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11月10日的深夜,一封来自军委的AAAA级急电,发至华东局机要处,此间华东局机关正随华东野战军“东兵团”行动,故电文实际接收者为饶(华东局书记)、许(兵团司令员)、谭(兵团政委)等三位主要首长,毛泽东的电示简单而明确:“望令许、谭尽可能以歼其一部之方法,阻止(敌)该两师一个时期”!
电文中所指的这两个师其实都是整编师(军),分别是王凌云的整编第9师和黄百韬的整编第25师,当时均隶属于范汉杰的胶东兵团(亦称第一兵团)。早在三天以前,也就是11月7日,华东局和东兵团司令部按例向军委报告胶东敌人的最新动向时,提到了一个重要情况。
像许世友、谭震林这样的沙场老将,对敌人的兵力部署和调动那是非常敏感的,他们根据整9师企图向青岛收缩、整25师已在烟台集结的情况,判断这两股敌人“可能调往其他战场”,因为此时胶东大战正酣,这两个整编师突然选择避战而选择向海港城市集中,非比寻常。
解放军华北战场示意图
尽管许、谭首长尚不能准确判断出王凌云和黄百韬所部具体将调往哪个战场,但是这一情况,仍然引起了军委的高度重视,并且确信这两支敌军精锐调防的目的地,一定是刘邓部队正在苦苦坚持的大别山区,遂有11月10日的紧急命令电。
遗憾的是,东兵团未能顺利完成军委交付的重要任务,尽管许世友司令员已将第2纵队、第7纵队、第9纵队全部摆在“胶济线”(济南至青岛的铁路线)两侧,准备层层阻截整编第9师撤往青岛,可是敌情却出现了重大变化。
范汉杰逞凶胶东解放区解放战争时期的胶东解放区,是以抗战时期的胶东抗日根据地为主体发展起来的,区划主要指胶莱河以东的胶东半岛地区,以烟台、威海等滨海城市为中心,该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是我军最重要的后方根据地之一。
日本投降后,八路军收复了胶东重要港口城市烟台,成为我方掌握时间最长、最重要的出海口,当时的胶东解放区已拥有烟台、掖县、招远、莱阳等十余个城市,其提供的丰富物产和充裕的财税,是华东军区和华东野战军的主要经济支撑。
与此同时,胶东解放区还是我军最大的兵源基地,除了华野、东野若干纵队(至少四个)是由胶东子弟兵组成的以外,胶东当时拥有的十几万民兵,更是华东野战军最可靠的后备兵源,根据解放后的准确统计:整个解放战争期间,山东地区共发动了四次大入伍,前后共有589979名青壮年参军,其中胶东解放区即有285839名,占全省的48.4%!山东一共授予了22万余革命烈士称号,其中作为胶东解放区主体的烟台地区即有6.1万名!
另外,在长城沿线遭敌封锁的态势下,从辽东半岛到胶东半岛的海路运输,也是华东甚至华北我军获取军火物资的重要通道,大连生产的炮弹以及炸药、药品等军需,源源不断船运烟台,再转运到华野部队和冀鲁豫等军区部队。
归根到底一句话,胶东解放区丢不得!它对于关内我军的作战,有着极其重大的战略作用,因此华野“七月分兵”以后,特别抽调三个主力纵队来坚持内线作战,进而保卫胶东解放区,其中华东局率第9纵队最先启程。
第9纵队彼时战力尚算完整,且纵队司令员许世友抗战时期就曾担任胶东军区司令员职务。
对于胶东解放区的重要地位,南京当局清楚得很,因此早在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8月间,蒋介石即飞抵青岛,亲自主持了高级军事会议部署“九月攻势”,决定调动六个整编师约15万人组成“胶东兵团”,一举占领我胶东解放区。
这六个整编师分别是整编第8师、第9师、第25师、第45师、第54师、第64师,其中李弥的整8师、王凌云的整9师、阙汉骞的整54师、黄百韬的整25师皆为中央军嫡系或半嫡系部队,战斗力还是蛮强的,最强悍的自然是黄百韬所部。
胶东兵团司令官则以蒋介石比较信任的黄埔一期生,时任陆军副总司令范汉杰中将兼任,该敌自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9月1日起,分三路向胶东解放区疯狂进犯,范汉杰搞的战法叫作“锥形突进,分段攻击”,来势可谓汹汹。
王凌云
军史上著名的“胶东保卫战”由此打响,客观来说,战役初期我军相当被动,至9月18日,黄百韬整25师已侵占招远、王凌云整9师亦攻占夏甸,胶东解放区的中心地区面临全面失陷的风险。
黄百韬、王凌云调往大别山胶东保卫战初期的不利局面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其中比较重要的一点,是谭震林率领的华野第2纵队、第7纵队在之前的南麻、临眗战役中元气大伤,正集结在诸城地区整补,胶东战场暂时只有第9纵队和地方武装在苦苦坚持。
