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问边庭更何事,至今羌笛怨无穷”——后秦帝国的“五子良将”

史实记录彬彬 2024-03-10 06:39:18

前面讲了十六国时期的前赵和后赵、慕容诸燕、氐苻前秦,今天来讲后秦。

按照讲故事必先讲民族的惯例,先简单介绍一下后秦的主体民族——羌族。

据考古发现,大约6000-8000年前,陕西东部、崤山以西,即今天的陕西西安到河南三门峡之间就生活着古羌人部落。

而我们所熟知的华夏始祖之一的炎帝就是古羌人的部落首领,炎帝被黄帝打败后部落融合,由此诞生了华夏族。

至于那些没有被融合的古羌人则向西迁徙到四川北部、陕西西部、甘肃南部一带,便形成了后世的羌族。

殷商时期,羌人逐渐兴盛,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已经频繁出现“羌”字。武王伐纣时,羌人是周武王的重要盟友和兵源组成部分。

春秋时期秦国多次对西北用兵,羌人被迫继续向西迁徙,并不断开枝散叶。

到了西汉,羌人广泛分布于关西、陇右、河西以及河湟谷地,他们逐水草而居,人口滋繁、日益兴盛。

但也因为分布太广,导致各族群语言各异、风俗不同,所以,羌人与匈奴、鲜卑一样,仅仅是一个民族大类的泛指和统称,细分起来至少有上百个分支。

东汉时期,一部分名为“烧当羌”的羌人回迁到陇右和关中定居,生产方式由游牧转变为农耕,同时接受儒家文化影响,并与汉人广泛通婚,比如蜀汉名将马超的奶奶就是羌人。

东汉政府为此设立护羌校尉一职,专门负责管理羌人事务。但东汉后期朝政腐败,羌人受到残酷压榨,民不聊生,在凉州(今武威、兰州一带)爆发了大规模叛乱。

由于羌人精于骑射,桀骜难驯,战火绵延数十年,东汉政府不得不集中巨大的人力财力物力进行平叛,但直到最终东汉灭亡也没能实现。

而黄巾大起义和董卓之乱也可以说与凉州羌人叛乱有着或间接、或直接的因果关系,所以,史学界也一直有“东汉亡于羌胡”的说法。

最后还是我们的魏武帝曹老板亲征关陇,搞定了羌人叛乱。

此后曹魏和蜀汉在陇右争霸,羌人成为双方竞相拉拢的一股重要力量,比如蜀军中就有一支由羌人组成的山地特种部队——无当飞军,到了蜀汉后期这支军队几乎成了蜀军的主力。

但最后大部分羌人还是选择了曹魏。邓艾担任陇右大都督、假节、护羌校尉时,一心选练羌兵、征集粮草辎重,就是把羌人作为重要的战争资源,积极备战。

邓艾灭蜀时,麾下就有一员羌人大将,此人后来官至曹魏的镇西将军、绥戎校尉、西羌都督,他的名字叫姚柯回。

而本文要讲的,就是他儿子、孙子、曾孙的故事。

一、忠义为本、刚直无双——姚弋仲

笔者心目中的姚弋仲形象

姚弋仲是姚柯回的儿子,生于南安赤亭,也就是今天的甘肃定西陇西县,跟苻坚的老家天水秦安相距只有178公里,也算是半个老乡。

姚弋仲年轻时对经营产业毫无兴趣,整天只干一件事——访贫问苦、扶危济困,堪称当地脱贫攻坚的模范。

但乡里百姓对他的态度很奇怪,史书记载是“畏而亲之”。

“亲之”很好理解,乐善好施的大善人嘛;

