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证明,元宵灯的民俗文化,得到了当代的认同

强强聊历史 2023-07-24 21:17:01

文|侯博士的笔记

编辑|侯博士的笔记

前言

灯彩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代表之一,人们通过制作各种形式的灯笼表达美好的理想和愿望。

元宵节是中国人民的狂欢节,它与儒教、佛教和道教等三种宗教密切相关。这个节日展现了人们期望和平安宁的文化愿望,也是让民众共庆的实践活动,每个人都参与其中,形成热闹的节日场景。

元宵节的传统民俗一直延续至今,因为它具有强大的文化认同力,开始跨越国家和民族的限制,成为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艺术形式,代表着中国的文化魅力。

灯彩是中国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每年的正月十五,也就是元宵节,是中国传统里最令人开心的时刻,与灯有关的各种民俗活动不仅受到中国人的喜爱,而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也成为了展示中国文化的辉煌舞台,走向世界。

研究这些民俗灯文化,不仅可以加深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还有助于将传统民俗艺术转化为现代的表现形式,让更多人欣赏和了解。

元宵节俗与儒、释、道三教的关联

关于元宵节的起源,古代有不同的说法。其中主要有三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西汉时期人们为了祭拜太一神而举行的。

第二种说法是东汉时期人们点灯表达对佛陀的尊敬,第三种说法是魏晋时期道教徒为了祭祀三元神而庆祝的。

元宵节张灯的民俗传统充分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三种宗教共存互融的包容性和开放性特点,这个节日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

在古代中国,关于元宵节起源的说法有很多,其中有三种主要的说法:一种是西汉时期,人们为了祭拜太一神而举行的活动,另一种是东汉时期,人们通过点灯来表达对佛陀的尊敬;第三种说法是魏晋时期,道教徒为了祭祀三元神而庆祝的。

在汉武帝时期,对太一神的祭祀目的是为了加强皇权,使其更加强大。

太一本是齐国的最高神,武帝认为天神中最尊贵的就是太一神,因此将五帝置于太一之下,重新确立一个主宰天地的神圣中心。

在古代中国社会中,农业是国家生存的基础,所以对于天文现象和历法的准确推演非常重要。太一被视为中宫天极星,是历法推演的重要参照。君王将自己的统治与天文现象联系在一起,强化了君权神授的意识。

综合来看,元宵节的灯彩传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三种宗教共存互融的特点,也体现了君权神授的思想,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魏晋时期,道教提出了“三元”信仰,最初是指宇宙生成的本源和道教经典产生的源流。早期道教崇拜天官、地官和水官这三位神灵,后来演变成崇拜三位天帝。

三元信仰承袭了先秦时期民间对天、地、水的崇拜传统。天官大帝和地官大帝是对天地的崇拜,而水官大帝则代表着农耕文明对水的依赖。

在三元节日,道教信徒通过斋戒和祷告神灵,祈求得到福祉和消除灾难。在这些仪式中,灯烛作为一种重要的祭祀物品出现。道教认为灯烛可以驱除黑暗,带来光明,具有很高的功德。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为道教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三元信仰宣扬了道家的“承负”思想,唤起信众的罪恶意识,希望通过祈祷来获得心灵上的安慰,弘扬了惩恶扬善的中国文化核心价值观。

随着道教的兴盛,三元信仰与灯笼的仪式逐渐融合,形成了元宵节张灯的传统习俗。这样的习俗在中国文化中得到了巩固和传承。

在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与道教产生了一些争议,为了证明佛教的优越性,佛教徒采用了一些策略。其中,有一本叫做《汉法本内传》的伪经,提到了一个故事,称佛教徒和道教徒进行了角力比试,烧经像却没有受损反而发光。又在西域,十二月三十日和正月十五日,被称为大神变月。据说汉明皇帝下令在这一天燃灯,以表彰佛法的伟大光明。

