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通往女皇的路上,这五人功不可没

读书悟道君 2024-01-08 00:07:04

武则天先后有四重身份,前朝遗孀--尼姑--皇后--女皇,高宗李治将她从尼姑拉回到后宫,而从后宫到女皇的路上,也不乏重量级的助攻手,下面这五位就比较典型。

废后大战中的三位助攻手

第一位:佞臣李义府

李义府从贞观年间便入朝为官,也算是老臣了。但他运气不济,出身低微,到高宗时,稍微有点门第,与他平级的官员,都已升迁,唯有他还在做着一个小小的中书舍人。

但是他瞅准机会,一出手就是大手笔,目标直指长孙无忌。他是不是吃了熊心豹子胆呢?那倒没有,只不过兔子急了也会咬人,这倒是真的。

李治为把武则天扶上皇后之位,与关陇集团闹着废后,受到了以长孙无忌为首的集体抵制,偌大的朝堂之上居然无人站在他身后。

王皇后出自关陇集团家族,是唐太宗为他选的媳妇,如果废了,先是对不起先皇,高宗根基不稳,所以,对于此事也不敢一意孤行。

他通过各种渠道去讨好关陇集团,不惜为长孙无忌三个儿子升官,给长孙无忌送钱送物,但仍旧无法感动关陇一族。

就在这关键时刻,李义府跳出来了。他本来也不是什么好人,为人阴暗,绰号李猫,小人名声早已在外,因在工作上得罪了长孙无忌,很快就要受到贬谪,如果再不出手,恐怕就要到大西北喝风了。

于是,他写了奏章给唐高宗,核心就是速立武昭仪为后,以安民心。高宗终于有了支持者,一高兴就提拔他为中书省侍郎,从秘书直升副部级高官,得到的回报太大了。

有了李义府作为“榜样”,一大群寒门出身的官员紧跟其后,都上书要求废掉王皇后。高宗登基以来,第一次发现自己有这么多的支持者。

李义府惊雷一声,以小博大,拉开了寒门与豪门之间的一场大战,表面看似废后之后,实质上权力大洗牌。

“笑里藏刀”,这一成语出自李义府,可见其人品行卑劣,凭一时得志上位,后因收受贿赂臭名昭著,最后以谋反罪被流放,死于流放路上。

面对这种情况,长孙无忌自然不会坐以待毙,他联合了褚遂良、裴行俭等大臣,也联合上书,要求贬谪李义府。

但在武则天的撺掇下,高宗抢先一步把长孙无忌的得力助手裴行俭贬到了高昌,砍掉了他的羽翼。

接着登场的是李勣。

第二位:看似保持中立的李勣

李勣在贞观朝表现突出,主要在军事上,追随李世民平定过窦建德、沈悦、王世充、刘黑闼、徐圆朗等起义和叛乱。又随太宗东征高丽,先后拔高丽十余城。薛延陀部落叛乱时,也是他率突厥兵讨伐。

到了高宗时代,他在政治上也有不俗的表现,特别是在对抗长孙无忌上。

太宗死后,长孙无忌一家独大,李勣与他同朝为相,一点便宜没占到,连兵权也被剥夺,一度辞官回家。

在长孙无忌权力极度膨胀时,高宗又把李勣请了回来,把他放到了朝廷第三重臣的位置,三公之一的司空,以此来制衡长孙无忌。

在废后一事闹得不可开交时,李勣公开宣称,说这是陛下家事,臣子无权过问,一句话既表明了立场,又堵上了众人的嘴。

在李勣和一众寒门官员的支持下,废后不可逆转,此后王皇后被废,武则天正式母仪天下。

在这一过对抗程中,关陇集团遭受重创,重臣褚遂良等人被贬,高宗确立了自己的绝对权威,但长孙无忌并未倒台。

接着上场是许敬宗

第三位:打破姓氏垄断的许敬宗

在废后之争白热化期间,高宗把许敬宗提拔为礼部尚书。长孙无忌被人举报勾结太子谋反,许敬宗多次上书,要求全力追查,大批寒门官员纷纷跟风弹劾。

在众议汹汹之下,长孙无忌被发配到四川,子女被流放岭南,最后他本人自缢而死,一代名臣,就此谢幕,而幕后导演就是武则天。

可以说,在扳倒长孙无忌的路上,许敬宗送了他最后一程。但许敬宗对武则天更大加成,则在于重修《姓氏录》。

高宗下诏修改《氏族志》为《姓氏录》,理由也很充分,就是因为其中没有武则天家族。

原来的《氏族志》记录的是和太宗一起打天下的勋贵,武则天的支持者大多不在其中。《姓氏录》则打破旧有秩序,“皇朝得五品官者,皆升士流”。

李勣之家也进入第一等,许敬宗、李义府以宰相资格进入第二等,连以军功至位五品以上的军卒们都成了士族。

一个《姓氏录》打破了根深蒂固的门第观念,基本按照当朝政绩功勋来排定姓氏次第,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一大进步。

