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海南民间文化的海洋特色

强强聊历史 2023-07-07 21:16:00

前言

海南省拥有2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面积,拥有极其丰富的海洋文化资源。

海南是中国第一个向海外移民的省份,500万海南籍华侨遍布世界各国,是世界上第三大华侨聚居地。

海外华人的“血缘”和“地缘”的亲情构成了海南特有的民间文化。海南民族以黎族为主,世居汉、黎、苗、回族等多个民族,形成了极其丰富的民间文化。

海南的北面以琼州峡口与广东省为界,西面是北部湾,面对广西壮族自治区,东面是南海,面对台湾省,南面是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海南岛是海南的一部分,海南岛是海南的一部分。在我国“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背景下,海南地理位置的优越性日益凸显。

浅谈海南民间文化

海南有汉族,黎,苗族,回族等30多个少数民族,这些古老而又别具一格的民族风土人情,使得海南的社会风土人情更是丰富多彩。

海南曾出现过几次移民高潮,特别是秦朝,西汉,隋唐,五代,元代和清代,更是兴旺。

各族移民到海南,不仅带来了融合了儒道佛三教的汉族文化,而且还带来了丰富多样的少数民族民间文化。

不同民族之间的民间传说和文化,在不同的民族之间,相互碰撞,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共同造就了具有海南特色的民间传说文化,"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

1990年代以来,海南民俗和文化研究已有一定的发展,例如《明珠海南的民俗与旅游》、《海南民俗》、《海南民俗概论》等,其研究内容涵盖了生产,建筑,饮食,服饰,生活礼仪,宗教信仰,民间艺术、语言、文学、文体,民间娱乐等、但是,研究的焦点大多集中在海南陆上的民俗和文化,对海南的海洋特色却很少关注。

海上民间文化的研究概况

海洋民间文化是在海洋的作用下,人们对海洋的敬畏与利用所产生的观念意识、思维方式、风俗习惯与行为规范。

具体地说,就是在海洋的广阔、宽宏、潮汐、风暴、神秘、流通等特点的作用下,沿海地区的人民所产生的人文特征和精神,以及他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生产和生活中所形成的行为规范、风俗习惯和处世方法。

在山东,广东,福建,台湾,浙江,江苏,香港等地,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其中有以下几点:

(1)海域民间文化的地域性研究。刘芝凤认为,地方性民间习俗,是地区人民在自然环境与人文条件下,彼此磨合、相互影响、相互认同的结果,闽台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独特的海上民间习俗,海峡两岸的文化有许多共同之处,这就为建立海上文化,提供了许多可供对接的工程与资源。

(2)考察外来人口和海洋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曾少聪认为,明清以来,伴随着大量闽南人的移民,闽南侨乡产生了一系列的海上风俗,从而使闽南文化融合了农业和海洋两个方面的特点,例如,“引水魂”仪式,由家乡亲属接回客死他乡的亡魂。

(3)"海上丝路"和"海上民间文化"的关联性。在杨国桢看来,二十一世纪“海上丝路”的构建,必须以海洋文化为理论基础。

(4)探讨海上民间文化对经济发展,宗教信仰,社会进步等方面的作用。徐晓望与徐思远则指出,台湾自其开发之初,便深受闽粤两省之海洋文化之影响。漳州潮之海盗文化,是台湾发展之根基,闽粤两省之海之外移,则是台湾快速崛起于国内之根本。

(5)对海上运动的民间文化进行考察。黄玲认为,海上民间体育是海岛人民在海上的生产、生活中所进行的一项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气息和海洋特点的传统体育项目。

伴随着社会和文化的变化,海上民间体育活动从娱乐性、随意性向竞技性、正规性方向发展,由娱神、娱己向娱人方向发展,其活动内容、形式、传承方式等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对其保护与发展提出了很大的挑战,迫切需要对其进行合理的开发。

(6)对我国沿海地区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和传承进行研究。毛海莹认为,海上民间文化是岛民日常生活、精神感情的集中体现,是岛民的美学理念与艺术趣味的集中体现。

