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帅院士”!当年他的高考成绩接近满分,却被清北拒绝

强强聊历史 2023-09-16 10:39:01

文|侯博士的笔记

编辑|侯博士的笔记

前言

他的颜值要比刘德华、甚至吴彦祖还要帅。

但是这种帅反而却成为了他在学术上的累赘。

当年他高考成绩近乎满分,可因为年代的关系,身为“混血儿”的他,却遭到众多人的质疑和排挤。

就连清华北大都把他拒之门外。

无奈之下,他也只能以优异的成绩被迫去中国石油大学学习。

但是面对这种不公,他并没有玩物丧志,而是选择在最好的年纪,将青春全部奉献给了中国石油。

并且在晚年,他还被网友们亲切的称为“最帅院长”

那么他究竟是谁?

“二毛子”王德民

1937年,王德民出生在河北省的唐山,他的父亲王某是留美归国的医生,在当地开设了一家私人诊所,母亲是瑞典籍教师。

像这样中外混血的家庭在当时的中国还比较少见的。

王德民是家中的独子,父母对他极为呵护。

然而好景不长,就在王德民两岁那年。

日军就将唐山包围了起来,并且很快占领了唐山,看到这样的情况,王家被迫闭门不出,父母为了保护孩子,在家里只说英语。

这样,王德民成长在一个封闭的空间,完全失去了与外界的联系。

他的玩伴就是屋里的猫猫狗狗,除此之外再无其他。

但为了不耽误王德民学习,他的父母还是为他聘请了英国籍的家庭教师。

从出生到八岁,王德民几乎很少出门,直到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王德民才正式开始上小学。

但是,他明显不同于其他孩子的相貌立刻引来了同学们的好奇。

王德民有着高鼻梁、深陷的眼窝,完全是一个混血儿的特征。

同学们都认为他是外国人,不愿意与他来往,甚至还以“二毛子”来嘲笑他。

王德民起初不理解同学们的态度,后来才知道,那是因为自己的外表。

他很伤心,想要证明自己也是中国人,就开始勤奋学习汉语,然而,无论王德民怎样努力融入,其他小朋友还是因为他的相貌而排斥他。

而这就导致了,王德民在上小学期间,几乎没有什么朋友。

很多人都因为他那“怪异”的长相而避而远之。

可想而知,在这种学习环境下,王德民的成绩肯定是一落千丈。

而父亲同时也注意到了这一点,他对王德民嘱咐道:“不要在意别人的眼光,你只需要做好自己”。

说完这些话,王父便安排了一位家教专门给王德民补课。

有了家教的帮助,王德民的成绩也终于有所好转,不说能考到班级的前几名,但最起码不至于垫底。

就这样,王德民凭借这样不好不坏的成绩上了汇文中学。

来到这以后,王德民表现的非常不开心。

因为在刚来到汇文中学的时候,王德民就被分配到了最差的班级。

但王德民并没有因为此事而消极,反而他将这种事情当作激励自己的动力。

于是,从这开始,王德民整天埋头苦读,仿佛要将十几年的遗憾都补回来。

历史老师发现了王德民的兴趣,经常在课余与他讨论时事,语文老师也鼓励他多读名著原文。

在老师们的帮助下,王德民终于打开了学习的窍门,他的成绩稳步上升,最后名列前茅,被保送到高中部,这让他对自己充满了信心。

高中期间,王德民的成绩依然名列前茅。

但是,同学们对他外貌的嘲笑并未停止,戴上眼镜后,王德民的混血特征更加明显。

他再次感到内心的伤痛,但还是一门心思地学习,最终以近满分的结果考入北京大学。

当王德民拿到录取通知书时,内心激动不已。

他以为自己终于可以过上正常的大学生活,加入物理专业,寻找志同道合的朋友。

但是,时代的巨轮还是无情地碾过了他的梦想。

在当时那个特殊的年代,王德民的家庭情况成为了牵绊。

北大经历了一番思想斗争后,还是拒绝了这名混血学子的到来。

王德民只得选择自己第五志愿的北京石油学院,成为了一名采油工程师。

多年后,王德民说过一段发人深省的话:“其实,选择我的不是石油,而是石油选择了我。”

面对来自外貌和身世的双重打击,王德民的性格变得越来越内向和敏感。

然而,命运的安排也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接下来的日子里,本以为王德民会将沉沦下去,但没想到,王德民却以德报怨回应了自己所面对的不公。

