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文化源远流长,纵贯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自古以来有着礼仪之邦、文明之邦的称号,相信每一个国人都能感受到,礼仪规范贯穿着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除此之外还有诸如风水等来自人们生产生活方面的经验,它们都以谚语、俗语和歇后语等代代相传,至于是否有科学依据,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每年进入腊月之后,春天就越来越近了,过年的欢乐气氛也会越来越浓。古语说“好汉不挣腊月钱”这个禁忌是关于什么的。为什么不能随便在腊月赚钱呢?
第一,过了腊八节,就是过年了。
从古到今,北方地区入冬之后都有传统的“猫冬”习俗。也就是说,“秋收”过后,农活已经告一段落,地里面的庄稼早已变成粮食,存放在自己的仓库里面。
农村人在这个时候休息的时间特别多,尤其是进入腊月后,气温太低所以基本上都不出门了。南方的一首儿歌曾经唱过:“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由此可见,进入腊月之后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提前做好过年的准备。
打扫房屋、祭灶、准备年货成了腊月的主旋律。在古代,许多外出谋生的商人,无论是否赚钱,都会在腊月这一天回家。
即使在现代社会,在“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绪影响之下,外出求学或工作的人们,也会选择在腊月回家。
虽然现在交通很方便,但在春运期间一票难求。。因此,为了早日回家与亲人团聚,人们会选择提前回家过年。
过去,人们的家庭观念非常强烈。即使平日里面他们远隔千里,过年的时候他们也一定会回家团聚。。但由于当时交通条件十分落后,出门在之外的人要提前一个月。每年的新年基本上都是在腊月二十九或三十。在这些特定的历史条件之下,人们只会选择在腊月前夕回家。
第二,腊月是农历的第十二个月。北方地区有腊月的说法,表示这三个月是冬天,气温会变得很冷。
人们外出时,都穿着厚重的羽绒服,还有棉鞋、棉裤、帽子等,以御寒保暖。
到了腊月,除了要呆在家里过冬的农民,很多职业也都停了下来。比如在里面摆摊卖食品或日用品的人,如果没有固定的店铺,是经不起刺骨的寒风的。
另外,在街头行走的业务员在低温天气的影响之下,也没有办法长时间待在室外。即使是在全国各地忙碌的商人,也会在腊月这一天赶回家过年。
即使生意很好,也要收摊赶回家和父母兄弟姐妹一起过一个团圆节。而“好汉”指的是努力工作、赚钱的人。不管是黑猫还是白猫,如果能赚钱,那就是好猫。
但是一个人再怎么努力,或者说为了家人再怎么努力,过了腊月就离过年不远了,所以不管赚多少钱,都要回家过年。
毕竟家里有身居高位的父母,有妻儿盼望着,所以一定要尽快回家,多陪陪父母、妻儿。否则,一旦家庭关系淡薄,再多的钱也就没有意义了。
当然,现代社会,人们的家庭观念越来越淡漠,年味越来越淡,所以很多人都不回家过年。
因为过年生意变好,所以先赚钱再回家的想法成了很多人根深蒂固的想法。这也是人情味日益淡化的根本原因。
很多年轻人甚至觉得没有面子,因为没有赚到钱。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之下,他们不但腊月不想回家,连过年都不想回家。原因是过年的时候老板给高工资,好让你多赚点钱。
有时候回过头来仔细想想,每个人年轻的时候都有过苦日子,为了赚钱不惜牺牲自己的健康。最终,虽然赚了钱,却失去了健康和亲情。这些人来了又走,风里来雨里去,要忍受常人无法忍受的事情,但过年回家肯定会更有动力。
我们传承俗语文化更应该坚持科学理念,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各种各样的民间说法。这些谚语可能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有关,也可能教会人们如何做人,说出生活的道理。总之,每一个谚语的诞生都有它的社会背景,都有它在当时的价值,但正是因为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事件,所以很多说法并不都是正确的。我们应该以科学作为基础,辩证的去分析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