在此基础上,对海洋民间传说的自然性和人文性进行重新阐释,并对其进行继承和保护,突出其存在的智慧和文化内核。

(7)对各大洋文明进行对比分析。陈思对闽台地区的海洋文化发展作了历史上的对比,指出台湾地区的海洋文化虽是闽南地区的移植性、延展性,但仍有相当大的发展。

(8)陆续出版了有关海派民间文化的书籍。2013年6月,由广东省珠江文化研究会主办的"中国南海文化研究"丛书,如《中国南海民俗风情文化辨》等,已先后在广东经济出版社出版发行。

2013年7月,广东经济出版社出版发行了"许桂香"等"话中国海上"系列丛书,如《中国海洋风俗文化》等。海南虽然有两百万平方公里的海岸线,但是海南并不是一个有海洋经济和海洋文化的大省,它的地理位置和地理位置都很重要。

海南大学海洋学系前身是水产系,其主要的研究方向是海洋科学,但对海洋人文学科的研究却十分缺乏。海南的海上民间文学研究具有如下特征:

(1)关于海上民间文化的文章只有9篇,而且在这方面的研究也很少。

(2)目前只有一本关于海上民间文化的专著,缺乏对海上民间文化的专门研究。

陈智勇在其《海南海洋文化》中,对海南古时期海洋文化的发展历程,海洋生活和生产习俗,海洋信仰,海洋文学,海洋道路文化,海洋旅游文化。

总体而言,我国对海上民间文化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而海南对海上民间文化的研究却还处于起步阶段。

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对海南海洋民间文化进行系统的研究,既可丰富“海洋民间”学科的内涵,又可推动海南民间文化走向世界,提升国际旅游岛的文化软实力,为我国“海洋强国”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做出贡献。

论海南民间文化中的海洋特色

海南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以农业区为中心,又受到中原儒学的影响,所以海南民间文化具有很强的“陆地性”。

在海南国际旅游岛和“海洋强省”战略背景下,海南陆海一体化发展,使“海洋性”显著的原始海洋民间文化焕发生机。

(一)勇闯南海,展现出独特的农耕文化

海南位于中国大陆的最南端,拥有近两百万平方公里的海岸线,其农耕文化历史悠久,并已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生活中。

(1)海上风土人情。一是南海的潭门节具有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自宋、元以来,潭门和文昌一带的渔夫们就开始编写和使用南海水道的《更路经》,在2008年6月被列为“第二批国家文化遗产”。

自古以来,潭门渔人便有“打渔”、“祭海”的习俗,这一习俗所蕴含的文化意蕴十分丰富。

2015年8月1日,第六届南海民俗文化节暨第一次“赶海节”在潭门镇盛大开幕,除了祭海之外,还举办了一系列的“赶海”活动,吸引了国内外超过8万人次的游客。

二是海风民俗与传统节庆的交融。

龙舟节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在海南许多地区,五月十五不仅是龙舟节,还是渔民的“平安节”。这一天,博鳌的渔夫们都到这里来祭拜石头,而后三五成群地到海滩上“洗龙水”,祈祷身体健康,平安吉祥。

(2)黎族的船形房屋。黎族人一般认为,这座船式房屋是为了纪念远渡重洋的先祖而建造的,因为它的形状很像一艘船的帐篷,所以被称为“船”。

“船式房屋”是2008年6月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东方市江边乡白查村保存有81座“黎族最后的精神家园”,也是黎族传统建筑的“活化石”,其中蕴藏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与原始记忆,被称为“黎族最后的精神家园”。

(3)海鲜风味菜。一是黎族特色特色菜肴“南杀”(黎家酸菜),其腌制工艺独具特色,无论是鱼、肉,还是野菜、野果等“南杀”,香味浓香,为黎族宴请贵客之佳品。

二是回族风味佳肴“酸汤鱼”,它选用了三亚的天然酸豆和酸杨桃,经过特殊加工制成,口感鲜美。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海南少数民族在对海洋的征服和利用中,其饮食民俗也有了很大的变化。

(二)河海情谊深厚,民间对海神的崇拜与崇拜

海南岛的各族人民,都是从海上来到这里,在这里生活的,都离不开大海。

此外,南渡江,昌化江,宁远河,松涛水库,南丽湖,万泉河,南渡江,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形成了海南独特的河海民俗。

