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狼环伺!欧洲也露出獠牙,中国汽车如何从“地狱模式”突围?

蓝白侃楼市 2024-06-15 09:50:52

大家好,我是蓝白。

欧洲还是下手了啊。

央视6月12号报道,欧盟委员会披露了对从中国进口的电池电动汽车(BEV)征收的临时关税水平。

三家抽样车企的关税分别是:比亚迪17.4%;吉利20%;上汽集团38.1%;

中国其他参与调查但尚未抽样的电池电动汽车生产商,将被征收21%的加权平均税。

他们还说,如果与中方的讨论,不能得出有效的解决方案,这些临时关税,将从7月4日起引入。

我们看税率,还对不同车企整了个差别对待。

上汽出口数量最多,名爵去年在欧洲上牌数超23万辆,占比近72%,关键还是国企性质,所以税率最高。

比亚迪的关税最低,难道跟欧洲杯的合作有关么?而且比亚迪在匈牙利的投产速度也是最快的。

吃人嘴软,拿人手短,你们也是懂人情世故的。

有意思的,是欧洲车企的回应。

宝马,奔驰,大众立马举手表态,坚决反对。

咱稍带点恶意揣测的话,哥几个这回应,为什么都是对《上证报》的回复?

难道是国外游说,暗自窃喜,国内又做一副大义凛然的派头?

但仔细想想,也不对,这事无关阴谋论,因为跨国集团确实怕,怕两边真打起来。

宝马董事长说,贸易保护主义势必引发连锁反应,以关税回应关税。

现在欧洲摆明了要干我们的纯电,那你奔驰宝马奥迪就没进口的了?

我国的进口车,要收关税、增值税、消费税和购置税。

进口车关税是15%,增值税是13%。如果是进口新能源车,消费税也会免,再加上购置税减免,最低的综合税率是28%。

我查了一下,去年进口的纯电,德国不到13000辆,德美日韩加起来也只有3万台。

油车去年进口了多少?

德国21.3万台,日本11.2万台,美国9.8万台,所有进口国家加起来,高达62.7万台。

也就是说,纯电进口的体量,连油车的5%都不到。

所以,欧洲车企是两头怕。

当初言之凿凿,要对新能源梭哈,结果现在被叫杂牌电车。

出口中国的纯电已经够惨了,要是被报复。。。

一边怕电动化转型彻底凉凉。另一边更怕的是,如果战况升级,会动摇出口甚至合资油车赖以存活的根基。

欧洲从去年10月就开始这项反补贴调查,其他国家也没闲着。

前天土耳其贸易部宣布,决定对进口自中国的汽车征收40%的额外关税,即每辆来自中国的汽车,将额外加征至少7000美元关税,7月7日开始实施,注意,是无论油车混动纯电,全加40%。

美国5月称,将自华进口电动汽车关税税率从25%提高到100%。

2024年1月以来,巴西恢复对电动汽车进口关税,并计划于7月再次提高汽车关税。

群狼环伺啊!

有人说,现在中国车出海,正面临“地狱模式”。

所以我们看到,比亚迪宣布乘用车业务不打算进入美国市场。

前段时间,长城也关闭了欧洲总部。

这两年,中国汽车加速出海,出口连超德日问鼎世界第一。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隐藏在地缘文化之下的贸易摩擦和保护也在加剧。

风光背后,暗流涌动,中国汽车能否真正崛起的考验,从2024年才刚刚开始。

车企也很无奈,出海这事,远不像我们类比日本当年那么简单。

复盘日系车出海的路子,先是把握住了石油危机这个极其重要的历史机遇,又在遇到打压后,使出了非常灵活的应对手段。

进入上世纪70年代后,美国每加仑平均油价从1970年的0.36美元,涨到1980年的1.19美元/加仑,增长超过2倍。

油价实在太贵,美国在1975年签法令推行油耗监管,逼迫北美车企转向小排量车型。

这事丰田最拿手,以当年的卡罗拉为例,五年周期内,相比同时期美国本土车系,丰田卡罗拉1600可节约近400到500美元的生命周期成本,每公里油耗分别节省18.5%/30%。

结果是,10年时间,丰田在北美地区出口从25万辆增加到76万辆,增速超过2倍。

攻克最难的北美市场后,到1980年,日本汽车产量首次突破1000万辆,出口高达597万辆,已经成为不折不扣的汽车出口霸主。

与此同时,通用、福特、克莱斯勒三大巨头全线亏损,汽车工会和国会的反日派坐不住了。

这跟现在一模一样啊,日服果然还是领先。

美国开始要求日本出台自愿限制措施,年进口量限制在168万辆,为期3年。

加拿大、欧洲紧随其后,欧洲对本地车税收优惠,对日本车实行进口配额。

再加上著名的广场协议后日元大幅升值,从80年代初1美元=250日元,升值到1美元=80日元最高点,汽车出口利润也大幅降低。

日本车没有坐以待毙,你不让我出口,汇兑损益又覆盖不了,我本地建厂总可以吧?

