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在哪个时代,都需要人才,无论在哪个时代,人才都是抢手货,而在三国,谋士就是抢手的人才。
而他就是三国一位谋士,无论是曹爽当权,还是司马氏专权,他都受到了重用。
他也确实展现了自己的才华,帮助司马氏平定了淮南的叛乱,使得司马氏进一步掌握曹魏的大权。
对于他的身份定位,后人很难评价他,有人说他是曹魏的忠臣,因为他帮助朝廷平定了内乱,有人说他是司马氏,因为那些叛乱都是针对司马氏的。
像这样一位颇受争议,又能作用左右逢源的人才到底是谁呢?
他就是三国后期著名谋士王基,王伯舆,靠着为了淮南叛乱出谋划策,才真正展露才华。
像王基这样身负谋略大才,到了五十岁才发迹,六十多岁才被重用,到底是过着怎样的一生呢?
一、出任地方显才能
王基,字伯舆,是青州东莱郡曲城人,出生于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年)。
在王基年少时,父亲王豹就去世了,他只能和叔父王翁住在一起。
叔父王翁却悉心抚养他,将他视如己出,因此王基也十分孝顺叔父王翁。
建安十二年(207年),王基十七岁时,因为才学,而被举荐为东莱郡府吏。
没多久王基觉得不太合乎心意,便辞职,到琅琊郡去游学了。
然后王基就一直没有出来为官了,也未能给曹魏建立出谋划策,为什么王基没能在曹操时期出名呢?
一是王基太年轻,可能难入曹操的法眼,二是曹操手下人才太多了,像王基这样的青年才俊,多一个不多,少一个也不少,因此未能在那个时代冒头。
直到黄初年间,在曹丕当政的时候,由于各地举荐孝廉,王基才被任命为了郎中。
青州刺史王凌为了能够留下王基,特意表奏王基出任为自己的别驾。
王基在青州待了一段时间,朝廷又征召王基为秘书郎,王凌又上书请求把王基留下。
这次是司徒王朗特意要征召王基,可王凌却因为贪图和利用王基的治理能力,而赖着不想放人。
因此王朗上书弹劾了王凌:
“陛下,臣听说凡是地方官吏有优秀的,应把他们提升到郡府;郡府有优秀官吏,应举荐到朝廷,因此古代才有侯伯贡士的礼节。
而如今州郡取宿卫的大臣,留朝廷大臣,而不放,臣真是从来没听说过的。”
哪怕如此,王凌依旧没有将王基送归朝廷,他靠着王基的治理,一时间得到了青州百姓称颂。
在曹魏黄初七年(226年),魏帝曹丕去世,太子曹叡继位,史称魏明帝。
司马懿被安排辅政,被任命骠骑将军后便征召王基,来中央任职,王基尚未到任,就又被提升为中书侍郎。
在地方上表现出色的王基,到中央又能做些什么呢?
二、升任中央能劝诫
王基到了中央,那时是魏明帝曹叡在位,一开始曹叡励精图治让魏国国力是蒸蒸日上。
可是没有想到等到蜀汉诸葛丞相去世后,曹叡感到蜀国再也没有大敌能够威胁自己,于是开始大兴土木、修建宫室,使得魏国的百姓是劳苦不堪。
在朝堂上一直不显山露水的王基,看到皇帝转变如此大,实在看不下去了,便上疏道:
“陛下,臣听说以前人把百姓比作水,还常说:‘水可以载舟,亦可以覆舟。’
因此,居于民上的天子,必须时刻保持戒惧。
如果百姓过得安乐,那么一切事情都好办。
如果他们生活过得很苦,那他们就会想到作难。
因此,古代帝王的居处都很简朴,就是为了防止祸患发生。
从前孔子的弟子颜渊说过,如果东野子驾御马匹,当马精疲力竭,他还驱赶不止,那么他摔下马是一定的。
而如今劳役繁重,男女不得不离散,对此,人们怨声载道。
臣希望陛下能够深思东野子的弊端,能够仔细揣摩舟和水的比喻,就如让那些精疲力竭的马匹休息,也让那些疲惫不堪的百姓能省些劳役吧。
从前汉高祖定鼎天下,分封功臣,到汉文帝时,封国上只有同姓的诸侯。
可面对这样的局面,贾谊却深感忧虑,便上疏道:‘陛下,眼下的局势,就像下边是堆积着的柴草,还点着火,而睡在上面的人,还自以为很安全。’
眼下,吴蜀二国还没有消灭,虽然猛将拥兵,但是集聚起来,却难以应敌,如此长久下去,恐怕帝位是难以传给后代了。
哪怕在盛明之世,如不专心致力于消除祸患,加上子孙再不争气,那么国家很快就会陷入危险之中了。
这种情况,如果让贾谊再生,恐怕也难以解决危局了。”
虽然曹叡认为王基说得在理,可是依旧我行我素。
在中央待了一段时间后,王基又到外地出任了安平太守,后来不知因为啥公事就被免职。
被免职的王基,后来又会发生什么故事呢?