至于“畏”,则有可能是他为人很威严,作为羌人首领,长期以军法布勒乡里的缘故。

说白了,就是随时可以拉出人马打天下的一方豪强。

西晋末年爆发永嘉之乱,前赵刘曜进攻关中,姚弋仲带领乡亲逃入山中躲避战火,当时自发跟随他的“戎夏”百姓有数万之多。

“戎”当然就是羌人,而“夏”则是指汉人,可见姚弋仲这个人并没有大羌族主义,对汉人也比较一视同仁。

刘曜平定关陇,在长安称帝,考虑到姚弋仲的个人威望和群众基础,封他当了前赵的平西将军、平襄公。

此后,前赵与后赵双雄争霸,石勒在洛阳击败刘曜,石虎率大军向西扩张,攻克上邽(今甘肃天水),羌人首领姚弋仲和氐人首领苻洪都很识相地选择了向后赵臣服。

但与苻氏氐人始终对后赵心怀异志不同,姚弋仲却与石虎一见如故,情投意合,姚弋仲甚至对石虎说了一番掏心窝子的话。

他说:“陇右多豪强大族,秦州又民风彪悍,明公应该将陇右的豪强大族全部迁往京师,免得将来发生祸乱。”

按说他自己就是陇右豪强,却提出这种意见,只能说他的确是一心一意为石虎考虑吧。

于是石虎深以为然,就把姚弋仲的羌人迁往了后赵的大本营河北,却把苻洪的氐人暂时留在了关中。

石虎这个操作我就真看不懂了,姚弋仲要石虎遏制陇右豪强,针对的应该就是符洪。

而石虎既然采纳了建议,为什么却偏偏将明显忠于自己的羌人迁走,留下氐人继续镇守陇右呢?

事实上,四年后石虎篡位登基,苻洪果然在陇右起兵反对石虎,但被石虎打败,这伙氐人才心不甘、情不愿地被迁往了河北。

反正这段历史的史料极度匮乏,看不懂的地方也不止这一处,咱也就暂且不去深究。

姚弋仲来到河北,见到了后赵皇帝石勒,石勒对姚弋仲颇为器重,封他为安西将军、六夷左都督,姚弋仲就踏踏实实在后赵朝廷当起了高级干部。

此时东晋爆发苏峻、祖约之乱,叛军将建康夷为平地,为祸十分惨烈。

后来东晋名将陶侃率荆州军东下平叛,苏峻战败被杀,祖约逃奔后赵,向石勒请求政治避难。

石勒出于对祖约已故大哥祖逖的敬重,准备对祖约以礼相待。

结果后赵自己的勋贵旧臣还没说话,姚弋仲就急吼吼跳了出来,义愤填膺地说:“这个祖约残害晋朝,逼死太后,这种不忠于主上的家伙,陛下难道还想任用他吗?我看这是我们大赵祸乱的开始!”

石勒想想也觉有理,就把祖约杀了。

其实姚弋仲和祖约又有什么本质区别呢?他祖约是晋朝旧臣,你老姚不也是前赵旧臣?相煎何必太急呢?

祖约奔于勒,勒礼之,弋仲曰:“祖约残贼晋朝,逼杀太后,不忠于主,而陛下宠之,臣恐奸乱之萌,此其始矣!”勒善之,竟诛约。——《晋书·载记·第十六章》

这也可见姚弋仲毫无“外来户”的自觉,对后赵那是相当有归属感。

后来石勒驾崩,石虎发动政变废杀太子石弘,自立称帝。

当时后赵官员大都选择向石虎称臣,只有与石虎交好的姚弋仲称病不朝,拒不上表祝贺。

而石虎对姚弋仲的抵制不但不生气,反倒耐着性子反复派人召唤:“老姚,别这样,给个面子吧!”姚弋仲这才来见石虎。

但一见面,姚弋仲就气愤愤地说:“先帝临终时握着你的手臂向你托付后事,你怎么能反过头就篡位自立呢!”

