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叶归根魂归故里,这对每个在外的中国游子可以说是算得上一个执念。可就是这个看来很好达到执念,对晚清时期的山东人来讲算得上是天堑的存在。”
在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因为各种原因我国爆发过无数次的人口迁徙。其中最震撼的,莫过于对大东北的开辟。
浩浩荡荡的人群,靠着一口劲在漫天风雪中土匪横行的世道中不断寻求着自己的最终归宿。
闯关东这简单的三个字,里面是满满的辛酸血泪。可话说回来,为什么当时的山东人会选择路漫崎岖的北上,而不是选择相对来说毕竟“简单”的南下呢?
一、关东关东顾名思义,就是指函谷关以东的地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关东的范围不断扩大,直至明清时期,该地区已经成为山海关以东的广大区域的代名词,甚至还包括了今天的东北地区和部分内蒙古东部地区。
而在清朝初期由于满清入主中原,北方对边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为了加强对东北地区的防务监控,清廷在关内外设立了一系列武备要塞如宁远城、宁锦城等。这一举措使得“关东”的地域范围进一步扩大到了整个东北地区,也增加了关外外交流的困难。
清朝时期由于人口密度的增加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大量汉族人民开始进入东北开垦荒地。为了更好地管理这些移民,当时的朝廷将东北地区重新划分,“东三省”也就此诞生。
然而关于这片土地的故事远远没有结束,在清朝末期由于社会动荡和经济危机,大量的山东人民开始涌入关东,寻找自己的谋生之路。
他们跨越千山万水,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在关东地区找到了一片新天地。
在关东这片土地上,移民们开始了艰苦的创业历程。他们开荒种地,修建房屋,建立起一个个新的家园。同时他们还与当地居民互相学习,共同发展使脚下的这片地区逐渐繁荣起来。
然而一开始这里也并非一片乐土,移民们不仅要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还要应对各种社会问题。
而匪患问题一直是关东地区的一大难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移民们纷纷组织起来,成立自卫队保卫自己的家园。
在这个整个过程中,关东地区的人民展现出了顽强的毅力和智慧。他们克服困难,勇往直前,终于在这片土地上开辟出了一片新天地。
如今关东地区已经成为我国的一个重要经济区域,这里物产丰富交通便利,人民生活富足。而那些曾经闯过关东的先辈们,他们的故事已经成为了关东地区的一笔宝贵财富,激励着后人不断努力,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可话说回来,为什么当时大家宁愿选择狂风肆虐的关东地区,也并未大规模南下谋求出路呢?
二、“闯关东”的抉择在清朝初年的许多山东人背井离乡,踏上了去往东北的漫漫征程。
然而令人困惑的是,当时的前辈们为何不选择前往南方呢?毕竟那里气候温暖、土地肥沃,生活相对富裕。放着“金山银山”不要反而选择了条件更为艰苦的东北这又是为何?
其实这个选择也是多方面的,从地理环境的角度来看,南方虽然土地资源丰富,但已经人满为患。
但在东北,黑土地广袤无垠各大平原一望无际,可以为其提供足够的土地资源。
更何况东北的气候条件与山东更为相近四季分明,这对于习惯干燥环境的山东人来更容易适应。
最重要的一点,也得从耕作方式来看。人活着就是为了一口饭,但南北方的种植方式也隶属于两种不一样的范畴。
南方为水种植稻物,但无论是山东还是东北土地都是整片的大多被用来种植小麦,熟悉的种植方式也能让他们快速的熟悉自己脚下的这片土地该播撒什么的种子。
正是因为这种共同的认同感才使得山东人更愿意选择东北作为他们的新家园,更何况南方的社会比较封闭和保守,对于外来移民的接纳程度可能不如东北。
还有一点原因,当时张作霖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大力招募关内的移民,给予他们土地和税收的优惠。
可以说当年的山东人之所以选择“闯关东”,而不是“下江南”的原因是多方的。多种因素汇聚下来,为了活下去浩浩荡荡人群在历史上开创了闯关东的壮举。
事实上咱们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除了闯关东,走西口的悲壮与辉煌也是让人格外揪心。
三、从走西口到晋商辉煌所谓“走西口”,并非特指某一个具体的地理位置,而是泛指清朝年间成千上万的百姓离开故土穿越万里长城,前往辽阔的西部疆域寻求生存和发展的一片热土。
在没有车辆飞机这种现代交通工具的情况下,他们的足迹遍布如今的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以及与之相邻的陕西、山西、河北等省份。
可这所谓的壮举,一开始往往都是布满了无奈。在明清之际,由于战乱和自然灾害的影响,华北地区的农业生产遭受重创土地荒芜,百姓流离失所民声哀怨。
为了生存,许多人选择了离家远徙寻求新的生活。在这个过程中,长城以北的内蒙古中西部地区逐渐成为了他们理想的移民目的地。
然而要到达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必须经过一道道险阻重重的长城关卡。在这些关卡中,最为著名的当属杀虎口。
杀虎口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境内,紧邻晋蒙两省交接处地势险要,自古以来便是边关要隘。
而在清朝初期,为了安抚蒙族缓和民族矛盾,清朝统治者对长城防线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调整,他们将原有的“杀胡口”改名为“杀虎口”以示对友好。
也正是这一举措使得更多的汉族百姓得以顺利穿越长城,进入内蒙古地区。
在这片广袤无垠的大草原上,移民们开始了自己的新生活。他们与当地居民和睦相处,共同开垦荒地发展经济。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汉族百姓加入了这个行列,也逐渐形成了大规模的移民潮。
在这一过程中,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晋商。他们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开辟了连接东南沿海与西北内陆的贸易通道,推动了中西文化交流融合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当属范家。
对方起源于介休市的晋商世家,凭借着自己独特的商业头脑和卓越的经营能力,迅速崛起成为一代商业巨擘。
他们在长城内外设立了众多的商铺和货栈,将中原地区的丝绸、瓷器、茶叶等特产远销至欧洲各国极大地促进了中外贸易的发展。
更重要的是范家还在海外贸易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他们远赴日本、东南亚等地,采购了大量的铜斤、木材等物资,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同时他们还积极参与国家的军事建设,为国家提供了大量的军粮和军费,赢得了当时朝廷的赞誉和百姓的尊敬。
笔者认为无论是走西口,还是闯关东。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所有的移民者们并没有忘记自己的根,但遗憾的是因为种种原因,有很多人并未能做到落叶归根。
而如今虽然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已经远去,但“闯关东与走西口”的故事依然传颂不衰。它不仅见证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更展现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