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文化源远流长,纵贯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自古以来有着礼仪之邦、文明之邦的称号,相信每一个国人都能感受到,礼仪规范贯穿着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除此之外还有诸如风水等来自人们生产生活方面的经验,它们都以谚语、俗语和歇后语等代代相传,至于是否有科学依据,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人过五代另起坟,房过三代必走人”,很多人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这句话里面有什么玄机呢?
什么是“五代”
我们通常所说的十八代祖先有着非常明确的划分。从年轻一代到长辈,十八代祖先的成员分别是:耳孙、云孙、仍孙、晜孙、来孙、玄孙、曾孙、孙子、儿子、父亲、祖父、曾祖、高祖、天祖、烈祖、太祖、远祖、鼻祖。
下面所说的“五代”,是指从自己这一代往上数:高祖、曾祖、祖父、父亲及自己。这五代人,包括自己这一代,在亲属关系和祭祀方面最近的。
人过五代另起坟。
这句话表面之上的意思是,一个家族到了第五代,就应该建一个新的祖坟。
在风水迷信盛行的封建社会里面,人们认为能够保护后代的家族祖坟风水格局,只能对五代之内的亲属有效。这种效应超过五代就消失一次。因此,如果一个家族到了第五代,就得重新建立自己的风水,建造新的祖坟。让这座新的祖坟庇护下一代。
“人过五代另起坟”这句话不仅与宗族关系、祭祀规则和风水迷信有关,还与亲属关系有关。三世同堂很正常,四代同堂是福,五世同堂更是福。
当一个家族传宗接代到第五代时,第五代人不可避免地会因为没有生活在一起而与第一代甚至更早的祖先所产生的情感产生隔阂。这导致了他们选择为祖先另辟新坟,因为在他们眼里,把自己熟悉亲近的祖先葬在一起,才是真正的死之后团聚,而“人过五代另起坟”的最终一个原因是,这是一条不可预知的生命之路。
人的一生,起起伏伏是无法预料的。许多人为了生存而背井离乡,甚至远渡重洋。。这些更幸运的人可以回到自己的根,被埋葬在祖先的坟墓里面。而更多的人死在异乡,被埋葬在异乡。这些葬在异乡的人,早已将自己的家族发扬光大。在这个传承的后人眼之中,他是这个传承的创始人和“鼻祖”,所以后人会在异乡为他建一座新的祖坟以求得加持。
而这方面的影响已经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逐渐消失。人们普遍离开家乡到外地寻求发展,这进一步疏远了亲属关系,削弱了亲属关系。不仅如此,祖坟保护后代的过时观念和火葬的现代殡葬方式,让人们对祖坟的概念越来越淡漠。在很多家庭之中,都存在着三代搬坟的现象,甚至每代搬一个坟。与五代移坟相比,步伐明显要快得多。
房过三代必走人
这句话也可以算是这句名言的精髓。房子作为组成家庭的先决条件,是家的缩影,是家庭生活的载体。
房子在中国人心目之中的地位非常高。对于中国人来说,有自己的房子意味着有一个安身立命的地方,不必依靠别人,也不必搬来搬去。有了自己的房子,就等于有了一个避风港,让家人在四季更迭、人生起起落落的时候,都能有一个归属。在现代,房子也是创业的固定资产和后备资金。房子也是人们跨越阶级的证明和跳板。房子对中国人来说意义重大,所以人们在看房子的时候会非常谨慎。
那么“房过三代必走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第一个原因应该从房子本身找。这句话出现的时候,中国社会还处在封建社会。这一时期的房屋大多是木结构的,即使不是,也仍然是土坯房。与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现代高层建筑相比,这些房子的使用寿命肯定会低很多。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房屋的结构会因为雨水的侵蚀和蛇、虫、鼠、蚁的叮咬而发生变化,房屋的安全性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且不说很多房子不足以支撑三代人的生活,两代人可能都是个问题。为了家人的安全,如果房子传给第三代,就不能再住人了,所以需要考虑拆掉重建。
第二个原因是,一栋老房子很难满足家庭发展的需求。当人们建造房屋时,他们是为他们所居住的家庭而设计的。随着家族的分散和人数的增加,到了第三代的时候,原来的老房子已经容纳不下所有的家庭成员一起生活了。这个时候,除了把房子拆了重建或者换一个更大的房子,很多家庭会选择分家,让子孙后代另谋出路。无论采用哪种方法,结局都是不可避免的。
我们传承俗语文化更应该坚持科学理念,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各种各样的民间说法。这些谚语可能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有关,也可能教会人们如何做人,说出生活的道理。总之,每一个谚语的诞生都有它的社会背景,都有它在当时的价值,但正是因为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事件,所以很多说法并不都是正确的。我们应该以科学作为基础,辩证的去分析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