三、出任地方献计策
被免职万基在家乡待了一段时间,在景初三年(239年)正月,年仅三十多岁的魏明帝曹叡病逝了,养子曹芳继位,转年改年号为正始。
在正始年间,大将军曹爽辅政,便奏请王基出来担任了从事中郎,后来王基又到地方出任了安丰太守。
王基出任的地方是魏吴边境,可是由于王基治理州郡,十分清正严明,颇得百姓感念,加之防备森严,因此孙吴军队不敢进犯。
由于王基守边有功,被朝廷加升为讨寇将军。
在王基镇守安丰郡期间,孙权在建业集结大军,扬言要进攻扬州。
身为扬州刺史的诸葛诞就找来王基商量该如何办,王基就分析道:
“刺史大人,昔日孙权屡次率军进犯合肥,均无功而返,有一次率兵到了江夏,也未能成功。
这之后吴将全琮出击庐江,朱然进犯襄阳,也都劳师远征罢了。
而如今东吴像陆逊等一批老将都已死了,孙权也年迈不堪了,他们东吴是内无能臣贤嗣,外无英明军师。
就算孙权想率军亲征,也会因内部生乱,引发各种矛盾,最后导致全军崩溃。
若派将领率兵,东吴已经能堪大任之人了,而新的将领,又难以得到他的信任。
这次孙权发兵不过虚张声势罢了。”
事情也确如王基所料,孙权果真没有领兵出击。
虽然王基在地方,但是看到朝廷由曹爽专权而风气大坏时,王基也会撰写《时要论》来讥讽时事。
后来王基因为生病被征回朝廷去休养了,到了正始十年(249年),王基才又被起复为河南尹。
也就在同年,将近七十岁的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将曹爽及其亲信给诛杀了,由于王基是曹爽任命的,便按例被免官了。
再次被免官的王基,接下来又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四、善于军事被重用
那当然是被司马氏给起复了,像王基这人才,不安排官职实在太可惜了。
在嘉平二年(250年),也就是高平陵事变后的一年,王基就被任命担任了尚书。
不久后,王基就被安排出任了荆州刺史,加封为扬烈将军,跟随着征南将军王昶一起去讨伐东吴。
王昶率军去攻打江陵,王基则率军去攻打夷陵。
在攻打夷陵时,王基率领一路兵马袭击了守将步协,使得吴将步协闭门不战。
为了扩大战果,王基就假装摆出要进攻的架势,使得城中守军不敢出城迎战了,其实王基分兵袭取了雄父粮仓,在那里缴获了粮食三十万余斛。
不仅如此,王基还擒获东吴安北将军谭正。
除此之外,在那里,王基接收一千多降民,他为了安抚降民,就将他们安置到夷陵县。
战后,王基因功,被朝廷赐予了关内侯的爵位。
在对吴作战取得胜利后,王基又建议王昶将江夏作为首脑之地,以此紧逼夏口。
从此,东吴军队就不敢轻言渡江了。
由于王基在边境驻守多年,因此当时朝廷商议大举伐吴时,就下诏命王基询问关于如何进攻,提出方案。
对此,王基上疏道:
“陛下,臣以为如果出兵却不能取胜,那么朝廷对外则会威风丧尽,而对内则会耗费财用,因此在有充足把握下,才能出兵。
如果朝廷不准备开通河道、聚积粮食和修建战船的话,哪怕陈兵江北,也不会对东吴造成致命的打击。
现在江陵有沮水和漳水,能够灌溉千亩良田。
安陆周围,也皆是良田沃野。
如果我军能水陆并进,再靠着农业作为后盾,就能发兵大军攻向江陵和夷陵,然后占据夏口。
就此,我军就能沿沮水、漳水运输粮食。
此时东吴知道我军有如此坚锐的装备和充足的储备后,必然会对他们依据天险而顽固坚守的信念产生动摇,那些识时务弃暗投明的人就会越来越多。
到此,我们再联合对东吴产生不满的蛮夷从其内部发起攻击。
然后我军在夏口以上各据点,顺江而下,发起攻击,到时东吴长江之外的州郡就难以保存了。
我们再把吴、蜀的交通给断绝,使两国无法联合,这样东吴也就成为瓮中之鳖了。
如果,朝廷做不到这些的话,那么还要出兵,就未必有利了。”
当看过王基上疏后,朝廷发现攻打东吴时机还不够成熟,于是打消了出兵的念头。
虽然曹魏放弃了伐吴,那么王基接下来还会有什么表现呢?