石虎被他唾沫星子喷了一脸,却也知道这个人向来刚正不阿,只得好言相劝,并无丝毫责备,还升任姚弋仲为持节、十郡六夷大都督、冠军大将军。

熟悉历史的朋友都知道石虎是个什么样的人,敢这样对他说话的,除了他叔叔石勒,貌似也只有姚弋仲一人而已。

季龙自立,弋仲称疾不贺,累召乃赴,正色曰:“奈何把臂受托而反夺之乎!”季龙惮其强正而不责,迁持节、十郡六夷大都督、冠军大将军。——《晋书·载记·第十六章》

不过姚弋仲这个人很光明磊落,既然接受了石虎的委任,就踏踏实实为石虎卖命。

石虎那个反社会人格大家都知道,真是杀人如草芥,发起疯来连自己的亲儿子、亲孙子都处以极刑,偏偏姚弋仲耿直敢言,屡屡犯颜直谏,毫无避讳。

而石虎对他的态度,史书记载是“甚重之”,这就很令人惊讶了。

以至于朝廷每次遇到大事议而不决时,群臣都不敢说话,就去怂恿老姚出面,所有疑难问题无不迎刃而解。

一次,石虎有个爱妾的弟弟,仗着姐姐受宠冲撞了姚弋仲的仪仗,姚弋仲二话不说,命左右将他拿下,立时就要斩首,吓得石虎这个小舅子拼命磕头,满头是血。

加上众人极力劝阻,姚弋仲这才放了他,事后,石虎也没当回事。

石虎晚年狂性大发,先是诛杀太子石邃,后来又残酷虐杀第二任太子石宣,搞得人心惶惶,有个将领名叫梁犊就举兵反叛。

石虎命心腹爱将李农,就是后来跟冉闵一起反水的那个乞活军的大当家率兵征讨,却被梁犊打得大败。一时朝野震动,石虎也大为恐惧,急忙召姚弋仲来商量。

姚弋仲立即率自己的八千羌族子弟兵驰赴邺城,自己入宫来见石虎。石虎正在生病,一时起不得身,就让人带姚弋仲先去招待所吃饭。

姚弋仲大怒道:“不是叫我来杀贼吗?吃什么鸟饭?我现在都不知道虎子是死是活,好歹让我看他一眼,我也死而无憾呀!”左右人急忙入宫传话,石虎只好强撑病躯接见姚弋仲。

姚弋仲见了石虎张口就骂,说的话那叫一个难听,他说:“你是因为死了儿子才愁病的吧?活该!你儿子小的时候不叫贤人来辅佐,搞得兄弟相残、父子仇杀,你怪谁呢?你儿子当然有错,但是你自己处理得也很差,这才导致他谋反。”

石虎被他骂得抬不起头,姚弋仲继续不依不饶说:“你现在病成这样,还立幼子为国储,你要是还不改正,我看你这天下迟早玩完!你真正要忧虑的是这件事。梁犊一个小小反贼,有我老羌头在你有啥好忧虑的?看我替你灭了他!”

弋仲数季龙曰:“兒死来愁邪?乃至疾!兒小时不使好人辅相,至令相杀。兒自有过,责其太甚,故反耳。汝病久,所立兒小,若不差,天下必乱。当宜忧此,不烦忧贼,老羌请效前锋,一举而了!”——《晋书·载记·第十六章》

看见没?即使是面对明君、仁君,有谁敢这样说话?姚弋仲却敢对石虎这样的暴君一口一个“汝”的,就问你服不服?

石虎再次抹去一脸的唾沫星子,照旧“恕而不责”,又任命姚弋仲为使持节、侍中、征西大将军,还赠予高档铠甲一副。

魏晋时期,侍中就是宰相,征西大将军则是最高等级的军衔,要说石虎对姚弋仲那是真心不错。

姚弋仲也不客气,大声说:“让你看看我这老羌头是怎么破贼的!”就在石虎面前顶盔掼甲,跨马持槊,告辞谢恩的话没一句,就驰出了邺城。

姚弋仲带着他的八千羌兵风风火火杀奔荥阳,一战将叛军全歼,阵前斩杀梁犊,干净利索地平定了叛乱。

石虎喜出望外,但姚弋仲已经官至极品,封无可封,石虎索性赐给姚弋仲“剑履上殿,入朝不趋”的特殊政治待遇。

至于为什么少了一个“赞拜不名”,我估计是因为姚弋仲压根就没有赞拜唱名的习惯,跟石虎说话向来是“我呀”、“你呀”的,所以这个待遇给不给其实都一样。

赐以铠马,弋仲曰:“汝看老羌堪破贼不!” 于是贯钾跨马于庭中,策马南趋,不辞而出,遂灭梁犊。以功加剑履上殿,入朝不趋。——《晋书·载记·第十六章》

后来石虎驾崩,姚弋仲悲痛万分,潸然落泪,是史书记载的唯一一个为石虎之死哭泣的人。

再后来冉闵作乱,背叛后赵,姚弋仲当然不能忍,立即命儿子姚襄率军征讨冉闵。

临行前,姚弋仲对姚襄说:“你的才能十倍于冉闵,此战你如果不能将冉闵斩首或生擒,就别回来见我了!”