一方面,海南有着浓郁的海神信仰,如天后圣母节、“龙抬头”二月二日的祭海仪式、七月三日的“祭船公”仪式等。

另一方面,海南各地也有妈祖、水尾圣母、一八兄弟、海神的雕像或建筑。

其中,妈祖信仰习俗已在2009年9月30日正式列入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一个宗教信仰类的“89”产品。

妈祖是中国海上最具影响的守护神,从宋元时期开始,由福建、广东的客商传入海南,如今海口的天后宫,每年三月二十三、九月初九,都会举办妈祖祭。

(三)内、外融合,海派民间文化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

海南是一个内外民族交往密切的移民岛。

一方面,黎族为海南的主体,苗族、汉族和回族也是海南的主要居住地,并与彝、侗、瑶、壮等多个民族有很好的交流,从而形成了海南地域性的民俗文化。

根据资料显示,在琼籍的中国人大约有三百二十万人,其中大部分来自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越南,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

海南有独特的“临高渔歌”、海口有“天后祀奉”的“天后祀奉”、独特的七月十五中元节有“祭船公”的“祭船公”、等,为岛内和岛外人民的交流搭建了一个平台,推动了对内对外的交流,推动了对内对外的交流,也推动了对外的交流,使海南的海上民间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四)从单一性到复合性的发展

民间传说的产生,与当时的地理环境,天文历法,科技发展水平,宗教信仰等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科技的繁荣,以及不同民族之间的密切联系,民间活动逐渐融合了信仰,经济,社交,教育,娱乐等多种功能,已经成为了节日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琼海境内尚存有一条古老的商埠道路,即西边与西边的西边码头相连的西边古道,它就是嘉积贸易的起点。

古代,从琼海经过嘉积万泉河的内地商船,纷纷在此筹款,在此建造“南天圣母庙”,祈求神灵保佑。

1969年,由于嘉积水力发电站的建设,海河与万泉河之间的水道被截断,只有码头右侧的南天圣母庙保留了下来。

如今,这座庙宇已经不再只是一个简单的海洋守护者的形象,它还变成了周围居民求子、求财、求平安和求姻缘的场所,妈祖信俗的内容及功能也从单一走向复合化。

结语

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的不断深入,“海洋强省”、“海洋强国”等战略的逐步实施,以及与世界各国和地区交流的日益密切,海南对海洋民间文化的研究将有所突破。

加强海南民间与海洋民间的关联性研究,以及海南与周边省份、南海国家之间的海上民间文化的对比研究,对于推动我国“海洋强国”建设、“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戴胜德,黄伟宗.中国南海海洋文化传[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13.

[2]刘芝凤.闽台海洋民俗文化遗产资源分析与评述[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

[3]曾少聪.闽南的海外移民与海洋文化[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5).

[4]杨国桢.海洋丝绸之路与海洋文化研究[J].学术研究,2015(2).

[5]徐晓望,徐思远.论明清闽粤海洋文化与台湾海洋经济的形成[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

[6]黄玲.海洋民俗体育的内涵、流变及发展策略[J].中国体育科技,2009(3).

[7]毛海莹.文化生态学视角下的海洋民俗传承与保护:以浙江宁波象山县石浦渔港为例[J].文化遗产,2011(2).

[8]陈思.从历史角度比较闽台海洋文化的发展[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

[9]安成浩.中日韩海洋文化研究动向与展望[J].社会科学战线,2014(2).

[10]陈智勇.海南海洋文化[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8.

[11]李传朝,宣正明.浅谈海南海洋民俗学科研究的重要性[EB/OL].[2015-10-14].http://hnrb.hinews.cn/html/2015-09/30/content_18_4.htm,

[12]朱兵艳,刘士祥,蒋秀娟,等.海南民俗文化汉英翻译研究:接受美学的视角[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

[13]吴平.东方白查村黎族船型屋探密[EB/OL].[2015-10-21].http://news.hainan.net/gundong/2015/03/28/2312796.shtml.[14]焦勇勤,孙海兰.海南民俗概说[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8.[15]吴忠军.中外民俗[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0 阅读:2

强强聊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