没有抱怨生活,潜心钻入采油工作

大学期间,王德民参加了川中石油实习。

每个人在工作的时候都异常认真,毕竟在当时那个年代,我们的石油问题,还存在被西方国家卡脖子的风险。

当时川中队打出了三口大油井,每天都可以采上百吨的石油。

当时的生产队本以为找到了油田,但没想到,生产队又连续打了70口井,到最后却只有9口井采出了石油。

并且,那些勘探出的油井很快就干涸了。

对于这种情况,王德民以及生产队队员都不知道怎么办,只能停下开采油井的工作。

面对外界媒体的追问,王德民直言这里是裂缝油田继续钻井机率不大。

但此番言论却遭到领导老师的批评。

多亏导师秦同洛教授发话,王德民才免于更大麻烦。

这次实习使王德民见识到油田开发的艰辛,也更坚定了投身石油产业的决心。

毕业前,王德民执意选择到大庆油田,拒绝了留校任教的优渥前景。

抱着一腔热忱来到大庆后,王德民被分配到了艰苦的基层测压小组,而成绩好的同学去了科研单位。

王德民没有气馁,认真钻研业务,在短短100天内就推导出提高产量的新算法—松辽法。

然而,王德民的风光却被同事的流言蜚语取代。

有人说他唯科研成果论,有人说他不配搞科研。

王德民再次蒙受不公,被调离科研岗位,做起了养鸡工作。

在鸡舍里,王德民脱下了白大褂,但没有放弃对石油事业的热爱。

他不再是一个优等生,却仍然是一个勤奋的普通劳动者。朝九晚五,王德民专心养鸡,努力完成每一项任务。

业余时间里,王德民会到图书室借阅专业书籍和文献,他坚信知识会给他力量,让他有朝一日重返油田,继续献身石油事业。

同事们看不惯王德民的书呆子做派,但王德民不为所动,仍我行我素。

有一次,鸡舍发生疫情,王德民主动请缨加班照看,终夜不眠。

有人讥笑他不过是养鸡工,何必大动肝火,王德民淡然说,我是石油人,养鸡只是暂时,专业是永远的。

而之后王德民的话也获得了验证。

“最帅院士”王德民

原来,王德民推导的算法在实践中行之有效,油田决定重新启用他。

王德民没有得意,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我的使命未完成”。

当王德民收到回原岗位的通知时,同事们大吃一惊。

不过,王德民可不会在意这么多,在接到通知的那一刻,王德民迅速投入到工作当中去。

他先后研发出多项采油新技术,其中连续气举试油法和分层取样器等在提高低产油层采收率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1994年,王德民终于摆脱了长期的偏见,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4年后,他主持研发的聚合物驱油技术再次为国家赢得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9年王德民又获得“科学与技术成就奖”,80多岁高龄的他至今仍然站在技术最前沿,持续为石油工业做出贡献。

其实,王德民追求科研事业的道路并不平坦。

除了被调岗,他提出的许多技术路线也遭到业内同行的质疑。

20世纪80年代,他积极推动大庆油田实施三次采油技术,遭到许多专家的反对。

他们认为大庆油田地处寒带,原油含蜡量高,三次采油注定失败。

甚至有外国专家建议直接把大庆油田搬到赤道附近。

王德民没有退缩,经过长时间试验研究,终于解决了高黏聚合物难以入井的技术难题。

三次采油技术的应用,使老井原油采收率提高了10%,对大庆油田的高产稳产起到了关键作用。

王德民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告诉我们,环境再艰苦,只要心存正义、立志进取,就能发挥巨大价值,道路再崎岖,只要坚持学习,就能收获成功。

石油之路上,王德民经历了荣辱兴衰,然而他从未放弃对事业的忠诚,始终心怀油田,像一盏在风雨中都不曾熄灭的灯塔。

结语

可以说,王德民院士的一生几乎都在为中国石油而奋斗。

在这个过程中,王老丝毫不在乎外界的质疑和嘲笑,只想朝着心中的那座大山缓缓前进。

最终,冲破重重困难,王德民迎来了鲜花和掌声。

但这些并没有让王院士迷失本心。

彼时的他,只想用自己毕生所学让中国石油冲破枷锁。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0 阅读:18

强强聊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