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揽绝景,不必登顶——DC评钰龙DA11

耳机美学 2022-06-22 12:09:34

对于每一个登山者而言,征服山巅都是企望的梦想。但是人生的哲学往往又会告诉我们,伴随着那登顶喜悦的,除了一霎的满足和荣光,往往也会付出不菲的代价——精力、金钱,甚至于生命。其实有时候我们稍退一步,不必过于追求极致,站在山腰亦能将美景尽揽于眼底,同时亦能将付出的代价合理控制在极小的范围之内。人生中很多事情其实都是同样的道理。比如说在面对器材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很多东西都存在着严重的边际效应,那些所谓的旗舰为了全方位超越他们的竞争对手,总是要付出更多的边际成本。而我们心中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是否需要为这些成本买单呢?不只是消费者,厂家们也在思考这个问题。旗舰产品往往凝聚着研发人员全部的心血,价格也高高在上,可是如此全面的性能,对用户来说真的能够物尽其用吗?如果仅仅保留核心性能,将其他的指标适当放宽,或者干脆砍掉,做出一台价格上更亲民的产品,岂不是更受欢迎?于是,那些备受好评的次旗舰就这样诞生了。而这次我也有幸体验到了一台来自钰龙的次旗舰解码耳放一体机——DA11,在深度体验了一段时间后,我想借着它来谈谈如何做好一款次旗舰产品。

解码耳放一体机由于结构紧凑,体积小巧的特点,通常被拿来当做桌面播放器,搭配耳机或者是桌面有源音箱一块使用。但是作为一台旗舰,总得去满足各种极限的使用场景。譬如应付各种稀奇古怪的耳机,或者是接落地音箱至少也要推得动。为了承担这些本不应属于它职责范围内的功能,就需要付出更多的成本。与此同时,为了保证能够做出绝对出色的声音,这台机器的软硬件用料必须采用超规格设计,哪怕为了一点点边际性能的提升,也要不惜工本。钰龙去年推出的真旗舰一体机DA1,就是严守这样的思路来设计的。不过如果DA1只是依靠无脑堆料堆出来的机器,也不会被一票烧友奉为“国产解码耳放一体机的万元档天花板”。盖因于钰龙的品牌主理人龙哥在研发DA1时亲身对比过很多的百万级播放系统,包括但不限于DCS、Prismsound在内诸多久负盛名的“神器”。并在不断的调教改进中对产品进行不断完善,最终DA1才得以横空出世,并且拥有着极高的调音完成度。即便如此,在DA1推出以后,还先后经过了两次不大的升级,使得它的声音愈发无可挑剔。

(@李凌佳琦,作者已授权)

但是毕竟钰龙DA1的售价高达1万4千多元,如果算上独立电源,更是涨到了2万4千块。虽然它无论从声音素质、功能性、还是声音调校等各方面,在同价位仍然罕逢敌手。但这样的售价对于很多预算有限的朋友,仍然显得高不可攀。于是,制作一台价格更亲民,并传承了DA1核心设计的次旗舰产品,被摆上了钰龙的研发日程。而它就是本文的主角——DA11。

作为一台售价7千元左右的一体机,DA11更多的时候还是会被用来充当桌面HiFi的一站式解决方案,与机箱,显示器甚至音箱摆放在一块。因此,小巧的体积也成为了它必不可少的加分项。其长、宽、高分别为21*24.8*6厘米,比一张A4纸还要稍小一些。简洁大方的外观也使得DA11放在桌面上时丝毫不显突兀。机身正面仅由一枚多功能音量旋钮,一块用于显示工作状态的IPS屏幕,以及4.4平衡、6.35单端,和大4芯平衡三个接口组成,没有任何多余的按键。倒是背面的接口一应俱全,RCA音频输出、平衡音频输出、USB、光纤、同轴输入,以及AES数字音频接口一个都没落下,使得DA11既能够连接界面设备,直接播放音乐,又可以充当前级接驳功放,获取更高的性能上限。