《汉法本内传》是南北朝时期佛教与道教斗争激烈时产生的伪经,为了加强佛教的地位,加入了一些有利于佛教的内容。

在《僧史略》这本书中,特别设立了章节来讨论上元节放灯的事情,继续强调佛教胜过道教的立场。

这样的故事和文献在当时反映了佛教与道教之间的竞争和争斗。它们试图通过传说和历史记载来证明佛教的神奇和卓越,增强佛教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这些故事也为元宵节燃灯的传统提供了一些背景和支持。

在汉明求法的相关史料中,对佛陀的描述通常涉及一个共同的特点:光明。孝明帝在梦中看到金色的神人,头顶有着明亮的光芒,飞行在殿庭之间,于是向群臣询问。群臣中有一位叫傅毅的人,认为这就是佛陀。

同样地,其他历史记载也提到了明帝梦见金色神人,头顶光明,群臣解释说这是西方有个名叫佛的神,身高六尺六寸,呈黄金色。

光明象征着佛陀的神性,也成为佛教介入元宵节庆典的经典依据。在佛教与道教的竞争中,佛教成功地中国化。它积极地吸纳民俗信仰,宣扬报应轮回、往生极乐等教义,为人们带来快乐与幸福。

面对悲悯众生的佛陀,智慧勇武的帝王也必须予以尊敬。单靠强大的权力和暴力无法消除人们对娑婆世界的向往,必须顺应民众的需求,才能有效地掌控局势。

历史上,一些帝王选择虔诚信奉佛教,例如梁武帝就亲自前往寺庙,设盂兰盆斋来融合道教中元节信仰和儒家忠孝思想。

这样的历史记载表明,佛教通过与民间传统的融合,有效地传播和发展,成为中国文化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元宵节的庆祝活动吸收了儒、释、道三种宗教的影响,形成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人们在这个节日里祈求丰收、迎接幸福、驱除邪恶、祈求子孙繁荣。逐渐加入的吉祥意义反映了社会各阶层对美好未来的期盼。

由于节日有神圣的性质,统治者也会利用元宵节来服务于他们的目的。他们将权力与节日联系在一起,通过“神道设教”的手段来加强统治。

同时,统治者也利用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与民众一同欢庆,通过各种艺术化的形式,表达着实现天下大同的文化理想。

在元宵节庆祝的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民间信仰和文化传统。人们以欢乐的方式庆祝节日,同时将美好的愿望融入其中,希望社会和谐,国泰民安。元宵节成为一个充满喜悦和希望的节日,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和多样性。

狂欢:元宵节的世俗情怀

从隋唐时期开始,元宵节成为中国人难以忘怀的文化记忆。在那个时候,元宵节的庆祝活动欢乐非凡,在《隋书》、《旧唐书》、《新唐书》、《唐会要》、《大唐新语》、《朝野佥载》等文献中都有相关记载。随着局势的稳定,经济的繁荣,思想的开放和文化的昌盛,中国的国力强盛,为元宵节张灯提供了物质基础。

人们不仅仅为了追求快乐而奢华地庆祝元宵节,更是要通过营造壮丽的景观,表达国家的雄强豪迈,展现繁华富庶,炫耀国家的强大实力,威慑外来敌人。在灯光的照耀下,元宵节成为了装饰盛世太平气象的最佳时刻。

元宵之夜,灯光璀璨,街道熙熙攘攘,人们一起观灯游乐,欢庆团聚。无论贵族还是平民,都踏出家门,纷纷参与,忘却礼教的束缚,彻夜欢乐。

在元宵节的欢庆氛围中,人们共同庆祝,无论男女老少,都欢聚一堂。整个城市都笼罩在灯火的辉映之下,成千上万的人一同庆祝,形成了热闹非凡的场景。这是一场盛大的节日庆典,让人们感受到了国家的繁荣昌盛和团结欢乐的氛围。

在隋唐时期之后,元宵节的张灯庆祝成为全民狂欢的重要时刻,演绎着一场场与民同乐的大戏。

在这个封建专制社会中,包括皇帝在内的每个人都必须遵守文化规范和礼教。早在先秦时代,儒家思想就将感官享受、道德评判和考量紧密结合在一起。

儒家认为,通过观察一个人的礼仪举止就可以了解他的政治理念,通过欣赏他的音乐乐曲可以了解他的道德品质。因此,人们将个人的快乐融入到全民的欢庆中,才能实现持久的幸福。