此后,姚襄率军与冉闵在常卢泽(应该是在河北邢台一带,具体位置不知)激战,大破冉闵军,但被冉闵逃脱。

姚襄提心吊胆回来见姚弋仲,姚弋仲听说被冉闵逃了,勃然大怒,命人狠狠打了姚襄一百杖。

弋仲戒襄曰:“汝才十倍于闵,若不枭擒,不须复见我也!”襄击闵于常卢泽,大破之而归。弋仲怒襄不擒闵,杖之一百。——《晋书·载记·第十六章》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此战共有石琨、悦绾、姚襄三路人马同时进攻冉闵,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是前燕的大将悦绾,所以我们倒也不能轻易得出姚襄一定比冉闵强的结论。

公元352年,冉闵被慕容恪击败擒杀,但前燕已强势崛起,席卷南下,兵锋所向,沛莫能御。

姚弋仲见后赵复兴无望,不禁忧愤成疾,将四十二个儿子全部召到身边,说:“石氏对我厚恩,所以我愿意竭诚为石氏效忠。如今石氏已灭,那伙姓慕容的虽然看起来牛逼,但自古哪有夷狄做天子的呢?我如果死了,你们还是要投奔晋朝,尽忠守节,千万不能做不忠不义之事呀!”然后派人去建康上表,请求归附。

弋仲有子四十二人,戒曰:“石氏待吾厚,故欲报其德。今石氏已灭,中原无主,自古未有戎狄作天子者。我死,汝便归晋,当竭尽臣节,无为不义之事。”——《晋书·载记·第十六章》

东晋朝廷没想到北方居然还有一伙胡人这么作兴自己,也深感意外,就封姚弋仲为使持节、六夷大都督、都督江淮诸军事、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大单于、高陵郡公。

第二年,姚弋仲病逝,时年七十三岁。

姚弋仲这个人政治立场十分奇特,他生于西晋后期,作为羌人首领,按说并没有得过晋朝什么恩惠,却始终对晋朝抱有一份莫名其妙的好感。

这也许是自幼受儒家文化熏陶的结果,包括后来的王猛也是这种心态,自己虽然没有效忠晋朝,却总觉得司马氏才是天下正统。

同时,他与大魔头石虎之间这种近乎纯粹和真诚的友谊也很令人不解,一个暴君和一个老粗是怎么走到一起去的?又为什么会肝胆相照、至死不渝呢?

不过在那个乱世,能够胸怀大义又兼顾私恩,光明磊落、堂堂正正走完一生,姚弋仲也可算是忠义为本、刚直无双的大丈夫了!

二、伯符再世、悲情英雄——姚襄

笔者心目中的姚襄形象

姚弋仲一共有四十二个儿子,其中比较亮眼的有姚襄、姚苌、姚绪、姚硕德、姚绍五个,也可称为后秦版的“五子良将”,这里面又以老五姚襄的能力最强。

姚襄,字景国,史书记载他十七岁时就已经长到了八尺五寸,换算一下就是205公分,也就是中国男篮前国家队队员孙悦的身高,不过比起前赵皇帝刘曜的224公分(恰好是姚明的身高)还是要矮一些。

史书记载,姚襄“臂垂过膝,雄武多才艺”,这是说他强健武勇的一面;