台式播放器走到今天,想要在模拟放大部分继续挖潜,几乎相当于一脚踢到了铁板上,只有比拼电器元件的基础性能一条路可走。倒是数字处理部分由于FPGA芯片的逐渐成熟,仍然大有可为。而钰龙从DA1到DA11一路传承下来最引以为傲的技术,也就是他们的第四代FPGA数字信号低抖动处理模块。此番模块,并不特指某一枚芯片,而是由YULONG JIC(Jitter and Interface Control)与ESS9038PRO共同构成的双芯组合,统一负责数字信号的预处理、解码与数模转换。与传统的FPGA芯片只负责承担时钟校准工作不同,此次钰龙将数字信号接收解调、低噪声时钟同步、FIFO缓存、2级PLL数字锁相环多种模块共同封装在一枚芯片之内,用以实现对数字信号的精细化的处理。高集成度的封装式设计可以利用最短的处理链路以及更强的抗干扰能力有效增强YULONG JIC的整体性能。而具体到功能上面,为何要把仅由0和1组成的数字编码处理得如此复杂?这还要从数字信号的还原与整形说起。

与人们的直观印象不同,数字信号在传输时,并不是以数据包的形式进行发送。其传输方式仍然是具有波峰与波谷的模拟电磁脉冲信号,分别用有无电磁脉冲来代表1和0。同样的,脉冲信号之间的间隔则代表了数据中的时间信息。由于高精度的音频数据时间采样频率相当繁复,即便是CD标准也达到了每秒44.1K次。所以只要在信号传输过程中产生了微小的时间偏差,就会产生相当严重的失真。恰好这些脉冲信号在传输过程中也会受到元器件性能飘变,电磁干扰等一系列影响,产生一定的抖动。因此就需要在处理这些信号时,对它们先进行一定的整理和预判,从而更完整地还原出这些数据的本来面目。这枚JIC芯片的作用就在于此。

正如上面示意图演示的那样,通过各种渠道输入的数字信号需要先经过FIFO缓存,统一做一个缓冲,剔除掉由于传输介质变化导致传输速度改变的干扰。再由FPGA芯片识别采样率,分配时钟同步,将信号送达2级PLL数字锁相环,锁相环内具有高精度的同步时钟,可以重新将信号尽力还原成它原本的样子。之后再经历I2S转码,变成DAC能够识别的编码数据,最后转交由DAC进行解码。举一个不太恰当的例子,如果没有这枚芯片,就好比一条小渔船从海里捞上来一批鲜活的海鲜,没有做任何的处理便把它们全部装上车,一连颠簸了几个小时,送到了周边的大排档里。但几经周折,这些海鲜在运抵饭店后难免缺胳膊少腿,活力也大大折扣,甚至有些已经挂了,这势必会影响食材本身的味道和口感。现在加上了预处理这么个步骤,如同在渔船卸下海鲜后,再把不同种类的食材分拣出来,放到合适的暂养环境中。同时,对不再鲜活的个体进行简单处理,确保它们不会污染水质。这样一来,送到食客面前的菜肴都能最大限度地锁住本身的鲜美,而食客们也必然会对其赞赏有加。

至于钰龙为什么非要把JIC芯片与9038PRO强行划分到一块,这是因为在9038的内部同样拥有一套ASRC与Jitter重整电路,可以对音乐文件实现更高的采样率,这样一来就可以对音乐中的细节进行更细致地捕捉,让细节变得更清晰,信息量更丰富。但就像是给照片加上了浓重的锐化效果会在一定程度上破坏它的色彩过渡。对音乐进行异步重采样处理同样会损失掉一部分的原始信息,由此对音色造成不可逆的影响,这也就是9038pro听起来有那么一丢丢数码味的来由。其实不只是DA11,我们在聆听其他搭载ESS9038PRO的机器时,大抵也会有类似的听感。而现在位于9038之前已经有了一颗同样能够进行采样和整形的芯片,就可以绕过DAC前面的处理步骤,直接把数据传输给数模转换电路。未经重采样处理的音频数据留住了足够多的原始细节,因此听起来更富有模拟味,乐感也更为出色。将一台拥有9038pro的机器渲染上出别样的味道。且仅需在DA11的菜单里切换ASRC与SYNC两种模式,即可在不同的风情之间随意切换。实际听下来,SYNC模式下的音色要厚重一些,人声与乐器的弥散感更强,泛音也更丰富,而ASRC模式则听起来更为纯净清澈,声音边缘处的结项也愈发清晰,虽然少了一点泛音,但是声场与分离度得到了更好的表现。究竟是追求蓬松绵密的口感,还是沉醉于紧致弹牙的感觉,只能说见仁见智。两种模式各自适应不同的曲风以及搭配,并没有好坏之分。

