%、农银投资9.44%和工银投资8.91%。
单看年度净利润,工银投资已经达到中国信达的3/4。但不能忽略的是,中国信达有1.62万亿资产,而工银投资只有1786.25亿资产。其用十分之一的资产规模做到了信达80%的利润。
不仅仅是工银投资,建信投资资产规模1289亿、农银投资1221.31亿、中银资产879亿、交银投资650亿。随便拎出哪家AIC,盈利能力都吊打AMC。
AIC=AMC+理财子公司
2016年10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市场化银行债权转股权的指导意见》,拉开了中国新一轮债转股的大幕,“债转股实施机构”这一名词正式出现,随后逐渐演变成金融AIC。
做债转股,原本四大AMC轻车熟路。
以1999年成立为起点,四家AMC累计接受的政策性债转股约为2500亿元左右,涉及企业400余户。信达资产承接的最多,超过1000亿元,涉及企业140余户。从2006年开始,AMC开始商业化转型,逐步加快了处置债转股资产的步伐。
这些债转股项目作为承接自母体银行的不良资产,能够顺利债转股,在所处行业、公司资质等内外两个因素中均有一定的可圈可点之处。一旦其中一两个项目运作成功,就可能大幅提升回收水平而“大赚特赚”,是不折不扣的一块“肥肉”。
还是以中国信达为例,在上轮政策性债转股实施过程中,总共承担了1500亿元的转股任务,约占全国总规模的一半。信达的债转股资产主要分布在煤炭、化工、石化、冶金、机械、有色、轻纺、建材等行业。信达曾经的转股名单上,有一连串响当当闪亮亮的名字:淮南矿业、嘉粤集团、同煤集团、晋煤集团、阳煤集团、云锡集团、中核钛白、中国重工、西昌矿业等。
但无奈资金约束一直是戴在AMC头上的紧箍咒。这种制约,如果在政策性时期,还有央行和母体银行的特殊支持可以纾缓,从AMC走上商业化的一刻,负债端管理摆上AMC的议事日程:既不能像银行一样,接受公众存款,更不能向保险,获取低廉的资金,狭窄的融资渠道造成了AMC逼仄的生存空间。
近年来,AMC主要通过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二级债和股改、引战等方式募集资金,但相较于银行系的理财子公司对低价资金的获取,仍然难以望其项背。
市场人士戏言,AIC=AMC+理财子公司。
反观AIC,近年来供给侧改革及实体经济降杠杆为银行系AIC提供了充足的市场化债转股业务支持;此外作为银行体系内公司,能够快速对接大量有降杠杆需求的国有企业客户资源。
AIC的主要利润来源是股权分红和资本市场退出收益。2018年AIC成立不久,净利润主要是账面资金的利息收益,而近年来的业绩增长则主要源于投资收益的兑现。
政策不断“喂养” 变身超级LP
除了资金、资源上比AMC更具优势之外,近年来,监管层的对其的政策也是一路放开,除了可以开展不以债转股为目的的股权投资业务之外,国务院19号文等不良资产重要文件中,均有AIC的一席之地。
在此背景下,AIC逐渐变身为超级LP。其中,出资总额最高的为工银投资,近900亿,其次为建信投资552.31亿、中银投资291.66亿元。
AIC公司还参与了一些典型的科创、战略新兴产业,以及双碳领域的股权投资基金。可以说AIC的展业紧跟国家政策风向。监管层的政策亦更加偏向扶持。
2022年 原银保监会发布的《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资本管理办法(试行)》,降低了多项指标的风险权重,缓解了资本压力,拓展了金融AIC的债转股业务量。例如,以市场化债转股为目的收购不良资产形成债权的风险权重为75%,市场化债转股形成的股权投资的风险权重为250%。
今年3月,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表示,正在积极研究以金融资产投资公司为平台,进一步扩大股权投资试点范围,进一步加大对科创企业的支持力度。
不良资产业务模式生变?
四大AMC在助力AIC们的母体上市过程中,历经3轮共剥离了2.2万亿不良资产。成立20年来,共计收购处置不良资产超10万亿。可谓功不可没,但近年来监管层对AMC“心存芥蒂”是业内共识。而原本被行业内瞧不上的AIC,却一骑绝尘。
五大AIC可观的利润,或为AMC们指了条道:超级LP大家都可以做。
2024年3月,总规模为100亿元的东方招盈基金其首期规模10亿元正式开展投资,并完成首个项目交割。该基金于2023年底设立,由招商资本与东方资产特殊机会投资事业部东兴资本共同发起。该基金运用“产业+金融”投资方式布局高景气行业核心标的,接续盘活央企、国企所投资的中后期股权项目。基金侧重于投向高端制造、TMT、医疗健康等行业,以项目接续及基金份额接续作为其主要投资策略,持续推动金融服务产业,促进国有资本提质增效。
据不完全统计,从2021年至今,东方资产已经累积出资超过136亿,以LP身份盘活存量项目。
其实在2020年之前,四大AMC作为LP并非主流,甚至是罕见的。随着四大AMC资产规模越来越大,创造的利润却越来越少,ROE越来越低,倒逼其在投资、管理与处置方面向投行化方向加速转型。
以中国信达为例,2023年,信达作为LP出资超过20次,认缴资本逾百亿,投向医疗健康、高端制造、新能源等领域,国家电投、中信集团、航发基金等均是其合作对象。
四大AMC也并非总是单独行动。今年年初,国有企业存量资产优化升级基金成立,出资额400亿元人民币。其中三位LP分别是长城资产、中国信达、东方资产。
与五大AIC相比,四大AMC潜在的LP价值凸显,但是资金来源依然掣肘这条路径。今年7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出台最新版的《非银行金融机构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向社会征求意见,其中就提到了,要进一步加大全国性AMC的对外开放,降低外资机构对其出资的限制,以此来加大对全国性AMC的资金支持。
不仅如此,从2023年开始,不良资产进入新的一轮的发展周期,这是存量和增量并存的时代,在原有十万亿存量亟待真正处置的基础上,三年还会每年有三万亿的增量供应。到2025年市场上约有二十万亿的金融不良资产需要处置。在新的周期内,不良资产行业迎来重大发展机会,由此,全国性资产管理公司也面临着第二次商业化转型。
商业化的转型与盘活存量、化解地方金融风险、纾困实体企业相结合之下,或促成了四大AMC变身超级LP的机遇与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