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睁眼看世界”下的“外资养猪”

兜说猪事 2024-06-04 03:05:15

作者:孙波

此前,由丹麦人在连云港建设的养猪公司北欧农庄宣布破产的消息引起了行业的广泛关注。据悉,猪场按照丹麦标准建设和管理,从2018年起,累计亏损了超过5.7亿克朗(6亿人民币)。当时我们还制作了一个短视频在全网发布,很多网友评论这是因为水土不服。那么,专家一直信奉的欧美先进理念,为什么到中国就水土不服了呢?

外企养猪优势与中国现实:管理的不同路径

很多人说外企在养殖技术理念、生产管理、设施设备等方面具备明显优势。例如,在非洲猪瘟疫情后流行起来的空气过滤系统。此外,外企在管理文化上更加人性化,员工工作压力更小,团队氛围更融洽,整体上团队更为稳定。

然而,这些优势在中国的环境下有时却成了劣势。首先,中国当前的“人力成本”低于所谓的“机械成本”。尽管我国养猪业的规模化程度已经达到了68%,但统计数据是“基于年出栏500头以上的生猪”,而不是“年存栏500头以上的母猪”。因此,许多养猪场的管理成本也就是“二、三十人”。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养猪企业大多依赖人际关系和传统管理方式来解决问题,比如通过社交活动和聚餐来化解矛盾,而不需要复杂的管理系统和高科技设备,此前听养猪老板说过一句话,“没有一顿酒不能解决的矛盾,如果有,那就和员工喝两顿”。

“本土文化”VS“所谓先进理念”

许多机构根据国外的规模来计算中国的养猪成本,然后将这些数据提供给国外的养猪企业。这些企业在不了解实际情况的情况下进入中国市场,缺乏全面的数据支持,结果导致“水土不服”。很多媒体依然极力推崇国外的养猪方式,在我看来,这是一种盲目的崇拜。

中国是最早开始养猪的国家,也拥有最丰富的猪肉饮食文化。从历史渊源来看,中国才是养猪业的鼻祖。中国消费者在吃猪肉时,除了补充肉类蛋白外,越来越注重口感和多样化的需求,许多国外的猪肉产品已经无法满足这些日益增长的需求。

在许多专家眼中,丹麦的养猪方式被视为“神话”,几乎是遥不可及的典范。然而,在我看来,这种方式更像是一种“反动物法则”的病态养殖,过度追求所谓的“高效率”,却忽视了肉质和食品安全。我们都知道,当你极力放大某个优势时,必然会在其他方面带来相应的劣势。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许多国外生产的肉类需要炸着吃,而用中国的烹饪方式却难以达到满意的口感。

外国人在中国养猪,他们往往不了解中国的饮食文化,而是一味追求高效率。有专家认为,国外养猪企业在中国不成功是因为他们不懂得与中国政府打交道。看到这种说法,我不禁想起一句话:“皇军不善于打游击。”如此谄媚的态度,简直让人无言以对,不禁让人联想到那些为了迎合外人而失去自我的“汉奸”。

借口之下的“败局”

中国的营商环境在全球范围内都是名列前茅的,特别是涉及民生行业。只要合法合规,很多地方政府一般都会积极支持。此外,外国企业来华投资能够促进当地就业,这样的政绩哪个地方政府不愿意要?他们所谓的不善于与政府打交道,其实是因为中国的政府是“保姆型”的,经常巡查企业,主动询问并解决问题。而国外的政府则是“放养式”的,你去找他们都未必理你。

这种频繁的见面沟通在某些人眼里被污名化为“官僚作风”。实际上,如果你去到比如印度这样的地方,那里经常停电,一天停半天的电,完全不具备这种保姆式的支持。所以,认为中国政府的积极沟通是官僚主义,实在是有“错”瞎找借口。

所以外资养猪根本不是什么水土不服,而是根本干不过中国养猪业,承认自己“很强”很难吗?的确,我们在种猪方面可能相对落后,但在养猪方面,中国的实力远超外资企业。中国文化崛起,中国人也走向世界了,为何还有一些“养猪从业者”不能自信起来?

0 阅读:10

兜说猪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