在模拟输出部分,钰龙DA11也保持了相当高规格的用料以及设计水准。其使用了9038PRO的“标配”芯片OPA1612用作I/V转换与LPF滤波,再经过OPA1622芯片进行缓冲,最后输出到中功率的晶体管中实现甲类放大。可实现高达5W的输出功率,应对各种耳机都可以实现相当强劲的驱动力。前级和耳放部分采用的高精度模拟音量控制也能为整条电路带来更低的失真。由50w plitron变压器组成的多组高效线性电源也为整个处理链路提供了充足,稳定的高品质供电。

从官方给出的电路图上也可以看出:DA1(右侧)相较于出DA11(左侧),也仅仅是为了追求更高的DAC指标,在其周边电路上堆了更多的电容与电阻。同时晶体管的极限性能比DA1也要比DA11强一些。此外,在电路板的整体布局,走线以及用料方面,二者并无明显差距。DA11在保留了旗舰机DA1核心功能与绝大部分性能的情况下,利用成开发前作积累下来的成熟经验,有效地控制住了成本,并做到了更加亲民的价格。为如何开发设计次旗舰音响产品,立下了一道标杆。

也许有人会对DA11的输出功率产生怀疑。认为它在放大端做出一定的取舍后,面对那些高阻低敏的传统动圈耳机会显得力不从心。其实不必担心,我曾经尝试使用阻抗为600Ω,灵敏度仅有102dB的拜亚动力的一代T1与DA11搭配聆听了很长一段时间,也并不存在力有不逮的情况。虽然我时常需要把DA11的音量旋钮打到-20dB的位置,才能获得足够令人满意的低频动态。即便如此,它的低频鼓声也仍然不足以把人震得直起鸡皮疙瘩。如果你只是热衷于追求这种极致效果,那还是选配一台大功率的分体式放大器吧。能达到这种效果的一体机也早就不在这个价位了。但如果仅针对一体式解码耳放,DA11下驱动的初代T1的确是我听过声音完成度名列前茅,对音乐适配性也出类拔萃的一版搭配。在SYNC档位的加持下,初代T1在演绎打击乐时,音色会变得异常丰盈、饱满。能让你清晰地捕捉到从碰撞到回弹,再到余波消散的整个过程。而且这也并不是质感粗糙的一带而过,而是一五一十的复现出来,犹如乐器就在眼前一般。对人声的演绎亦是如此,嗓音富有磁性,充满了气息与震颤的变化。也许是初代T1的素质所限,一旦歌手唱至动情之处,伴奏乐器也随之变得激昂起来,整个空间总会觉得有些拥挤。如果这时再把DA11调节至ASRC档位,就能感觉到泛音与混响立刻收敛了下去,整个声场大小虽然并没有变化,但是乐器与人声的结项边缘开始变得清晰起来,各就各位。好似从一场热闹的演唱会,幻化成了严肃认真的音乐表演。一下子又拔高了它的素质上限。得益于初代T1不偏不倚的音色,使得它与DA11的组合既能“放得开”,亦可“端得住”。仅需万元出头,便可得到如此全能的听音组合,夫复何求呢?

