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两天上网的时候,在卡塔尔媒体半岛电视台的官网上看到了一篇颇有意思的新闻报道,讲的是印度对于本轮巴以冲突的态度和看法。我在这里先把我觉得比较重要的内容摘出来给大家看看,然后我再说自己的看法。对原文感兴趣的同志和朋友,可以根据这个原文标题《Pro-IsraelralliesallowedinIndiabutPalestinesolidarityseescrackdown》到网上按图索骥,这里我就不赘述了。
在过去两周以来,以色列对加沙地带进行了无情地狂轰滥炸,造成近6000人死亡,其中三分之一还是孩子。此举激怒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到处都有同情和支持巴勒斯坦的民众举行大规模抗议活动,并呼吁巴以双方立即停火。
然而,在印度,这里的情况却有些古怪。在本轮巴以冲突爆发之后不到一周,在印度人口最多的北方邦,因为巴以问题,当地警方已经开始着手发布通缉令。他们要抓的是在北方邦颇负盛名的两位穆斯林学者,一位叫阿蒂夫·乔杜里,另一位叫苏海尔·安萨里。
为什么要抓他们?因为印度警方认定他们涉嫌犯罪了。犯了什么罪?他们在WhatsApp(外国版微信)上发了张照片,上面有句话:“我与巴勒斯坦同在。”印度警方以此为据,认定他们俩有意在社会上煽动敌意。据悉,目前安萨里已被捕,而乔杜里仍在逃亡之中。
同样还是在北方邦,在这个由信奉印度教民族主义者的右翼政党——印度人民党(BJP)所统治的邦里,当地阿里格尔穆斯林大学的4名学生在本轮巴以冲突爆发之后的第二天就被警察抓了,理由是他们在校园内举行了亲巴勒斯坦游行。
而耐人寻味的是,同样是在北方邦的阿里格尔市,印度教极右翼组织——巴吉朗·达尔(BajrangDal)也举行了亲以色列游行,并且还高调地打出了“打倒巴勒斯坦,打倒哈马斯”等口号。然而当地政府却对他们的所作所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除北方邦之外,在印度首都新德里,自10月7日以来,在由学生团体、活动人士和NGO组织所举行的声援巴勒斯坦的集会上,也发生过多起类似案件。
不仅是在印度人民党执政的邦,只要当地民众举行了声援巴勒斯坦的活动,那么当地执法机构往往都会展现出不同程度的“亲以嫌巴”倾向。比如,在印度国大党所管辖的卡纳塔克邦,这里也有不少印度人因为涉嫌“妨碍公共秩序”而遭到警方的指控或逮捕,尽管印度警方指控他们的所谓“妨碍公共秩序罪”,具体指的可能不过就是在社媒上发了几条声援巴勒斯坦的动态而已。
半岛电视台援引一位名叫纳瓦兹的20岁当地年轻人的吐槽称:“大家开始用异样的眼光打量我,好像我声援巴勒斯坦人民的行为跟犯了什么大罪一样。”
而与此同时,印度各地也出现了主要由印度教右翼团体组织牵头的,亲以色列的游行集会,而且还有为数众多的印度网民在社交媒体上@以色列驻印大使馆的官方账号,恳求以色列政府让他们加入以色列国防军,好让他们也跟着一块去加沙打哈马斯。
而且,这帮人还不只是说说而已。当地时间10月21日,在一名退役印度陆军士兵的带领下,几十名亲以印度人靠着自己的双脚,长途跋涉182公里,徒步走到了位于新德里的以色列驻印大使馆外,要求以色列政府带他们到加沙打巴勒斯坦人。
以色列驻印大使纳奥尔·吉隆(NaorGilon)此前也曾证实,早在10月8日,也就是本轮巴以冲突爆发之后的第二天,他就收到了好些印度人发来的请求,而这帮人一个个都表示,自己希望能为以色列而战。
好家伙,这动员速度比内塔尼亚胡下的召集令还快,正儿八经的以色列预备役军人怕是都没你们这群印度人这么爱以色列吧?
而几乎与此同时,印度最具影响力的印度教民族主义者之一的亚蒂·纳辛哈南德(YatiNarsinghanand)在网上发布了一段视频,他在视频中宣称,印度教徒和犹太人面临着“共同的敌人”,双方在意识形态和宗教信仰上有很多共同话题。纳辛哈南德以此为由,向以色列政府发出敦促,要求特拉维夫尽快收留1000名印度教徒在以色列定居,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好对付“那些穆斯林”。
我怎么觉得这帮印度人是趁着本轮巴以冲突的空子,对以色列政府搞诈骗来了呢?