五、为平定叛乱而出谋划策
嘉平四年(252年),王基已经六十二岁了,此时司马懿已经去世,他的长子司马师执掌了朝政。
对此,王基没有任何反感,反而上疏劝诫道:
“大将军,天下广阔,政事繁多,为此,您就不得不兢兢业业,夜以继日。
如果能够做到志尚淳正,就不会滋生各种邪念。
如果心地是纯静的,就不会感到众事嘈杂。
如果能够深思熟虑,那么教令就不会繁杂。
如果能够重用贤能和优良之士,那么远近都会臣服。
因此,和谐的局面,全在于阁下如何行动,而稳定的时局,也全在于您如何用心。
许允、傅嘏、袁侃和崔赞等都是一时的正直之士,他们心地纯正,没有浮躁之心,希望您可以任用他们。”
司马师认为王基的建议很对,便采纳了王基的意见。
虽说如此,王基还是与州泰、邓艾和石苞一样在主管州郡事务。
在嘉平六年(254年)九月,司马师当上大将军才过去两年,他就靠着郭太后把魏帝曹芳给废掉了,改立高贵乡公曹髦,改元为正元。
由于新帝登基,王基作为司马师看重的人,自然被进封为了常乐亭侯。
到了正元二年(255年),镇东大将军毌丘俭不满司马氏专权,便拉着扬州刺史文钦起兵来讨伐司马氏。
大将军司马师为了平定叛乱,只能忍着病痛,带兵出发了。
同时朝廷还任命王基行监军事、假节,去统领许昌军队,一同前去平叛,正好王基与司马师的军队在许昌会合。
于是司马师问王基道:
“王太守,对于毌丘俭起兵,您觉得该如何应对呢?”
王基拱手道:
“大将军,仆认为淮南叛乱,不是当地吏民想起兵作乱,而是受到毌丘俭的威胁,害怕被叛贼所杀,所以才会随大流罢了。
只要我们能大兵压境,必然能击溃叛军气焰,到时他们自然会土崩瓦解的。
贼首毌丘俭和文钦的尸首不久就会悬在军门之外。”
司马师一拍大腿道:
“王太守,说得好!”
为验证王基所说,司马师就派王基率军去打先锋。
可是朝中很多人却认为,毌丘俭和文钦实在勇猛无敌,正面交锋很难取胜,于是朝廷下诏让王基停止进军。
收到了诏书后,王基就派快马去劝说司马师道:
“大将军,如果毌丘俭等人是深得民心的话,那么他们的军队完全可以长驱直入。
如今却停滞不前,说明他们军中出现了问题,对此淮南的民心也会产生动摇的。
如果我们此时不赶紧声张威势,来满足百姓的心愿,反而停军不前,修筑高垒的话,那无异于显示我们害怕贼军了,这样绝对不符合用兵的道理。
如果我们放任他们抢劫民众,并把各州郡兵士家属都抓了起来,到时我们会比他们更失民心的。
那些被毌丘俭所威胁的人,也会觉得自己罪责深重,而不敢再归顺朝廷。
前方只是乌合之众聚集之地,他们的士兵并无战斗力,如果我们就此放纵的话,那里极可能成为奸宄之辈得势的温床。
还有东吴军队虎视眈眈,如果我们不兵贵神速的话,那么东吴趁机出兵,就会把淮南大片国土给占领了。
如果我们失去了淮南,那谯、沛、汝和豫等地就日益受到东吴的威胁,这是最大的失策。
眼下我军应快速占据南顿,因为在南顿有一个大粮仓,足够我军吃上四十天的。
占据南顿坚城,不仅能借助大粮仓来供应,还能造成先声夺人的气势,这是平定叛贼打下最坚实的保障。”
在王基反复劝说下,司马师才同意他去占据濦水。
抵达濦水后,王基又给司马师上疏道:
“大将军,兵法常说:‘兵贵神速’,不能再拖延了。
眼下是内有叛臣,外有强敌,如果再不当机立断的话,将来的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很多人认为指挥军队应该稳重一些。
虽然稳重是应当的,可是停军不前就是不对的了。
大将军,稳重绝不是按兵不动啊!而是要避免在行军犯错。
如果我们只是占据城关,壁垒森严,而将积蓄的粮食送给敌人,而我们却要远道运粮的话,那是大不智啊!”
