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个月以前,小区门口的猪肉价格大概是14块,到了5月份左右,慢慢涨到15块多了,现在是20块了。
这个暑假啊,瓜果蔬菜都开始涨价了,没涨价的那些也在酝酿涨价。
今天我看新闻,隆基和TCL把硅片价格上调了,连这个东西都涨价,说明光伏最黑暗的时期应该是过去了。光伏是中国的拳头产品,也是美国说我们产能过剩的产品,涨价的意思是不是产能过剩消化了?或者说就算产能过剩,也不得不涨价?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之前,很多国家认为世界最强大的国家是英国,毕竟英国的殖民地遍布世界,特别是印度。但是英国人很清楚,世界最强大的国家应该是美国。
很多事情都是这样,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英国人是最早那批工业化的国家,他们清楚从工业的角度,美国比英国强大,所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一个重点就是争取美国的支持。
只要美国参与到英国对同盟国的封锁,那他们就会获得最终的胜利,反之,如果美国始终作壁上观,最后是德国赢还是英国胜,就不好说了。
在1950年以前,或者1970年以前,美国是全世界唯一一个可以自成体系的国家,因此,只有美国制裁别人,而别人无法制裁美国,所以美国二战以后的通胀能长期维持在低位,一直到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和石油危机爆发。
有稳定的制造体系,稳定的能源供应,稳定的原物料来源,物价就能持续稳定,这一点在70年代以前的美国可以做到,现在做不到了,今天能做到这一点的是中国。
现在的中国,制造体系齐全,新能源的大规模发展部分解决了能源问题,而这几年中国矿业巨头在全世界突飞猛进的买矿,解决了原物料来源的问题。可以说,现在如果全世界来一次大规模通胀,对我们就是利大于弊。
现在的中美关系,短期内有一种斗而不破的感觉,或者说我们在忽悠没有,主要是在金融领域。
中美现在都面临一个同样的问题:债务问题。
我们主要是地方债的问题,这两年降息,让很多地方把高利率的债务置换成的低利率债务,把短期债务置换成长期债务,这一点在6月份的文章《中美金融决战》中详细说过,昨天财政部说地方债风险得到整体缓解,这基本上和我6月的那个判断相符。
而美国的债务问题就是方方面面,从国债,到家庭债务,都处在高位。
中国的地方债风险得到了缓解,但是并没有从根源上彻底的解决,而美国的债务别说解决,风险还在急剧增加。
我一直都在强调一个历史规律:解决债务的办法有且只有一个就是通胀。
一个人背负了债务,只能靠自己努力解决,一个国家背负了巨额债务,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制造大通胀。让通胀把资产价格推高,从而稀释债务,这是从汉朝一直使用到今天的策略,也是美国二战以后一直使用的策略。
这一次当然也不会例外。
很多人觉得现在国内通缩,怎么会是通胀呢?
这其实就好比股票拉升之前要猛烈打压,也好比买古董的时候要贬损几句,只是为了迷惑最终目标。
这一次国内要发生的通胀,和以往最大的区别就是这次是共同富裕型的通胀,而以往是少数人财富暴增的通胀。
这几年国内金融改革的一个重点就是改革财富分配方式,让财富增值惠及更多人,而不是像以前那样,被少数人拿走了大部分。
当美国开始货币宽松,中国默认并且稍微跟随,那全世界都会一起放水,资产价格都开始走高,输入性的通胀会抬高很多东西的价格。
因为这几年的改革已经把资金的流向变成了科技方向,所以房地产不会得到非常大的资金,但是会企稳。
我判断后续的涨价虽然会体现在日常生活的各种衣食住行上,但是,主要的价格上涨是资产价格的上涨,主要体现为科技企业估值的上涨。
衣食住行小幅上涨,科技资产大幅上涨,这既稀释了债务,又避免了通胀过度上行导致民众生活陷入困境。
这几天IBM撤离中国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其实这是正常现象,这10年中国在科技领域快速的去欧美化,导致很多欧美企业在国内的日子不好过,之前的甲骨文,微软都是如此。
IBM自己给员工的邮件说“受到市场动态和激烈竞争的影响,近年来,中国的基础设施业务有所下滑”。IBM说得很直白,没有那么多的什么政治因素,就是IBM自己这些年走错了路,这一点看它的财报就能知道,现在IBM的利润不及十年前的一半。
这不是IBM一家的问题,是大部分欧美企业的问题。
国内企业崛起的速度实在是太快了,很多人没有意识到国内的科技企业都是怪兽级别,它们不但在国内大肆围猎欧美企业,在国外也是快速的攻城略地。
因此,从未来收益的角度来说,资金会大量进入中国的科技企业,而不是房地产,中国科技企业已经具备了全面布局全球的实力,中国的军事力量和政治扩张也会保障它们的海外行动。
未来房地产行业没有壁垒,而科技龙头企业有很强的壁垒,一旦形成了规模,除非是技术革命,要不然很难推翻中国科技巨头。
国家需要科技企业资产价格上涨,需要更多的人参与其中,只有更多的人参与其中,中国的出海才能是全民的出海。只有全民参与的出海,才能迸发出最强大的力量。
结束
往期文章
中美金融决战
请关注并点赞+在看。你的每一次点赞都是我创作路上的动力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