而另一套“万元组合”则是我前几天刚刚分享过的和声力G200。这套搭配也的确是我最近一段时间体验过的“万元级素质天花板”。在SYNC模式下,G200那金玉满堂一般泛滥的音色,曾让我一度产生了打翻调色盘后被翻飞着的颜料一股脑糊在脸上的错觉。这声音细节也太丰富了吧。但理智告诉我,为了追求扎实的低频动态,宽宏的声场以及清晰的层次感,我还是得把DA11调成ASRC模式,利用9038PRO的超采样能力将G200本身的硬素质发挥得淋漓尽致。而在这个模式下,G200的泛音与混响细节正好被控制在了不影响动态、瞬态以及声场分离度表现的范围。此时的和声力G200与其说是一部平板,更像是一条声音素质被拉扯到极限的动圈耳机。看来,好声音都是殊途同归的。

如果说G200与DA11的组合以素质见长,并没对声音做过多的渲染。那么声迪的孔雀无疑是将音染调配得更讨喜,声音过渡也更显顺滑的平板耳机。对付这样有味道的机器,我更倾向于把钰龙DA11打到SYNC模式,让丰沛的泛音与华美的音色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相较于和声力G200,孔雀有意识地收敛了高低频的质感,让它们变得更扎实而又紧凑,转而又去重加强人声与管弦乐的细节与力度,颇有点"平板耳机中的拜亚T1"这么个意味。如若此时强化耳机的泛音表现,给它的中频带去更加丰富的声音细节,就会大幅强化它的情感表达能力。就像是改过花刀的炭烤鲍鱼,在高温的炙烤下渗出的汁水散发着阵阵香气,转眼间又均匀地涂抹在散花的鲍鱼肉上,化作一缕青烟。不需要再借助任何的调味料,一口咬下去也能让人知道什么是“人间至味”。G200与孔雀好似花样滑冰中惺惺相惜的两位绝顶高手,一位是短节目的冠军,擅长将标准动作滑得炉火纯青,出神入化。另一位则是自由滑项目的翘楚,其优雅、舒展的动作同样令人过目难忘,艺术表现力拉满。你要问我哪个更好听?我一时间也说不清楚,只会暗自庆幸这两条耳机我全都有。

炎炎夏日,一直戴着大耳机聆听音乐也难免会倍感闷热。可是一旦想到要把DA11闲置在一旁,回去听手里的便携设备,我又觉得有一点于心不忍。于是,我拿出了凯声的钛铃plus。也只有这样的高阻低敏平头塞,才能真正在台式机上表现得游刃有余。果不其然,凯声钛铃plus自打接上了DA11后,就展现出了排山倒海般的气势,在声场与大动态方面的表现丝毫不输于那些个头大上N多倍的大耳。在打开了DA11的ASRC模式后,其各项素,包括解析力、瞬态、定位表现以及分离度等等更是集体再度跃升了一个台阶,由此触及到的声音上限早已超过了几乎所有同价位的便携耳塞。而且钛合金外壳带来冰凉丝滑的触感,也会消解掉几分盛夏的热意。并最终让凯声钛铃plus成为了夏天夜色正浓之时,我的睡前心头好。

高阻动圈、低阻平板、平头耳机,也许还要加上桌面有源音箱,共同涵盖了台式一体机几乎所有的使用场景。而DA11作为钰龙一体机产品线的旗舰产品DA1的技术下放产品,不仅继承了前辈的核心性能,同样也通过一系列的取舍,让了玩家在上述的使用场景下,体验到了与旗舰产品望其项背的好声音。在砍掉了这些边际成本以后,DA11的价格也变得相对平易近人,成为一台理想中的次旗舰播放器。正如驱车行驶在海拔5000多米的盘山公路上,你仍然需要和险峻的弯路,强劲的横风,以及痛苦的高原反应作斗争。虽然这种体验一点也不轻松,但至少更低的门槛给予了众多心怀梦想,想要一睹珠峰真容的人们圆梦的机会,那些绮丽的世间盛景也许不必登上山巅就可以欣赏得到。只要你清楚自己心中所想所求,许多看似遥不可及的东西也会变得近在咫尺,再努努力就能够得到呢?

0 阅读:23

耳机美学

简介:品评器材,交流发烧心得,探索HiFi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