同时“明察善抚纳”,这是说他能辨别是非,处事公允,善于抚慰人心。

所以姚襄算得上文武双全,智商情商都很在线。也正因为此,姚弋仲的手下和部众都希望立姚襄为族长接班人。

但姚襄既不是嫡子,也不是长子,姚弋仲一时也很犹豫。

但大伙却认准了姚襄,连续多日都有数千人聚集起来向姚弋仲请愿,姚弋仲这才下定决心,宣布姚襄为自己的接班人。

年十七,雄武多才艺,明察善抚纳,士众敬之,咸请为嗣。弋仲弗许,百姓固请日有千数,乃授之以兵。——《晋书·载记·第十六章》

姚弋仲死后,姚襄担起了羌人首领的重任。

此时的北方形势是:函谷关以东被前燕占据,函谷关以西被前秦占据,姚襄这支羌人队伍就成了无家可归的孤魂野鬼。

姚襄反复思量,决定按照父亲生前的嘱托,秘不发丧,带领族人去投奔东晋。

姚襄从襄国(今河北邢台)出发,带着数万部众倍道兼行,一路向南,冲破前燕的重重封锁和后赵残余势力的阻挠,浴血奋战,好不容易才到达了东晋的北方边镇——谯城(今安徽亳州谯城区)。

姚襄南下路线图

姚襄为表示归附的诚意,命部众驻扎在谯城,自己单骑渡淮,来寿阳(今安徽淮南寿县)拜谒东晋的豫州刺史谢尚。

谢尚是后来主持淝水之战的东晋名臣谢安的堂兄,也是天下闻名的名士,听说鼎鼎大名的姚襄来了,立即撤去兵士甲仗,自己一身白衣,亲自到淮河边迎接姚襄。

姚、谢二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房玄龄老爷子在《晋书》中用了“一面交款,便若平生”八字,可谓诗意盎然,亦可谓千古佳话。

可惜,姚弋仲、姚襄父子忽略了一个残酷的现实,东晋本质上是世家门阀的垄断政治,连祖逖、陶侃、桓温这样的寒门庶族都不受待见,怎么可能接受他们这些胡人?

而姚襄又是当时赫赫有名的英雄人物,他少年成名,武勇冠世,而且见识广博、谈吐高雅,“济世之雄”的美名不仅传遍北方,在江南也是如雷贯耳。

襄少有高名,雄武冠世,好学博通,雅善谈论,英济之称著于南夏。——《晋书·载记·第十六章》

如此人物,不可避免会引起东晋既得利益集团的排斥,尤其是当朝权臣殷浩对姚襄的到来深怀忌惮、视为大敌。

殷浩有一个令人哭笑不得的历史头衔——“清谈家”,这个人品行很好,能力很差,操守很好,度量很差。他在朝中当权,就一昧排挤打压桓温,搞得东晋内部分化,矛盾尖锐。

对姚襄这样一介胡虏,殷浩更是不择手段,竟多次通过姚襄弟弟的帮助,派遣刺客混入谯城进行刺杀。

但狗血的是,刺客无不被姚襄的神武英姿感染,全都主动投诚,而姚襄则将这些刺客全部收入帐下,视为心腹。

殷浩惮其威名,乃因襄诸弟,频遣刺客杀襄,刺客皆推诚告实,襄待之若旧。——《晋书·载记·第十六章》

由此可见,第一,姚襄心胸气度确有过人之处;第二,姚襄集团内部并不是铁板一块,他的兄弟里面也有对他心怀怨恨的,当然这很正常。

殷浩见暗的不行索性来明的,派将军魏憬带兵袭击姚襄,结果却是鸡蛋碰石头,晋军全军覆没,魏憬被姚襄斩杀。

但姚襄仍然没有公开反叛晋朝,毕竟是寄人篱下,有气也只能忍着。

但殷浩硬的不行又来软的,以朝廷名义调姚襄北上,去镇守蠡台(今河南商丘)。

蠡台离前燕就很近了,显然殷浩是想借慕容氏的刀除去姚襄这根眼中钉。

姚襄知道自己无法和如日中天的前燕抗衡,就派心腹谋士权翼去见殷浩,求他高抬贵手,放自己一马。

但是殷浩死活听不进去,见姚襄赖在谯城不走,又命谢万率军前去攻打。姚襄再次挥军迎击,将谢万又打得大败亏输。

但这次姚襄也想通了,东晋绝不会接纳自己这样的胡人,就有了自己的打算。

公元353年,殷浩率七万晋军大举北伐前秦,姚襄却突然反水,从旁袭击晋军。

殷浩惊慌失措,丢弃辎重狼狈逃亡,器械军粮全部被姚襄缴获,军士死伤、叛变者不计其数。

姚襄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大张旗鼓渡过淮水,进驻盱眙(今江苏淮安盱眙县)。然后招募流民,委派官员,劝课农桑,全力经营江北。