在儒家思想中,与民同乐是重要的政治追求。如果国王或统治者与百姓共同欢乐,那么这个国家就会稳固和繁荣。因此,隋唐时期的帝王也会放下身段,与民众一起庆祝元宵节,共享欢乐。

这种与民同乐的思想成为了中国文化核心价值体系的一部分。通过与民众一同庆祝,建立起人民与统治者之间的紧密联系,实现了国家的和谐与稳定。元宵节的庆祝活动成为了全民共享的喜庆时刻,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开放、包容与欢乐。

元宵节的狂欢庆祝为每个人提供了一个名正言顺的场所,让大家可以尽情宣泄情感。在这个节日的活动中,每个人既是观众也是表演者,全民参与的热闹氛围让每个人都能展示自己的天性和才艺,通过各种艺术化的行为来享受这难得的欢乐时光。

元宵节的俗习起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在经历了四百年的国家分裂、政权更迭和战乱不断的动荡时期后,社会承受着巨大的苦难和死亡的压力。灯作为一种象征光明和生与死边界的物品,在这个节日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人们选择灯作为庆祝的用品,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苦难的排除,展现了中国人特有的文化情怀。

在元宵节的狂欢之夜,灯火辉煌、各种游艺行为成为思想寄托的文化符号。

这些民俗文化习俗,维护着价值观念的传承。它们以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和思维方式,激发和强化了那些已经内化在人心中的文化观念,因此让人们更容易产生对文化的认同感和群体归属感。

与其他传统节日相比,元宵节的全民狂欢行为使得这个节日更具吸引力。它在心理上起到调节情绪和教育陶冶的作用,让参与者在不经意间获得群体认同和文化归属感,因此,元宵节成为了一个令人欢乐的盛会,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道教在创教时就不主张禁欲,并将娱乐视为摆脱痛苦、化解灾难的重要手段。早期的经典《太平经》中就有《以乐却灾法》的论述,强调通过欢乐的氛围来促进大家的幸福和繁荣。此书以“太平”为名,寓意着祈求天下大同盛世太平。

同样,佛教对娱乐也持非常积极的态度,在佛教的法会和仪式中,常设女乐,歌舞音乐美妙动人,吸引了广大信众的参与。僧侣们将游艺内容融入宗教仪轨,使原本枯燥的仪式变得引人入胜,这样的形式更能够将佛教的教义传达给人们。

元宵节习俗是在中西文化交流的背景下形成的。外来的西域百戏伎艺的传入,使中国传统的乐舞得以发展成为色彩斑斓的百戏表演,也让元宵节成为了人们狂欢的全民节日。

而印度佛教的传入及其在中国的迅速传播,使得隋炀帝才会举行燃灯礼佛的仪式。此外,西域的灯轮技术为元宵节的灯节提供了物质基础,使得元宵节的庆祝更加热闹和欢乐。

元宵节的狂欢场景有助于舒缓人们的痛苦,净化心境,让信众领略到极乐世界的美好。同时,这也成为了佛教和道教传教的手段之一。元宵节的习俗因此融合了多种文化元素,成为一个具有丰富意义的节日。

元宵灯文化的当代认同

元宵灯民俗在中国经历了从早期的宗教仪式到现在的全民狂欢活动的演变,它在不同地区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形态和演化轨迹。

在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与灯文化相关的项目有40余项,涵盖了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美术和民俗等多个类别。

这些灯文化遗产代表了不同地域的民俗多样性,包括了秦淮灯会、秀山花灯、九曲黄河阵灯俗、蔚县拜灯山习俗、马尾——马祖元宵节、闽台东石灯俗、枫亭元宵游灯习俗、闽西客家元宵节庆、永昌县卍字灯俗、苇子灯阵、肥东洋蛇灯、南安英都拔拔灯、石城灯会、渔灯节、泮村灯会、自贡灯会等等。

