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理宗景定三年(公元1262年)的二月,临安(今杭州)发生饥荒,朝廷下令赈济与抚恤百姓。时任提领户部财用兼知临安府、浙西安抚使的马光祖知道荣王赵与芮府中有存粮,三次前去拜见荣王,但荣王却找借口不愿见他,于是他就干脆就睡在荣王府的客厅里等候。最后,荣王没有办法只好出来见他。马光祖厉声对荣王说:“天下之人谁不知道储君(太子)就是你儿子?老百姓都饿得要死了,难道你就不懂借这样的机会收买人心吗?”
话说到这份上,荣王还想以仓库里空空如也来推托。马光祖从怀里取出一张纸来说:“你们家某个仓库有粮多少、某个仓库有粮多少……”荣王被说得哑口无言,于是只好答应拿出三十万(或担、或斗、或升?)粮食来。马光祖随即命令手下将这些粮食分给需要的人,救了很多人的性命。(清毕沅《续资治通鉴•宋纪》)
荣王赵与芮是宋理宗赵畇(原名赵与莒)的亲兄弟,因为宋理宗的两个亲生儿子早早夭折,所以,后来将赵与芮的儿子赵孟启过继给后者并立为太子,赐名禥,成了储君;在宋理宗去世之后,赵禥登基做了皇帝——这就是后来的宋度宗。因此,此时的荣王或许我们可以称之为准太上皇,宋朝的江山与他之间的关系自然是十分密切的。但让人十分奇怪的是,当“行都”临安出现饥荒,社会可能因此出现动荡的时候,荣王府明明有不少储备粮,但荣王赵与芮竟然向马光祖谎称仓中无粮!
荣王之所以这样做,可能的原因之一是,在他的哥哥赵畇被(赵与莒)确定为皇位继承人并最终做了皇帝之前,作为皇室的远支,他们家相当落魄——其父赵希瓐不过是一个九品县尉,他们这一辈人甚至连荫嗣的资格都没有,过的是普通百姓的生活。或者说,因为被穷怕了,所以,他习惯性地捂紧口袋,多存粮食以备不虞。但是,天下还有那么多的百姓挣扎在死亡线上,为什么他竟然就无动于衷呢?难道说他不知道“水可载舟也可覆舟”,这国家的未来与前途与他和他的儿子的命运紧相联系?
相对于赵与芮这个准太上皇,马光祖这个做臣子的,对朝廷——自然也可以说是对国家却是赤胆忠心:荣王府有粮,但主人的身份非比寻常,所以,假如你前去借粮或者说是求粮,人家不愿意,会让你灰头土脸不算,如果人家拉下脸来把你轰将出去让你颜面尽失无地自容,也是极有可能的事儿;可子这样的情况下他竟然去了,去了,在荣王不愿出来接待的情况下,还躺人家客厅里了!难道说你就不怕荣王因为生气而可能产生某些严重后果吗?换一个角度说,哪怕是这江山真出了问题,出了大问题,那不首先是他们赵家的事儿,与你又有多大关系?所以,我们说这马光祖,真的是像吃河水长大的!
在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历史上,类似于“民饥欲死”这样的“皇帝不急太监急”的事儿还真不少,甚至于有人愿意为这样的末代王朝殉葬的。比如说屈原,又比如说文天祥等。在这样的事儿的背后,到底藏着怎样的道理,真还值得我们细细推敲、认真品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