范汉杰军事水平不差,加之手上掌握的兵力占据绝对优势,因此敌胶东兵团进展很快,连续侵占了解放区8座县城,气焰十分嚣张。直至10月1日,谭震林率2纵、7纵越过胶济铁路线,与华东局和9纵实现会师,部队终于攥成一个拳头,局面稍安。
然而胶东地区敌强我弱的局面并未从根本上扭转过来,范汉杰还调来整74师的一个旅加入战团,战至10月中旬,敌人侵占的城市数量达到了14个,整个胶东解放区已岌岌可危,按范汉杰的估计,至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底足可彻底“荡平胶东”。
这恐怕是范汉杰军事生涯中所谓的高光时刻了,可就在范汉杰志得意满之时,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11月3日,蒋介石的一封急电令其呆若木鸡:他的校长想当然地认为,胶东大局已定,因此命令胶东兵团立即抽出整9师和整25师,驰援大别山。
原来,就在不久前的10月24日,刘邓大军取得高山铺战役的大捷,全歼杂牌军整编第40师,此战让整个大别山战场的敌军胆寒,各部畏歼纷纷裹足不前,白崇禧强烈要求增加部队,不给援兵就撩挑子,万般无奈之下,蒋介石只能“挖疮补肉”。
范汉杰深知胶东战局仍存在变数,并不愿在这个要命的时间点上调出两个主力整编师,但是胳膊扭不过大腿,只好给黄百韬和王凌云下达了“转进”的命令;而与此同时,军委也给许谭兵团下达了迟滞这两个整编师调往大别山的紧急命令。
原因很简单,大别山的局面要比胶东困难得多,刘邓部队缺衣少粮且在当地无群众基础,而胶东毕竟拥有牢固的根据地,如果黄百韬、王凌云两部投放到大别山战场,刘邓部队有坚持不住的巨大危险。
可是在东兵团兵力弱势的情况下,想拖住敌人的调动谈何容易?其中黄百韬的整25师,全军已在烟台完成集结,随即在敌海军舰船的接应下,从海路撤往上海;许谭兵团能够实施截击的,只有位于朱阳地区的整9师。
狡猾的范汉杰于11月11日突然调动整编第64师、整编第8师的一个旅,自高密方向出援和接应整9师,11月13日,王凌云率部登上火车,在其他三个旅的掩护下撤出阵地,兵力不足的许谭兵团只能眼睁睁看着整9师开往青岛,旋海运上海。
挺进大别山示意图
胶东战场的压力骤然减轻了,而大别山区的刘邓部队,则进入到最艰苦的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冬季,邓政委回忆这段时期曾经讲过:“我们开了个会,我讲的话,提出要避战,因为那时打不得败仗,一败就不可收拾”。
范汉杰在胶东虎头蛇尾范司令官手下拢共六个整编师,一下子被抽走了两个,而且又得分兵把守10多个攻占的城市,能够集中起来的机动兵力基本清零,只能转攻为守,这就给许谭兵团以充分的时间,壮大自己并转入反攻。
期间我军还以地方部队升格,组建了华东野战军第13纵队(也是胶东子弟兵),遂使华野东兵团的实力增加到四个野战纵队,此消彼长的结果,是东兵团逐渐变被动为主动,经过胶河战役、胶高追击战、莱阳保卫战之后,转入全面反攻。
至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初,华野东兵团改称“山东兵团”,胶东解放区也基本恢复了前一年9月的态势,历时四个月的胶东保卫战取得阶段性胜利,从辽东半岛运来的军火物资得以继续经胶东输送到华东各前线,保证了未来豫东战役、济南战役和淮海战役的实施。
换句话说,范汉杰及“胶东兵团”的所谓九月攻势就这样虎头蛇尾不了了之,而期间整9师、整25师的突然调离是敌人最终归于失败的重要因素,因此,刘邓挺进大别山对山东战场的有力策应是绝不容忽视的。
范其迭
眼见侵占胶东解放区的计划已事实上破产,而其他战区又纷纷吃紧呼叫援兵,至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1月底,范汉杰调任冀热辽边区总司令兼热河省政府主席,整编第54师主力也被陈诚调往东北,“胶东兵团”干脆被撤销了番号。
该敌所余的三个整编师,只能龟缩在烟台、青岛、潍县等几个要点,再也无力主动出击,不久以后,随着山东兵团的大反攻,整个胶东半岛除青岛外全部解放,山东全境解放也指日可待!
58万入伍,就算有之前的老兵吧,但是 22万烈士,牺牲太大了 上战场没几天就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