也许司马师是想等各路军队到齐后,再发兵吧,所以就没有听从王基的劝谏。
见状,王基就对手下道:
“诸位,兵法有言:‘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
对于城池,如果敌人得城,对敌人有利;我得此城,对我有利,这样城池就叫争城,而眼下南顿就是争城。
为了胜利,进军南顿!”
言罢,王基就挥师占据了南顿,将其中粮草收归己有。
由于粮草不济,毌丘俭只能在项地发兵去攻打南顿,可是走了十来里,毌丘俭就听说王基已捷足先登。
他只好率军回项地,当时兖州刺史邓艾按照司马师的命令屯兵乐嘉,毌丘俭就派文钦率兵去袭击邓艾。
在南顿的王基得知毌丘俭分兵了,便果断率兵去攻打项地,毌丘俭难以招架魏军攻击,只能败走。
不久淮南二叛就平定后,王基因军功被任命镇南将军,都督豫州诸军事,并兼任豫州刺史,爵位也晋封为安乐乡侯。
为此,他上疏朝廷要求将自己封邑的二百户分给叔父王翁的儿子王乔,并请求赐王乔关内侯。
以此来报答叔父王翁的养育之恩。
朝廷被王基孝行感动了,便特许了此事。
在平定毌丘俭叛乱后,淮南地区并没有平息下来。
到甘露二年(257年),背叛了毌丘俭的征东大将军诸葛诞也在淮南起兵,反对司马氏了。
此时王基以豫州刺史的身份,行镇东将军的权限,都督扬、豫二州诸军事。
眼见又有人在自己地盘闹事,已经六十多岁的王基心中燃烧着一团怒火。
当时王基率军来到了项地,朝中很多人认为淮南军精良,于是司马昭就下诏王基驻军修垒,不得前进了。
对此,王基反复上疏司马昭,请求出兵征讨。
在曹魏朝廷犹豫之际,东吴已派大将朱异来援救诸葛诞了,眼下驻军在安城。
此时朝廷下诏,让王基率军转移,去占据北山。
对此,王基却对诸位将领表示反对道:
“诸位,眼下城垒已经足够坚固了,我军兵马也都聚集在此了。
此次,我们只需精修守备,等待敌人出兵就是了。
如果再移兵去戍守险地,难免会兵马处于涣散的状态。
只要有点脑子的人,都不会让自己陷入这样的险地的。”
王基不仅对诸将表达了反对意见,还在适当的时候又上疏道:
“大将军,仆以为眼下我们与敌军对峙,就该岿然不动。
如果将军队转移到坚守险要之地,则必然会动摇人心,给眼下的局势带来破坏。
只有各路军队能各自据守深沟高垒,人心才会安定,人心不动摇,才是一支军队取胜的基本保障。”
司马昭看过王基的上疏后,便同意王基的建议。
为了平定起兵,大将军司马昭也不得不率兵来到丘头,然后分部围守,让其各有所统。
其中,王基被都督城东和城南二十六军,为了贯彻军令,司马昭命军吏深入镇南将军辖区,传令各位将领不得出兵。
哪怕是城中粮食吃尽了,哪怕敌人昼夜攻垒,王基也是据城死守,一点点消耗敌人的士气。
最后王基抓住时机展开反击,一举大破淮南叛军。
到了甘露三年(258年),在几番交战下,最后魏军将叛军大本营寿春给攻下了。
拿下寿春后,司马昭写信给王基道:
“将军阁下敬上,当初仆手下议者云云,要求移兵的人极多。
由于仆当时没有临阵,便听信了他们的议论。
好在将军阁下坚定澄清利害,奋力顶住了众将压力,以至上违诏命。
正是由于将军坚持,才使得我们终于战胜敌人。
在古人所叙述的战事之中,能够如此惊心动魄的,绝没有超过这次战事的。”
在击败了诸葛诞后,司马昭想派将领率精锐部队深入东吴境内,一面接受唐咨等人的投降,一面乘机掠夺东吴土地。
为了避免军队陷入险地,王基便劝谏道:
“大将军,之前东吴诸葛恪乘着东兴之利,调动了江左的兵力,包围合肥新城。
最后城没有攻下来,自己的士兵却死伤过半。
还有蜀汉姜维借洮上胜利之势,轻兵深入,由于军粮供应不上,结果大军在上邽覆没了。
每当军队取胜之后,军队上上下下都会有轻敌的想法。
轻敌就会失去考虑,而忽视困难,只顾深入。
眼下敌人由于刚刚在外吃了败仗,为了避免再次失败,必然会戒备森严。
而今我军连年作战,人心思归。
如今大将军不仅诛杀诸葛诞这个罪人,还俘获了十万降兵。
如此战绩,自从汉末有战事以来,还未出现如此这样大获全胜的局面呢!
