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侯博士的笔记
编辑|侯博士的笔记
前言电影美可以从五个方面来体现,分别是主题美、情节美、结构美、人物美和语言美。然而,在第五代导演霍建起的作品中,画面美构成了电影的第六种美感。
在他执导的历史题材电影《秋之白华》和《萧红》中,霍建起导演将唯美的画面与人物命运紧密结合,呈现了独特的明暗相间的表现方式。
此外,他还通过将情感寄托于景物的方式,展现了人物内心深处的矛盾情感,使主题刻画更具体而抽象的统一,为历史题材电影带来了独特的风格。
作为电影观众,我们可以喜欢各种不同风格和类型的影片,但对于从事电影创作的人来说,每个人对电影有着独特的理解和追求。
正因为这个原因,导演霍建起一直以他独特的理解和追求来看待电影。
在他执导的电影《秋之白华》和《萧红》中,霍建起对历史题材进行了全新的尝试,让影片在诗意和历史之间找到平衡,将影片的主题融入到诗意与历史的氛围中,为历史题材电影注入了独特的风格。
寻觅民国时代的唯美情愫:电影《秋之白华》霍建起是一位独特的电影导演,他在作品中不常记录民国时期名人的爱情故事,然而《秋之白华》和《萧红》是其中为数不多的例外。
从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他更关注平凡人的爱情,关心普通人的奋斗历程、心理挣扎,以及底层社会的生活水平。这些关注与他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密切相关。
电影《秋之白华》讲述了我党老一辈开创者瞿秋白同志与无产阶级革命家杨之华的十年生死爱情故事。
这部影片并没有一开始就直截了当地叙述瞿秋白与杨之华的爱情,而是通过瞿秋白回忆的方式,逐渐将两人的爱情故事呈现给观众。
在瞿秋白被捕入狱的半年时间里,他在狱中写下了《多余的话》,这本书可以看作是他对自己一生的回忆,也是对他与杨之华之间爱情的记录。
老一辈革命家的爱情故事在大银幕上并不常见,因为这类题材过于敏感,常常会被他们的后代回避。
然而,霍建起导演在“后五代导演中”是一个特殊的存在,他在影片中真实地展现了历史的面貌,用丰富准确的史料揭示了这两位老一辈革命家的爱情历程。
真挚的爱情常常伴随着特殊的物品,作为象征。霍建起导演并没有刻意回避这一点,在那个年代,这些物件往往赋予以特殊的含义。
在瞿秋白与杨之华的爱情故事中,金针镌刻的“献给生命中最爱的人”可以被视为瞿秋白对杨之华深情爱意的象征。
影片中瞿秋白为杨之华戴上金针的场景设计在即将离别的时刻,使影片的情感更为激昂,也给观众带来强烈的冲击。
在那个时代,追求自由的爱情几乎难以想象,但杨之华却勇敢地打破了传统的束缚,坦诚地向瞿秋白表白。每一段情节都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展现出来。
新爱情的追求常常标志着曾经的感情告终,影片中也深刻展现了这一点。在一个风景如画的小湖边,树叶飘落,有的已泛黄,水草的美丽也同样显而易见。
杨之华轻轻地撕碎了之前写给前夫的信件,这个场景象征着前段情感的结束。
然而,这个结束对于杨之华来说或许是一种解脱,一种自由。通常情况下,这种情节会伴随着痛苦和烦恼,但在美丽的自然风景下,杨之华与前夫的爱情结束显得如此平静。这或许正是导演霍建起唯美风格的最好体现。
当然,电影中的唯美元素远不止这些。逆光下的大桥显得雄伟壮观,它的轮廓清晰。这仿佛在表达杨之华对自己未来选择的明确和坚定。
从这里可以看出,无论是当代还是民国时期的爱情,霍建起都能以独特的唯美方式自然地呈现出来。
在影片中,他巧妙地交织了战争与爱情这两条主线,而不是过度强调其中之一。这种时隐时现的手法,将瞿秋白与杨之华的爱情故事缓缓展现出来。同时,通过色彩的运用,他突出了他们之间爱情的唯美。
在电影《秋之白华》中,霍建起的唯美风格格外显眼。整体上,影片没有过于突出与敌人的对抗,而是将焦点放在瞿秋白和杨之华的爱情故事上。他以独特方式诠释了战争年代依旧存在的美丽爱情,尽管这段爱情在那个年代是短暂的。
当敌人试图劝降瞿秋白时,他坚决拒绝了。
在他被捕的监狱中,光线从外面透进,照在敌人的脸上,突显出他们的丑陋。这种对比让瞿秋白显得更加勇敢坚定。尽管斗争残酷,影片中并没有过多血腥暴力的呈现。
相反,影片创造了相对温馨纯洁的氛围,以便更好地展示这段爱情。人物形象高大雄伟,杨之华充满智慧,她对丈夫工作的理解和支持表现得淋漓尽致。
影片的结尾,瞿秋白坚定地走向刑场,周围是鲜花和水草的美丽景象,象征着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革命是正义的,必将成功。瞿秋白将一生奉献给党和人民,他的牺牲是壮烈的。
整体的色调融合情感和环境,赋予影片凄美的感觉,但这种凄美并非来自于爱情,而是对反动政权的强烈谴责。
在《秋之白华》中,我们看到了勇敢和伟大,我们感受到了壮烈。无论是现代还是民国时期的爱情,霍建起都以独特的唯美方式展现出来,这在“后五代导演”中是非常难得的。
