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陵人有古陵味”,当代山西小说中,将民俗意蕴展现的淋漓尽致

强强聊历史 2023-07-25 21:27:00

文|侯博士的笔记

编辑|侯博士的笔记

前言

晋军崛起对中国当代文学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继承了山西文学的辉煌传统,被称为“山药蛋派”。

近年来,山西作家李锐、成一、曹乃谦、王祥夫、葛水平等的小说作品引起了国内外广泛的关注,成为当今文学界的热门话题。

当代山西小说主要以农村生活为主题,描绘了丰富多彩的乡土风情。故事背景常常设定在民俗生活中,让读者感受到浓厚的乡村氛围。这些小说有时展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同时也展现了人性和民风的纯朴之美。

可以说,就像柯云路在《新星》里所说的“古陵人有古陵味,一看就能感觉出来”,山西的这些小说也有浓郁的山西特色,一读就能感受到它们独有的风味。

山西位于黄河以东,太行山以西。这个地方因为特殊的自然环境和悠久的历史传统,形成了独特的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是指人们长期以来在日常生活中创造的一种知识和认识体系,通过口头传承和行为方式传递下来的文化模式。在山西当代小说中,民俗文化是一个非常常见的文化现象。

山西当代小说表现出了强烈的民俗特点。这种特点包括了山西地区特有的文化意识和具体的生活风貌。

在小说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山西独特的风土人情,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个地方的人们和他们的生活。

特定区域的自然环境描写

小说在描写时常常不可避免地描述有形的物质民俗,其中风物描写是一种特殊的描写方式。风物指的是那些与居民密切相关,富有风土人情内涵和民俗特色的景物。

这些景物能够代表不同地方独有的自然风光,包括水土、气候、季节等特色,还有因历史和文化差异而形成的不同人文景观。

作品的地方特色主要来自于所描绘的民俗在空间上反映出的地理文化特征。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生活条件和社会风尚都会影响各类民俗事物,并在一定程度上赋予它们地方色彩,形成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圈。

当作家选择将这些不同文化圈内的民俗事物写入作品中,就会呈现出生动的民众生活场景,同时也标注着地方文化的烙印。

在山西当代小说中,很多作家喜欢详细描写当地的自然环境,像吕梁山、太行山、中条山、黄河、汾河、滹沱河等都成为故事发生的地点。

这些作家强调主人公是在这里出生长大的,所以受到了这里独特的民俗和性格的影响。

他们通过生动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山西独特的自然景色,以及当地人民特有的文化习俗和性格特点。这样的描写让故事更加贴近生活,让人们更容易理解和感同身受。

李锐的系列短篇小说《厚土——吕梁山印象》引起了文学界的广泛关注,因为他真实地描写了吕梁地区偏远山区封闭生活的情况,深刻展示了中国农民的文化心理。

他用简洁而充实的叙述方式,让读者感受到丰富的内涵。

张石山是山西盂县红崖底人,在他的作品《血晨》中描述了红崖底,《摩崖符咒》中描写了石板沟村,《兄弟如手足》中展现了石门掌。这些都是典型的太行山山村的写照。

葛水平笔下的太行山是他的家乡,他生长在这里。成一的小说《白银谷》则以山西祁县、太谷、平遥为背景,这些地方都是晋商票号的故乡。

曹乃谦的小说《我们大同》则反映了他深厚的生活痕迹,他的作品中地理环境的设定基本上是真实的:《山的后面还是山》中的姥姥村位于应县南山脚下,《温家窑系列》中的温家窑,《部落一年》中的北山区榆钱沟村,《换梅》中则描写了从下马峪跨过桑干河到大同,山村、河流和城市的名字都是真实存在的。

作家们在描写山西的风土人情时,有的以实写方式呈现,有的则突出特定的地域特色,共同勾勒出山西这片土地南北风情的画卷。

虽然大多数小说没有明确点名是山西的哪个地方,但它们却描绘出了黄土高原上典型的地貌和民俗。

例如,在王祥夫的小说《上边》中,描写了一个在山上的村子,因此被称为“上边”。村子的后面仍然是山,整个地方都被山包围。由于地处山里,房屋都是用白色的石头搭建的,这些石头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这样的描写不仅仅展现了山西农村的生活,它们在相似的情境中描述的人物也都具有普遍的感受。通过这些乡村生活的描绘,读者可以深入探索和了解民族历史文化的根基。

