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缺的不是大学,而是好工作

煜杰洞见 2024-03-07 09:42:18

随着“山河大学”在网络上的迅速走红,一场关于中国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大讨论悄然展开。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副校长戴彩丽对此现象表达了深切的关注,她指出,这背后反映出的是全国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不平衡的深层次问题。

戴彩丽的观点引发了广泛的共鸣。

很多人认为,与其盲目地建设更多的大学,不如对现有的教育资源进行更加合理的分配。

教育部也对此做出了回应,表示将不断优化高等教育资源的布局结构,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和人口大省,以扩大高等教育资源的规模和优化其结构。

但问题的核心真的只是教育资源分配吗?

大家可以仔细审视一下中国的人口现状,会发现事情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3年全国人口减少了208万人,这是连续第二年总人口下降。与此同时,过去几年间出生人口的数量也在逐年下滑。

这意味着,不久的将来,大学的招生压力可能会大幅减轻,因为相对于现有的学位数量,学生数量可能会严重不足。

那么,为什么现在还有那么多人执着于上大学,对上大学的愿望如此强烈呢?

这背后其实隐藏着深层的社会焦虑。

过去几十年,大学教育被视为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很多人通过上大学找到了工作,积累了财富,甚至从小城镇走进了大城市。

这种“上大学=成功”的思维模式已经深入人心,导致人们对大学教育的期望远远超出了其实际的功能。

但现实是残酷的。

智联招聘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2022届求职应届毕业生中,只有46.7%的人成功找到工作,而且很多人只能获得1至3个工作邀约。

更令人担忧的是,人文学科毕业生的就业签约率仅为12.4%,远低于理科和工科学生。

这意味着,即使你费尽心思考上了大学,也不一定能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

这种现实与期望之间的巨大落差,导致很多人产生了强烈的焦虑感。

我曾经看过一个视频,视频中,一位女大学生哭着说,“自己面试了30多家企业还是没能找到工作,而她的闺蜜虽然找到了工作,但工资低、工作强度大,几乎每天都要加班到凌晨。”

这些现象都让我们不禁思考,我们真的缺大学吗?

或许,我们真正缺少的是好的工作和职业平等的社会环境。

在加拿大、奥地利、德国等国家,职业之间的平等观念深入人心,无论是教授还是清洁工,都能得到同样的尊重。而且,蓝领工人的收入和社会地位都很高,甚至超过了一些白领工作。

这种平等的职业观念,使得人们不再过分焦虑于是否要上大学,因为无论选择哪条路,都能活得有尊严和开心。

反观我们这里,很多人还是认为只有坐办公室打打字才是白领,才是高级的。

这种观念导致很多人对蓝领工作持有偏见和歧视,从而加剧了就业焦虑。

而当我们面临工人难招、职业教育不受重视等问题时,却往往忽略了改善蓝领工人的待遇和地位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所以,当务之急并不是让更多人上大学,而是创造更多的工作,切切实实改善蓝领工人的收入、退休金以及子女教育问题。

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个人都能够活得有尊严、有价值。

正如坊间流传的一句话,“我们缺的不是大学,缺的是好工作,至少是足以支付日常开支的普通工作。”

当然,这并不是说大学教育不重要。

相反,我认为大学教育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关键在于,大学教育的目的和价值要被重新审视,让它更加符合社会的需求和个人的发展。

1 阅读:56

煜杰洞见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