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六路盘拳走架中的竖脊

顺江聊武术 2024-08-01 17:28:47

人体后背的脊柱,与练拳有着紧密的关系,对练拳效果有着关键影响。前人强调:“太极拳的周身运动,举手投足皆由脊出”;练拳要“由腰主宰,腰脊一动而无有不动”;甚至有“用脊柱行拳”的说法。可见脊柱在练拳中的关键与重要。

1

汪永泉先生非常重视脊柱功用,将“身体要松沉直竖、中正安舒”定为汪脉练拳的第一要义,其中的“直竖”即为对脊柱的要求。

恩师李和生先生特别强调练拳摸手中都要保持“虚领”、“命门后贴(撑)”、“松胯溜臀”等身形要求,这些要求的原理与“直竖”理法其实是一脉相承的。

种种原因,一些同门在竖脊原理上了解不多,或是理解上有些散乱不贯通,造成了练拳中对恩师强调的身形要求顾此失彼,或对其认识不明所以,虽很下功夫练拳,可磨的位置不在刀口,收效不高,事倍而功半。正如汪永泉先生所说:“练了好多年身上没有‘东西’,是因为练的方法不对,关键是没有按照松沉直竖、中正安舒的要求去练。”

这里将自己曾查阅收集的一些资料简单汇总分享一下,希望能对这些同门有所助益。

2

脊柱上托颅骨,下联髋骨,中附肋骨,胸腹承其护,肩、肘、胯、膝受其制,即是身体的结构中枢,也是运动中枢。见下图:

人之脊柱,共由33块椎骨构成(颈椎7块、胸椎12块、腰椎5块、骶骨尾骨共9块,借韧带、关节及椎间盘连接而成)。

从侧面看,成年人的脊柱自上而下呈“S”形。初生婴儿没此状况,这弯曲形状是人在成长中,脊柱因长年负重而在逐渐形成的,为人体后天被动所为。脊柱弯曲的形状,可以用“四曲”来形容,即:颈前凸,胸后凸,腰前凸,骶后凸。见下图:

​脊柱的弯曲虽为众人生理之常态,但并非身体健康的善益之事,这样的弯曲容易造成椎关节间隙不均,受力不匀,随身体机理退变很容易造成病症,甚至成为很多肩颈腰腿疾病的根源。

3

太极拳有“以后天之法,引先天之形气”的法则。有意识的通过一些如太极拳的“虚灵顶劲、含胸拔背、松胯裹臀”等锻炼方式,拔拉脊柱,使其曲幅减小或消失,回归先天的自然状态,是非常有利于养生健身的。如下图:

现在回忆恩师当时的讲授,可以说就是调直脊柱的过程。(当时是以无极桩站姿讲授),恩师对调脊柱的讲授内容大致如下:

1、大椎穴往后,有往后上挂靠之意,如同把衣服挂在微高的衣架钩上一般。稳定好大椎后,沿大椎往下一节一节松开脊柱,骨节间要有松垂感,像要把12节胸椎骨拔开骨缝捋直捋顺一般。可以说这即是调整“胸曲”的过程。

2、继续往下松拔骨节的同时,命门有往后贴(撑)之意,之所以我用“贴”字,是因为当时恩师用手轻抚我命门位置,同言语告知我让命门处贴他老人家的手,到真有贴靠感为止。这过程可以说是调整“腰曲”的过程。

3、贴命门松腰椎的过程中,骶骨处自然随之前插上翻,而这过程也是胸腰椎再次捋直的过程,骶骨骨节虽有松开之意,但多是意想,不似胸椎腰椎松开那么真实明显(我个人的感受体悟)。这过程可以说是调整“骶曲”的过程。

4、这之后,才是下巴微找喉部,同时喉部有往后微贴之意,如能感觉下颚处沿耳内侧往上直至百汇相交有股麻麻酥酥的热感上涌为最好。这过程可以说是调整“颈曲”的过程。

这过程中,既要将脊柱调直调顺,也要有将各骨节上下对拉拔开之感。

4

汪脉理法中,调直脊柱在养生与太极技击中的作用与意义是非常重要的。

汪永泉先生将太极动作分为身形和手势。以动腰、胯、膝者为身形,动肩、肘、腕、手者为手势。身形在下,手势在上,腰脊连接这上下。

腰脊正直能贯通上下,上部所受之力迅速下传而得到化解;下(劲源)之力能最大幅度贯通上部不受截留。正如拳论中说:“蓄劲如挽弓,发劲如放箭”。

脊柱之曲以腰曲最为关键,也即是命门之处,这应即是恩师在其亲授讲课中,时常提醒要“贴腰”、“贴(撑)命门”的缘故吧。

理解了竖脊之要,对理解恩师的“鱼竿理论”、汪永泉先生的“三关理论”应也有帮助。

0 阅读:5

顺江聊武术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