这些作品不仅代表着山西,还能让人们感受到民族文化的丰富和历史的厚重。

农业生产民俗

山西的民俗文化源自很早以前的农耕文明,整个历史上以农为主要生活方式。无论是生产、消费,还是精神信仰方面,都与农业和丰收有关。

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习俗都是为了祈求丰收和庆祝丰收。

然而,由于山西的自然条件较差,常常遭受各种自然灾害。在如此贫穷困难的情况下,农民必须靠勤劳努力,同时节俭过日子来维持基本生计。

因此,崇尚勤劳和节俭就成为了山西民俗文化的主要特色。

这种勤俭的精神贯穿山西人民的生活,让他们能在困难的环境中维持生计,同时也影响了他们的日常行为和价值观。勤劳和节俭的传统成为山西民俗文化的重要基石。

葛水平在《甩鞭》这个故事中描写了春节的民俗习俗,在这个习俗中,人们用甩鞭来敲打冻结的土地,象征着告诉春天来了。

而李锐的《太平风物》是一个包含十六篇小说的合集,可以说是一个“农具系列”。

在这些小说中,他以古老的传统农具为主要形象,将数千年悠久的农耕文化与现代社会结合在一起,让它们碰撞在一起。

这样的描写展现了中国农民与土地、农具之间深厚的联系,甚至是生死与共的关系,让人感触深刻。

同时,小说中也表现了农民失去土地、被迫改变生产方式和生活环境后的茫然、痛苦和决绝。

作者生动地描述了这些场景,让人感受到其中的紧张和戏剧性。这本书不仅仅是讲述农具的历史,也不仅仅是叙述过去农耕经历。

它是一个小说家对20世纪中国乡村现实问题的介入,对逐渐消失的古老农业社会的怀念,同时也传达了对当下许多问题的敏锐思考和忧虑。

在许多作品中,农业生产的艰辛被描绘成了人们在农村艰难生存的写照,农民为了生活不得不辛苦劳作,但依然很难获得足够的食物和温饱,这成为了许多农村题材作品反映的社会问题,贫困也是主人公人生悲剧的根源。

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女性对男性劳力的依赖也很常见,比如在葛水平的《甩鞭》中有王引兰,在王东满的《风流父子》中有寡妇双巧等。

她们生活非常辛苦,人生遭遇悲剧的原因之一是因为她们的生命缺乏自主权。

这些作品通过描写农村生活,向我们展现了农民的辛苦和贫困,以及女性在农村生活中所面临的困境。它们呈现了一个真实而感人的画面,让人们思考和关注农村社会中存在的问题。

工匠民俗

在《甩鞭》中,麻五拥有一个木炭坊,在《风流父子》中,父子拥有一个乡间豆腐坊;在《点燃朝霞的人》中,金彪拥有一个砖厂,在《喊山》中,韩冲拥有一个粉坊。这些都是农村中的辅助、转换生产方式,与农业民俗密切相关,但又有一定的独立性。

虽然处于不同的社会环境,但他们都是农村社会中的能人,拥有这些生产坊能够维持自己的温饱。他们是民间经济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经济力量。

这些作品展现了农村社会中独立经济力量的存在和重要性,也让我们了解了农村生活中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这些人物的故事虽然不同,但都反映了农村社会中的智慧和勤劳,以及他们对农村经济的贡献。

工匠生产活动大部分是灵活的,有些工匠在作坊或家庭里手工制作产品,但销售时需要到街道或集市上售卖。

他们的生意更像是商业性质,所以他们和普通农民的生活方式和思维特点有所不同,对道德和价值的评判也会有差别。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农村的经济逐渐富裕,很多农民开始从事副业。这些工匠也可以通过副业获得更多的收入,改善生活条件。

总的来说,工匠是农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生产活动比较灵活,而且与普通农民的生活有一些不同,但他们都是为了改善生活条件而努力工作的。

商贸民俗

山西地区的土地贫瘠,山多,耕地很少,而且气候干燥,不太适合农业生产。然而,山西却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这让发展商业变得有利。