德里大学印地语教授阿普尔瓦南德在接受半岛电视台采访时指出,印度教民族主义者的天然底色就是偏右的,不要觉得好像他们真有多热爱犹太人一样,80年前他们还曾公开对希特勒的所作所为表示过钦佩呢。而现在他们又转过头来支持以色列,支持犹太复国主义者,说白了其实就两个原因:一个是慕强;一个是凡是右翼,特别是极右翼,他们都挺。
阿普尔瓦南德表示,印度的印度教极右翼分子认为,他们与以色列的犹太复国主义者之间存在着意识形态层面的联系。他们总觉得,以色列是在代表他们这些印度教极右翼分子进行代理人战争,就因为以色列针对的巴勒斯坦人很多穆斯林。
阿普尔瓦南德的分析是从宗教信仰和意识形态层面切入的,如果上升到历史变迁和国家利益的宏大视角上,那么情况还要更复杂一些。
对印度在巴以问题上的立场有了解的人或许会知道,印度早年对巴勒斯坦的态度其实不是像今天这样的,恰恰相反,印度对巴外交政策的传统反而是支持巴勒斯坦的民族解放事业。
早在1947年,印度就曾投票反对过联合国批准建立以色列国的决议。然后到了1974年,印度又成了首批公开承认巴解组织为巴勒斯坦人民合法代表的非阿拉伯国家。
而反观印以关系呢?虽然印度早在1950年就承认了以色列的国家地位,但两国直到1992年才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当时的巴以关系相对比较缓和,在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的撮合下,巴以双方领导人阿拉法特和拉宾都致力于推动《奥斯陆协议》的签署和执行。印度人觉得这是个和促进印以关系的好机会,所以在这个时候同以色列建交就成了印度的不二之选。
瞧人家这小算盘敲的,不愧是你啊印度。
在此后的30年岁月里,巴以关系时沉时浮,国际风云时起时落,反倒是印以两国关系的发展走上了快车道,尤其是在莫迪自24年上台执政以来。
莫迪在印度是人尽皆知的“对以友好人士”,他曾先后多次公开发表声明,将内塔尼亚胡称为“好朋友”。而在本轮巴以冲突爆发之后,莫迪也是世界上首批表示明确支持以色列的国家领导人。他在推特(现在叫X)上发表声明谴责哈马斯,声援以色列的时间,甚至比拜登的还早了4个小时。
相比之下,莫迪对巴勒斯坦那边的情况关注就远没有这么上心了。10月18日,莫迪在推特上发文,对阿赫利阿拉伯医院惨案表示慰问,并对制造了这起惨案的幕后黑手提出了谴责。然而他发出来的相关消息,却比人家拜登的足足晚了8个小时。
不得不说,卡塔尔半岛电视台是懂阴阳怪气的,这么刁钻的角度我都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想出来的。
虽然莫迪在本轮巴以冲突爆发后,也曾重申过印度在巴以问题上的一贯立场,并承诺将为被围困的加沙居民提供人道主义援助。然而,用半岛电视台援引的一位名叫阿南德·萨哈伊(AnandKSahay)的印度记者的话来说,对于加沙如今发生的人道主义灾难,莫迪政府表现出来的关切是远远不够的。
萨哈伊表示:“印度有些很重要的话没说。印度没有要求巴以双方停火。在历史上,一旦发生了外战,印度的一贯做法都是要求双方停火的。我觉得现在的情况不应该是一个例外。”
那为什么印度的实际表现和历史做法会出现偏差呢?萨哈伊认为,莫迪这么做主要还是为了讨好以色列,以安抚他的核心票仓,也就是印度教民族主义分子。而且,印度不在停火问题上出头的做法也是暗合美国的意思的,这就等同于向美国释放了一个信号,即印度是和美国站在一边的。
半岛电视台的原文摘录就到这了,接下来该聊聊我的个人看法了。
在浏览半岛电视台这篇报道的过程中,我查阅了一些资料,并从中学习到了两个新的知识点:一个叫做耶路撒冷综合症,一个叫做帕吉特(pajeet)。
所谓耶路撒冷综合症(Jerusalemsyndrome),按照维基百科上的说法,这是一种人在来到耶路撒冷后引发的精神疾病,包括各类幻觉,比如看到死去亲人、觉得自己被神附身了,还有看到天使和天堂等等。这种症状并不局限于某一种宗教,犹太人、基督徒、穆斯林还有无神论者等均有可能会患上这种疾病。
拿我们中国人听得懂的话来说,就是看戏看着迷了,带入太深,觉得自个儿到了戏园子就成秦桧或岳飞了。
简单来说就俩字:戏精。