这些灯文化遗产各自拥有独特的信仰内涵、表现形式、传承方式和艺术特征,它们是中国民俗文化的珍贵遗产,展现了民族集体情感和地域风俗习惯的多样性。

这些节俗活动中的各种思想和文化在流光溢彩的灯光中不断融合和整合,成为中国人独有的艺术表达和审美习惯。这些传承久远的元宵民俗将思想诉求和文化享受巧妙结合,节日的兴灯、载歌载舞,喜庆欢乐的场面讲述着中国人幸福团圆的美好生活。

元宵节俗的形成是传统儒释道思想相互吸收整合的结果,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创造力。在个体层面上,元宵节俗是人们自我表达和与周围世界交流的一种特定行为。

这个节日强调个人情感的宣泄,同时将个人与大众的联系融入到欢愉的场景中,增强了个体与群体的凝聚力。

狂欢的场景让参与者放下限制和禁忌,更深刻地体验到珍贵的快乐时光。对于这种狂欢行为及其所属文化的持续认同,让参与者加深了文化记忆,并产生了强烈的族群归属感。

文化认同与一个民族的兴衰密切相关,当一个民族兴盛时,对文化认同的自豪感会更强,容易吸收其他文化中有益的元素,使自己的文化融合新的发展。通过元宵节俗将社会中不同的个体凝聚成一个群体,实现情感交流,强化了文化认同,为民族复兴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和长久的精神动力。

在当代,中国的灯民俗艺术活动已成为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渠道。例如,“自贡灯会”是一个代表性的节目,被选入文化部的“国家商业演出展览文化产品出口指导目录”,并连续多年被评为“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

类似的文化企业在海外举办中国彩灯节等活动,吸引了海外华人和其他国家的游客,点亮了中国文化的光芒。

这些文化企业的商业成功表明,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样式经过合理建构,可以成为当代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优质媒介,也可以成为维系海外华人文化认同的有效手段。

海外华人虽然生活在不同国家,但仍保持着中国文化的根脉,对中国的信仰和传统节日有共同的认同,这体现了华人文化传承的中国文化渊源。

在海外,每逢重大节庆,华人依然保留着张灯、赏灯的传统习俗,这是他们保持汉族文化归属的重要标志。灯彩民俗寄托着中国人的美好理想,成为华夏族群文化的重要象征。

这些活动不仅是欢乐的盛会,更是华人文化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灯彩民俗,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传承和传播,让华人世界的文化认同得以长久保留。

结语

节日民俗是族群认同的重要标志,代代相传,融合着人们的身体力行和情感投入。元宵狂欢作为中国传统节日,更凝聚了国家的意志和文化,其凝聚力更为强大。

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民俗灯文化有了更多国际化的机遇,在古往今来和时过境迁的交汇处,节日兴灯的传统将绵延不衰,持续传承着中华文化的瑰宝。

【参考文献】

向柏松.神话与民间信仰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陈江风.天文与人文—独异的华夏天文文化观念.国际文化出版.1988

张泽洪.道教斋醮科仪研究.巴蜀书社.1999.

杨庆黎.民俗文化审美探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3.

孙昌武.中国佛教文化史·第三册.中华书局,2010.

仲富兰.风俗与信仰.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马伯乐.道教与中国宗教.宋莉华.当代欧美汉学要著研读.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卿希泰.中国道教·第三卷.知识出版社.1994.

赞宁.僧史略.金陵刻经处影印本.2008.

刘林魁.佛教伪史《汉法本内传》与佛道论争.云南社会科学,2009.

孙邦金.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时间现象学分析.李松.张士闪主编.节日研究·第一辑.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

阮阅.诗话总龟.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王明编.太平经合校.中华书局.1960.

周祖谟校释.洛阳伽蓝记.中华书局.1963.

孙昌武.中国佛教文化史.第三册.中华书局.2010.

郑晓云.文化认同与文化变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陈志明.迁徙、家乡与认同—文化比较视野下的海外华人研究.商务印书馆.2012.

0 阅读:0

强强聊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