同时向东晋朝廷上表,陈述殷浩对自己的诸多迫害,申明自己的心意,恳请朝廷谅解。

但东晋朝廷哪里会相信,急忙调集军队沿江布防,如临大敌。

但姚襄这时也碰到了麻烦,这个麻烦不是来自外部,而是来自内部。

姚襄的部众都是北方人,对南方很不习惯,纷纷要求北返。

类似的烦恼,当年石勒也遇到过,并不是打仗不行,纯粹就是南北差异问题,可见除了军事,还有太多太多影响成败的因素。

姚襄无奈,只得放弃盱眙,率众撤过淮河,然后自称大将军、 大单于,向北进发。

一个人的运势有时高、有时低,高的时候无往不胜,低的时候战无不败,姚襄就此开始走起了霉运。

他先是进攻外黄(今河南商丘民权县),居然被外黄的晋军打得大败,部族离散,狼狈万分。

好在姚襄最大的特点就是凝聚力强,他收拢散卒,精心抚慰,很快又声势大振,随即进占许昌,并派兵攻打洛阳。

此时的洛阳被东晋占据,姚襄打了一个多月愣是打不下,这时他的首席谋士王亮劝他放弃洛阳,去河北试试运气。

姚襄说:“洛阳虽小,却有山河四塞之固,也是英雄的用武之地。我还是想先打下洛阳,再以此为根基,开创大业。”

不久,王亮病逝,姚襄放声痛哭,说:“老天这是不让我成就大业呀,为什么让王亮舍我而去!”

类似的话,郭嘉、张宾、王猛、苏绰死的时候,曹操、石勒、苻坚、宇文泰都说过,不过他们说这种话都是为了激励别人,其自身还是维持了很长一段时间的上升趋势。

而姚襄就很悲催了,他说的居然成真了。

就在姚襄攻洛阳不克的时候,东晋大司马桓温来了。

说起来,桓温还应该感谢姚襄。

此前的桓温在东晋处境一直很尴尬,他虽然雄踞荆襄,坐断江汉,是东晋名副其实的国中之国,却长期被殷浩遏制。

桓温这个人又很拧巴,既想当权臣,又想当忠臣,也就始终委委屈屈,奈何不了盘踞中枢的殷浩。

这次殷浩大举北伐,却被姚襄狠狠摆了一道,被迫下野,桓温就彻底一家独大,掌握了东晋的朝政大权。

但桓温不但不会感谢姚襄,反而要征讨姚襄,以此证明朝廷选择自己是多么地正确。

公元356年,桓温率桓家军从江陵(今湖北荆州)北上,过襄阳,出南阳,直抵洛阳。

姚襄只好解去洛阳之围,回身来斗桓温。

桓温的战斗力可比空谈误国的殷浩强大得多,麾下桓冲、桓石虔、桓石民也都是一时之选的知名武将,伊水一战,姚襄大败,率数千骑兵狼狈逃往邙山。

但姚襄凝聚力强的“特异功能”再次发动,当天夜里,就有五千多青壮年百姓抛弃妻子儿女,赶来投奔姚襄。

姚襄带着这些人转移到阳乡(今河南洛阳孟津区),立即又有四千多户百姓扶老携幼赶来归附。

桓温击败姚襄后,俘虏了不少姚襄的部众,当时有传言说姚襄重伤死去,这些人在桓温军中无不向北哭泣,极为悲伤,可见姚襄之深得人心。

为温败,率千骑奔北山。其夜,百姓弃妻子随襄者五千余人,屯据阳乡,赴者四千余户。前后败丧,众知襄所在,扶老携幼驰而赴之。时传襄创重不济,温军所得士女莫不北望挥涕,其得物情如此。——《晋书·载记·第十六章》

这里不得不说,姚襄和蜀汉先主刘备一样,都是很有个人魅力的乱世英雄。

他们尽管因为没有稳固的根基而屡战屡败,但忠于他们的人始终很多,只要知道他的所在就会第一时间赶去依附,这在乱世也算是一种核心竞争力了。

当时姚襄手下有个叫杨亮的幕僚被桓温俘虏,桓温敬重他出身弘农杨氏,对他极为礼遇,并问他:“姚襄这个人究竟怎么样?”