至于帕吉特(pajeet),这个知识点就有意思了。据说这个名词是旁遮普语里衍生出来的,最初本来是用于指代男性或某某人的儿子的,但后来在社交媒体上的画风逐渐跑偏,最后就成了一些西方右翼网络论坛上,欧美网民用来嘲讽印度人随地大小便的网络用语。
帕吉特有时也会被一些外国网民当成揶揄印度网民的词来用,因为它的原意里头就有“某某人的儿子”这层意思,所以要是按照我们中国的网络文化来翻译,那么帕吉特这个词也可以被理解成“印度带孝子”。
我之所以会在浏览半岛电视台的报道时注意到这两个词,那还得拜推特所赐。在前几轮巴以冲突中,内塔尼亚胡曾经在自己的推特账号上发布一条推文,大意是对那些在巴以问题上力挺以色列的国家表示感谢。完了他还附上了这些国家的国旗,其中既有美国、德国和加拿大这样存在感比较强的国家,也有格鲁吉亚、马耳他和乌拉圭这种没什么存在感的国家。
但是没有印度。
这就让一些力挺以色列的印度网民很不爽了。其中有一位把自己的头像改成了“我支持以色列”(IstandwithIsrael)的印度网民,甚至还跑到了内塔尼亚胡这条推文下面来在线恳求:“Sri,请把印度的国旗挂上吧。我们印度人会永远支持以色列的。”
然后你们猜怎么着?他在内塔尼亚胡这条推文的留言区里被一些以色列网民给骂翻了,“耶路撒冷综合症”和“帕吉特”这两个词我就是从这里学来的。
有些好事的外国网民还以此为创作灵感,在推特上弄出了一大堆印度网民倒贴以色列的梗图,其中有那么几张,我觉得就是拿来形容本轮巴以冲突中印以两国网民对彼此的观感,也是极为合适:
“全力支持以色列!Sir!”
“我们是朋友啊!Sir!”
“请好好听我说话!Sir!”
哈哈哈哈哈哈哈。
抱歉我没忍住,因为实在是忍不住了。
不过这个事情还不是我觉得最好笑的,最好笑的是我这两天看到的另外一条和印度相关的新闻。当地时间10月26日,印度外交部发布声明,卡塔尔法院于当天宣判8名印度公民死刑。这8人都是前印度海军军官,在卡塔尔某私营安保公司工作。而卡塔尔法院之所以要判处他们死刑,原因是8人涉嫌为以色列从事间谍活动,泄漏卡塔尔的军事机密。
又是印度,又是以色列,又是卡塔尔,不得不说这个世界真的是太小了,不管是什么样的欢喜冤家最后都能凑到一块儿去。
但是笑归笑,笑完了回过头来想想,这些发生在印度人身上的事情其实也很值得我们深思。
20年4月5日,也就是美国入侵伊拉克战争开打15天之后,某焦姓的时任北大教授有感而发,写下了一首题为《致美国兵》的奇诗。这首诗有那么几句,我直到现在都还记忆犹新:
如果你(美军官兵)倒下了,人类将失去正义的脊梁。
如果你的国家垮掉了,人类将回到中世纪的蛮荒。
丑陋的嘴脸在电视屏幕里评点战争,
实乃一帮号称专家的巫婆神汉胡批乱侃。
彻底的陈词滥调,全心全意的愚民,
是我逃不脱的声音聒噪。
我的心遥向伊拉克战场千百呼喊:“向我开炮!向我开炮!”
美国兵,请允许我喊你一声“brother!”
如果招募志愿者,请你第一时间通知我!
假如有来生,当兵只当美国兵。
假如今生注定死于战火,
就作美国精确制导炸弹下的亡灵。
如今一晃眼20年过去了,焦教授这首诗虽然早已成为了中国互联网上被人遗忘的尘封往事,但是像焦教授这样的人并未离我们远去。即便是在23年的今天,我们的社交媒体上仍然活跃着为数众多的“耶路撒冷综合症”患者。它们可能昨天还幻想着自己是在巴赫穆特和俄军你死我活的乌军一员,而今天就成了驾驶美制战机往加沙投掷炸弹的以色列国防军士兵了。
帕吉特这种网络生物并不只存在于印度的赛博世界里,我们这里一样有,它们或许不叫这个名字,但是一样有,而且数量还不少。
所以我们也不能光只是笑,讲笑话不是目的,目的是通过笑话来领悟其背后的道理。《致美国兵》从未离我们远去,它偶尔会以其他的面目示人,比如《致乌克兰兵》或《致以色列兵》,但归根结底,它们所致敬的,都只是美国兵而已。
我国近现代著名书画大师丰子恺曾经说过一番话,我觉得说得特别好。在本期内容的最后,我重温一下经典,既是作为今天这期节目的结尾,也是送给大家的寄语:
有些动物主要是皮值钱,譬如狐狸。
有些动物主要是肉值钱,譬如牛。
有些动物主要是骨头值钱,譬如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