先和福特合资,谈崩以后又跟通用合资,野心一步步膨胀,开始在加拿大和美国自建工厂。

到90年代,近乎半数的美国丰田车,都在美国本土制造。

有了在美国合资+自建工厂的经验,丰田开始迅速把这一套复制到澳大利亚、东南亚、中国内地、欧洲、拉美和中东。

国元证券的报告说,在漫长的贸易摩擦围追堵截下,日系车依然能做到世界领先,背后既有灵活应对贸易摩擦的主动措施,也有研发降本的长期核心价值的基础支撑。

我们现在汽车出口的环境在恶化,与当年日系车有共同之处,难度却更大。

举个例子,为啥丰田在东南亚神挡杀神,佛挡杀佛?

上世纪50年代初,二战刚结束,在美国的协调下,日本对东南亚各国开展“赔偿外交”,以援助促贸易、以贸易促投资。

日本依托ODA援助计划,日资得以进入泰国的矿产、石油、铁路这些关键行业。

泰国又确立了“出口导向”的国策,两边一拍即合,丰田就是抓住了这个红利,在泰国合资建厂,到1985年,市占率高达恐怖的45%!

搁到现在,同样是东南亚,不给你加关税就不错了,哪里还有如此得天独厚的机会?

而我们跟当初日系车面临一样的问题是什么?

是在保守又抱团的欧洲人面前,你丰田再能整活儿,照样也吃瘪。

西欧的保护主义那是有历史传承的,美系车哪怕在欧洲经营了100多年,你还是外来的暴发户,不符合人家的格调。

欧洲吸取了美国市场被日系车攻占沦陷的教训。

1977年,法国规定,日本车在整个市场中所占份额不得超过3%。

1991年,意大利的直接进口日本车配额只有4500辆,西班牙只有1200辆。

90年代欧盟成立,继续实行进口配额制度,日系车又一次丧失机会。

你想建厂是吧?行,必须采购本地零件。

比如,英国工厂被要求80%的当地零件采购率,让你自己知难而退。

要不说日系车灵活呢,打不过我就不打了。

直到2021年,日系在西欧的市占率也只有11%,在欧洲建厂的产能,也是全球最低的。

所以,欧洲这次急眼了对中国电车加关税,符合他们的老传统,21%的税率只是试探,真戳到痛处,什么招都能使出来。

历史总是相似的,谁是世界汽车出口的老大,谁就会被针对。

中国汽车,比当年日系车的环境,要严峻复杂的多。

层层堵截,怎么突围?

我们把中国汽车出海区域做划分,大概有三类:

1,欧洲北美日韩,销量可观,但壁垒也是最高的,除了一个墨西哥可能作为突破口之外(现在跟着他大哥的态度也开始有变数了),几乎是密不透风。

别说出口了,哪怕主动建厂,也是热脸贴冷屁股。

2,独联体国家和中东地区是最具确定性的,但是以油车为主,不利于提升新能源市占率。

3,南美和东南亚潜力最大,主要是双边关系稳定,而且都有从进出口贸易到本土化深度投资的政策趋势,对中国当地建厂更有利。

华泰证券报告的建议:在贸易保护政策下,海外建厂是必经之路。

而合资建厂,是最快介入当地经营的方式。

建厂要考虑的因素更复杂,地方政策,交通便利程度,人力成本,都可能踩坑。

从汽车出口,到车企出海,从合资建厂到独立建厂,再到零部件配套供应链出海,甚至金融信贷出海,不是三五年就能实现的。

中国汽车在迅速蚕食掉国内合资份额后,终于进入到汽车大国崛起的困难模式。

历史会相似,但不会简单的重复,每个地区的气候,友好程度,经济,消费习惯都不一样。

复制日系车的历史不可能,靠低价横扫,强大产能输出也不可能。

当地到底适合油车,混动还是纯电?能否做出上世纪卡罗拉一样的爆款车,雷克萨斯一样的高端车?

合资建厂要找谁?独立建厂的选址,有没有考虑到劳动力,港口和公路?保护主义的壁垒,从内部能不能瓦解?

问题太多了,光靠车企下决心做本土化运营是不够的,未来更需要国家意志的推动。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中国车,加油。

我是蓝白,今天先聊到这,咱们下期再见。

0 阅读:0

蓝白侃楼市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