杨亮说:“姚襄其人,神明器宇,是江东小霸王孙策一样的人物,而且英雄武勇,犹有过之!”

温问襄于亮,亮曰:“神明器宇,孙策之俦,而雄武过之。”——《晋书·载记·第十六章》

可惜,任你是江东小霸王也好,西楚大霸王也罢,没有根基终究一事无成。姚襄痛定思痛,觉得羌人的根基还是在关中,就准备打回关中老家去。

他移师杏城(今山西长治平顺县),一边命堂兄姚兰渡过黄河进攻鄜城(今陕西延安洛川县),一边厉兵秣马,继续招募流民,很快又有汉族和胡族百姓五万余户前来投奔。

但关中的前秦岂能坐视不管,前秦皇帝苻生命东海王苻坚、广平王苻黄眉、建节将军邓羌率步骑一万五千前来会战。

姚襄深沟高垒,固守不出。前秦军采用名将邓羌的计策,先以三千骑兵逼近姚襄的营垒,百般辱骂,激怒姚襄。姚襄果然大怒,准备全军出击。

此时姚襄身边有个叫智通的和尚提出建议,主上应先站稳脚跟,不要急于应战,等后援来到再作打算。

姚襄不听,慨然道:“上天绝不会抛弃有德行的人,也一定不会坐视黎民百姓受苦,我意已决,不必多言!”于是全军出击。

邓羌诱敌成功,且战且退,将姚襄诱到三原(今陕西咸阳淳化北)前秦军设定的伏击圈,苻坚、苻黄眉伏兵四出,邓羌也回兵迎战,姚襄军顿时大败。

姚襄所乘的骏马名叫“黧眉”,乱军之中失足摔倒,前秦军一拥而上,将姚襄擒获。

一般来说,像姚襄这种级别的人被俘,大都会被以礼相待,但考虑到姚襄的凝聚力、号召力太强,前秦终究还是放心不下,当即将姚襄斩首,死时年仅二十七岁。

纵观姚襄短暂的一生,有几点令人印象深刻:

首先,他作为一个胡族流民首领,为了部族的生存,辗转数千里,其中的艰辛令人感慨。

这也是当时包括汉人和胡人在内的全天下人苦难的一个缩影。

“生存”之不易,在姚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其次,他的能力虽强,但终究奈何不了时势。

从姚襄的足迹可以看出,氐人在当时没有根基,仿佛风中落叶、水中浮萍,很难在乱世立足。

从姚襄的表现来看,他已经做得足够好了,也曾几次试图建立自己的根据地,但终究失败。

这其中既有选择地点的区域位置问题,也与缺乏张宾、王猛这样的超一流谋士的辅佐有关。

再次,在他的身上已经开始出现胡汉融合的趋势。

史书多次提到,对姚襄不离不弃的部众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是汉人。

他手下的谋士如王亮、权翼、薛赞等也都是汉人,这些人归降前秦后,对苻坚“混六合为一统,视夷狄如赤子”思想的形成应该是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最后,他也是一个相当悲情的历史人物,空负大志,乱世漂泊,百般挣扎,无力回天,最后倒在了回家的路上。

大多数人喜欢看成功者的历史,毕竟那种代入感令人愉悦。

但我觉得,这些怀抱梦想,矢志奋斗的人,即使失败,也还是值得尊重的,他们的人生也很值得细细品味。

好了,还有“乱世枭雄、腹黑小人——姚苌”和“苻坚第二、仁君绝唱——姚兴”这爷俩,放到下文再讲吧。

12 阅读:1166
评论列表

史实记录彬彬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