特别是在明清两代,山西的商人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商业网络,他们建立了强大的经济势力,甚至扩展到了国外,对全国的商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虽然山西的农业情况相对困难,但凭借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发达的商业网络,山西成为了一个在商业方面有着强大影响力的地区。

在这个地方,经商的风气非常兴盛,很多人开始从事商业活动,这导致了传统的“农业至上”的价值观念受到了冲击,甚至有人认为经商与参加科举考试一样重要。

《白银谷》这本小说以晋商兴衰的历史和山西票号业的运作为故事素材,巧妙地再现了晋商在封建末期最后的辉煌时期。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晋商的成功与繁荣与他们勤劳节俭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在《白银谷》中,不仅是生活在贫穷地区的人们拥有勤劳节俭的习惯,就连居住在太原、大同、临汾等大城市的人们也是如此。这种勤劳节俭的品质成为了山西人特别是山西商人在旅居外地创业成功的法宝。

这本小说通过描述晋商的历史和票号业的运作,展现了晋商的辉煌和成功的原因,其中勤劳节俭是他们取得成就的重要因素。这让我们了解到,勤劳节俭不仅是晋商,也是很多人成功的秘诀。

社会民俗

社会民俗就是指在特定条件下人们形成的一种惯例,它涉及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甚至国际社会的集体行为方式。

简单来说,社会民俗就是人们在社会中相互交往时所形成的一些习惯和规矩。这些习惯和规矩可以涉及到个人、家庭、村落、民族,甚至是不同国家之间的集体行为方式。这些传统惯例在社会中得到广泛传承和使用。

《白银谷》这本小说中,晋商组织和行规对商家的立身根本至关重要。邱泰基犯了山西帮商家的大忌,导致了他自毁前程。

在《血晨》这个故事中,张才流落到京城,靠山西会馆的帮助来谋生,乡人的指点帮助他赢得了官司,让他保住了性命。

这些小说中涉及到社会中的人生仪礼,主要集中在婚丧方面。在传统社会中,婚姻多由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决定,包括纳妾、换亲、娃娃亲、共家、冥婚等形式,但后者往往带来悲剧。

比如在曹乃谦的《山的后面还是山》中,穗儿被迫给哥哥换亲,在《部落一年》中,丈夫丧失劳动能力,家庭选择招夫共妻养家,在《白银谷》中,康家历经几任老夫人,在《如瓷》中,夫人不得已选择以死求丈夫纳妾以续香火。

女性在这些婚姻中往往被视为传宗接代的生育工具,失去了做人的尊严和快乐。

这些故事让我们了解到传统社会中的婚姻和人生仪礼常常给人们带来巨大的压力和困扰,特别是对于女性来说,她们的选择和尊严往往受到限制和损害。

《厚土》这本小说以冥婚为背景,将既是“婚礼”又是“丧礼”的生活场景呈现出来。故事深刻地展现了民俗心理,使由政治行为导致的悲剧变得更加贴近民间生活。通过揭示人性的各个方面,回顾过去真实的岁月,这个故事令人深感震撼。

故事的发生与民俗活动密切相关,完整地展示了山西人民的百态和各种善恶美丑。读者可以从中看到真实的山西以及山西人的生活和情感。

《厚土》以其独特的民俗题材和生动的人物刻画,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深情、动人的故事,让人感受到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丰富的人情味道。

结语

民俗是历史长河中的积淀,是几千年社会生活的积累。它不仅是现实生活的一部分,也是民族历史的产物。文学通过描写民俗,展示了一个民族历史的演变。

在漫长的历史中,民俗代代相传,形成了每个民族独特的文化基因,被沉淀在人们的心灵深处,形成了所谓的“集体无意识”。

在文学创作中,民俗不仅表现为区域风俗的外部特征,更是作者内心深处的思考,融入了人物的性格。

山西文学中丰富多彩的民俗,深刻地影响着作家们的创作倾向和审美情趣,形成了山西当代小说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高丙中.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张士闪.艺术民俗学.济南:泰山出版社.2000.

陈建宪.文艺民俗学.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

叶春生.区域民俗学.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

武文.民俗叙事方式与民俗学话语系统.民间文化论坛.2005.

钟敬文.民俗学对文艺学发展的作用.文艺研究.2001.

1 阅读:8

强强聊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