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熟悉宋词的朋友来说,提到「采桑子」这个词牌,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是欧阳修。他曾写下一组十三首「采桑子」,在其词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影响深远。
欧阳修六十五岁辞官后,他终于回到了心心念念的颍州,从此与西湖为伴。
但此时的他,俨然成了一位真正的老翁,病痛的折磨和现实的悲凉,使他的内心充满了孤寂与凄楚。
经历了四十多年的宦海沉浮欧阳修,早已厌倦了勾心斗角的官场生活。晚年的他终于如愿回到了颍州,回归了他的精神家园。
面对西湖,写下一组《采桑子》总结自己的人生,抒发无尽的感慨。
其中一首如下:
十年前是尊前客,月白风清,忧患凋零,老去光阴速可惊。
鬓华虽改心无改,试把金觥,旧曲重听,犹似当年醉里声。
大意为:
十年前,我与好友在酒宴上相聚,那时春风得意前途无量;
十年后,好友相继离去,自己也苍然老矣。再听当年那曲调,仿佛是昨日之欢畅。
上片开头一句,“十年前”,是无常的悲慨,时光飞逝,过往的一切早已消逝。“尊前客”,是以当日之欢乐为悲慨的反衬。
次句“月白风清”,色调明朗,既象征处境的顺利,也反映心情的愉悦,给人的想象是美好、广阔的。紧接着“忧患凋零”,是说多变无常的人世之艰苦;
结尾一句“老去光阴速可惊”,词人回首前尘,如同昨梦,怎能不感到人生易老、光阴易逝?无意中就将今日强欢之豪兴,反逼入对过去无常的悼念之中。
下片,“鬓华虽改心无改”一句,又从“鬓华虽改”的悲慨中,重新再翻起“心无改”的豪兴,然后以“试把金觥,旧曲重听”表现对已逝去的欢乐,尝试作有心用力的挽回。结尾“犹似当年醉里声”,将欢乐融入无常的悲慨之中。
细细品味欧阳修《采桑子》,词中隐藏着繁华失落后的幽寂、闲寂和空寂,读来令人惆怅。
千年之后,近代伟人毛主席也写下了一首《采桑子》,读来却令人非常振奋。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革命处于低潮。
1928年10月到1929年2月,蒋介石对井冈山发动第三次“会剿”。
在右倾机会主义思潮的影响下,红军和党内一部分同志产生了消极厌战的情绪。
毛主席纠正了这部分同志的错误认识,指明了革命的前途。
同时,他亲自率领红四军开展武装斗争、建立红色政权。
在毛主席正确路线的指引下,中国革命犹如奔腾咆哮的大江,以锐不可当之势冲击着国民党反动派的根基,红彤彤的革命大旗映红了中国,革命的烈火燃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
1929年10月,毛主席在浴血奋战的前线,展望革命前程,怀着喜悦兴奋的心情,写下了《采桑子·重阳》。
全词仅仅四十多个字,却将豪迈的气概、乐观的精神和诗情画意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
人的一生容易衰老而苍天却不老,重阳节每年都会来到。今天又逢重阳,战场上的菊花是那样的芬芳。
一年又一年秋风刚劲地吹送,这景色不如春天的光景那样明媚,却比春天的光景更为壮美,如宇宙般广阔的天空泛着白霜。
在这首《采桑子·重阳》中,毛主席从“岁岁重阳”这一自然现象出发,尊重这一客观规律。重阳岁岁过,黄花年年开。
但革命者对此时光流逝,物换星移度几秋,毫无“人生几何春已夏”那样感伤叹息,而以乐观奋发的心情来欣赏、赞美“战地黄花分外香”,生命不息,战斗不止,在战斗中过重阳,在革命中度岁月的自豪感。
《采桑子·重阳》是毛主席全部诗词中,唯一一首直接表现其人生观和宇宙观的作品,博大、精深。
同时,毛主席还把古人伤怨的生命思想升华为积极的宇宙意识,描绘了一幅“天人合一”、和谐有序的大美境界。这一点,是欧词是远远不能及的。
最后辛苦您点下“关注”,方便讨论和分享,为了回馈您的支持,我将每日更新优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