从此,寒门子弟进入上流社会的大门被彻底打开。所以,许敬宗尽管被不少人列入佞臣,但也有他积极的一面。

他的结局也不错,以太子少师身份善终。

第四位:助女皇树立威望的刘仁轨

武则天介入朝政,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步步为营。其中有最关键的一件事,就是她在攻灭高句丽之战中的一项重大决策。

在攻灭高句丽的战争中,唐朝原本计划先平其盟友百济,再集中力量剿灭高句丽,却不想被百济平而复叛,还联合日本从朝鲜半岛登录夹击唐军,使唐军陷入腹背受敌的困境。

在危难之时,李治甚至想要御驾亲征。这时,武则天提出一个大胆的方案:组织海军,渡海东征,从朝鲜半岛登陆击败日本。

这个方案被不折不扣地执行了,唐军顺利灭了高句丽,击败了日本,完成了唐太宗的心愿。

武则天凭借此事大大提高了声望,从此开始参与朝政,直到掌握政权。

而执行这个策略的人,就是刘仁轨,也是武则天举荐的。这场战争爆发的时候,刘仁轨已经六十岁了,这也是他第一次独立指挥这样一场大规模的战争。

那么,刘仁轨是如何与武则天“结缘”的呢?

刘仁轨早在李渊时期就入伍了,到李世民时干到了县尉,因擅杀都尉差点被李世民处死,在魏征的的求情下,他才捡回一条命。

高宗登基后,升任给事中,武则天对他的赏识就是从给事中开始的。当时刘仁轨上疏了《平高句丽五策疏》,在这份上书中,他提出从辽东、山东水陆两面夹击高句丽的战略。

武则天提出渡海攻灭高句丽,就是来源于此。刘仁轨在此战中也表现十分突出,在锦江一战歼敌万人,在白江口之战中,以少胜多,让五万日军葬身火海,中日白江口之战,也是中日两国史上的第一次交战。

此后刘仁轨得到重用,最后病死在任上。

第五位:无意栽花的裴炎

唐高宗一朝,朝廷进行了大清洗,先洗掉长孙无忌这些老臣,然后又清洗李义府这些所谓的有功之臣。

但朝廷要运作,自然还是需要有能力的人来干活,裴炎就是其中一位。

裴炎以科举入仕,从基层做起,先后在山东、河南等地做官,后又回到中央做御史。

那么,他是如何进入武则天的法眼的呢?

从公元675年始,唐王朝突然遭遇了极端天气的困扰,关中连续三年大旱,庄稼颗粒无收。

然而在此时,唐朝还与吐蕃在进行着争夺安西四镇的战争。在这种情况下,裴炎果断建议,立刻停止在西域的战争,调边军回关中,修筑水利灌溉工程缓解关中旱情。

这一提议受到了满朝上下的反对,但武则天却给予了支持,对外战争停止,裴炎负责修起了灌溉工程,灌溉良田无数。

尽管旱灾一直持续到公元681年,但关中平原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粮食收成日益回升,唐朝因此渡过了一段最艰难的时期。

此后,武则天对裴炎刮目相看,之后被提升为中书省门下,成为署理国家朝政的宰相,同时武则天还任命他为太子太师,成为太子李显的老师。

高宗病逝后,李显即位,成为中书令,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百官之首,太后武则天更对他信任有加。

李显上位一个月,武则天就频繁召见裴炎,询问李显的表现,而裴炎也屡次请求武则天问政,因为李显真不是当皇帝的料。

李显要把岳父提拔为宰相,裴炎死活不同意,转头就找武则天告状,俩人密谋决定废帝。

公元683年,裴炎代表武则天宣诏,废除唐中宗李显的皇位,流放岭南。

此后,李旦上位,也不敢说什么话,凡事全由武则天决定,女皇离梦想也更近了。

但这并不是裴炎想要的结果,他支持武则天的工作,并不代表希望武则天当女皇。

知道武则天的心思后,他苦口婆心,多次劝解武则天,还拿吕后的事情做例子,希望武则天不要干越轨之事。

之后裴炎从得力助手,变成了武则天的绊脚石。

公元684年,徐敬业起兵反对武则天专权,武则天向裴炎问计,裴炎说,只要你归政于皇帝,叛乱自然平息。

武则天大怒,把裴炎下了大狱,十天后被斩。

这位老臣在将死之时,展现了他对李唐的忠诚,宁死也不向武则天认罪。

综上所述,这五位,佞臣也好,良臣也罢,有意也好,无意也罢,或多或少都对武则天的称帝做出了他们的贡献。

0 阅读:22

读书悟道君

简介:分享高质量历史阅读,市井江湖小说 水浒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