当初武皇帝(曹操)在官渡大败袁绍后,自以为此战,收获够多了,便下令不再追击了,这次因为武帝害怕自己会遭遇挫败。”
当司马昭听从了王基的建议,罢兵回朝了。
从此淮南地区才算彻底安定下来,由于王基谋划得当,朝廷将其任命为征东将军,让其都督扬州诸军事,爵位也晋封为了东武侯。
可是面对封赏,王基还是上疏辞让了,他把功劳都让给了参谋和辅佐的下属。
因此长史、司马等封侯,多达七人。
就在同年,王基已经高寿的母亲离开人世。
为了边境安定,朝廷下诏将对丧事保密起来,可是为褒奖功臣,朝廷命人将把王基的父亲王豹的遗骨迁到洛陽,和王基母亲合葬,并且追赠王豹为北海太守。
对此,王基是感激涕零,表示愿意为朝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那么王基接下来会做什么呢?
六、身处边境识阴谋
到了甘露四年(259年),王基依旧在边境,他被调任征南将军,开始都督荆州诸军事。
在甘露五年(260年),洛阳的大街上,身为天子曹髦被刺杀当场,身为大将军司马昭赶紧找人来平息此事。
司马昭先是下诏将曹髦废掉,然后拥立常道乡公曹奂为帝,改元景元,远在荆州的王基,对此不说无动于衷罢,也是有心无力。
此时,司马氏已经是真正地大权独揽了,王基内心天平已经倒向了司马氏。
新君登基,司马昭为王基增加了一千户食邑,加上以前的,此时王基食邑一共五千七百户。
到了景元二年(261年),襄阳太守上表朝廷说吴贼邓由要求投降朝廷。
王基接受诏令要去接应邓由,同时发兵攻打东吴。
长在边境的王基对东吴招数非常敏感,怀疑其中有诈,于是就派驿使快马向朝廷陈述详情,并且劝谏道:
“大将军,自嘉平以来,我国内乱不断。
当务之急,是要让国家如何安定,让百姓如何安宁,而不是劳师远征。
对于外族求好,能成固然是好,不成也无足轻重。”
看到王基上疏后,司马昭赶紧回信道:
“阁下,不瞒你说,与和仆共事者,大多都是曲意逢迎,很少有人能与仆道明事实真相。
而阁下对仆是诚感忠爱,常常有所规劝,由于您了解实情,那就按照您意思来办吧!”
后来,邓由果然按照约定时间前来投降。
七、逝于荆州显辛劳
在景元二年(261年)四月二十四日,在王基给朝廷上疏后,没多久就去世了,享年七十二岁, 司马昭下令追赠王基为司空,谥号为景。
结语
常说士为知己者死,像王基这样大半生都没有被重要的士人,难得遇到重视的知己,哪怕这个知己是司马氏,最后他还是效命到底了。
对于王基的选择,那是魏晋时期士人普遍现象,司马氏专权已经是既定事实了,那就是没有必要为了曹氏的江山,忠诚到底了。
虽然这样选择无可厚非,但也可以看出人情冷暖,有毌丘俭这样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忠臣,就有王基这样识时务的俊才。
到底王基是曹魏忠臣,还是司马氏的帮凶呢?那就让网友们来评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