《无声的花落:致萧红》在2013年,导演霍建起在电影《萧红》中以主人公回忆录的形式完整地记录了著名东北女作家萧红的一生。她曾经说过,自己的一生就像一根火柴,燃烧着照亮了别人。
影片中,通过一系列夹带着悲凉、孤单、绝望和希望符号的表现,观众深切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沉重氛围,这种感受仿佛随着血液流遍全身,无比凄凉,无比冷酷。
一句简单的抱怨,“这雨怎么下了这么多天还不停啊!”实际上蕴含着丰富的信息,影片通过多处第三者的话语,暗示着萧红和萧军的命运,同时也不得不正视现实的无奈。
这句简单的话,这场洪水的肆虐,却是萧红在最后离开萧军时,唯一留在她记忆中的片段。或许,这段片段才是她对萧军的印象。
人性的消亡并没有随着洪水的退去而结束,相反,它以异常激烈和壮观的方式再次到来,萧红离开了萧军,火车站的离别场景将两人的命运带入戏剧性的变革,离开时充满希望的萧红再次陷入更加坎坷的境地。
也许这一切早已注定。影片强调萧红的爱情与创作之路是紧密相连的。从逃婚到求学,再到嫁人,每段经历都在对男人的抱怨中开始和结束。
实际上,萧红需要的爱情并不复杂,她只需要一个爱她、倾听她的男人,一个能在她创作之余拥抱她、温柔问候她的男人。然而,这似乎永远与她无缘。
生活的旋律依然跳动着,包办婚姻的世俗观念在顽固的父亲口中表露,夜晚两人在灯下抽着烟枪的场景显得丑陋,与萧红追求自由人生和自由婚姻理念形成了鲜明对比。
然而,萧红的命运因父亲拒绝再资助她生活费而发生巨变,她由此陷入了对世俗观念的反抗之中。
影片中冲破保守的封建制度的束缚,对应着有人付出了生命和牺牲的代价。城墙下萧红的逃跑表达了她渴望自由和求学的心愿,而她的挣扎则象征着她不断与封建制度进行斗争,特别是对父亲包办婚姻的有力回应和反抗。
在这个时刻,她渴望解脱,从封建制度中摆脱出来,但是为了这个目标,她所付出的代价却让人深感同情。影片揭示了封建制度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同时也强烈地批判了旧有制度。
这实际上是影片以无声的方式表达对封建制度的不满,而在萧红的抗争中,这种呼声显得尤为强烈。
影片中的洪水、乌云以及漂浮的破旧物品都是独特的象征,代表着追求自由时可能遭遇的困难和障碍,这些困境正是这些象征的意义所在。
虽然影片表面上以萧红的爱情为主线,同时暗含了她创作的线索,但实际上她代表了那个时代的女性,她们同样在为自由而奋斗,为打破封建礼制的桎梏而奋斗,这是一个宏大的历史背景!
导演霍建起并没有让萧红的爱情显得过于悲伤,反而用柔和的画面来渲染其中的情感,淡化了凄美的程度。
实际上,他对爱情的描绘手法并不单一,这也可能与他自己与思芜的婚姻有关系。不论是《秋之白华》中杨之华湖边撕毁与前夫的信件,还是《萧红》中萧红与萧军乘火车前往上海的场景,虽然经历各异,却都为影片赋予了柔美的基调。
这种把情感融入景物的表现方式在霍建起手中自然而然,真正娴熟地运用。
霍建起导演在他的作品中频繁使用了寄情于景的手法,这在电影《萧红》中尤为明显。例如,午后飘落的飞雪、废弃厂房中的场景以及透过破损房顶照射进来的光线,都赋予了画面柔美的元素。
而当萧军终于找到工作,生活开始安定时,他们在大街上奔跑、追逐、嬉闹的场景,展现了他们的快乐。
然而,这段快乐却因萧军对婚姻的背叛而戛然而止。新生活的到来在影片中也得到着重的渲染和描绘,同时也伴随着悬念和转折的出现。
萧红的性格转变在影片中巧妙地通过吸烟来展现,吸烟在影片中象征着她排解忧愁的方式。从第一次抽烟开始,霍建起通过画面表现她一次次对丈夫背叛的忍耐。
然而,萧红并非一味地妥协,她继承了父亲的倔强性格,不愿接受萧军的冷漠和谎言。
影片中香烟的象征意义颇具深意,从偶尔抽烟到持烟斗再到自己抽烟,萧红的态度随着时间逐渐改变。虽然她追求自由的爱情,但也表现出对生活中刺激的渴望,这一点显得模糊而令人深思。
当文学创作与爱情再次交织在一起时,影片中角色内心的情感常常通过无声的言语和泪水深刻地展现。
在车站告别的场景中,萧红与萧军默默地凝视对方,眼泪湿润了脸颊。当萧红转身离开时,两人再次亲吻,也在为过去的爱情告别。
这一刻,谁能真正理解和感受到萧红离别的无奈和痛苦?这段告别,谁又能感受到他们曾经的幸福以及此刻的悲痛和不舍?
对于萧红而言,这或许是一种解脱,但眼泪却在默默地述说着他们曾经的幸福。霍建起导演巧妙地运用眼泪表达了两人当时的心情,展现了他独特的才华。
结语尽管这两部历史电影中的角色命运最后都走向了悲伤的结局,可能会让观众感到一些遗憾。然而,当回想起电影中那些充满唯美和诗意的画面,观众的内心深处依然会在这种悲伤中感受到一股莫名的希望。这些美丽的画面会在观众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让人对未来充满期待。
参考文献
[1]霍建起.电影的理想与理想的电影——拍《赢家》 的一 些体会 [J].当代 电影 ,1996(04).
[2]赵 翌.“柔 光镜 ”里的 温情人 生——霍 建起 电影 风 格分析 [J].电影评介 ,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