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教师,要懂得“折腾”

识课程 2024-10-12 19:08:40

本文共2406字,仔细阅读需7分钟

编辑/肖静 统筹/孙习涵

阅读本文您将获得:

1、为什么说做优秀的教师需要“折腾”?

2、好的教师该怎样在“折腾”中成长?

无论你的教龄是多少,当你回望已然逝去的教学经历时,能够留存在记忆中的故事总是少而又少,更不用说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每一天中的所作所为。毕竟,太多的日子并无特别的意义,不过是岁月延续的一个必要组件。

但也有一些日子注定成为记忆中的特例:

比如你历尽艰辛终于在全国性的舞台上执教了一节展示课,获得了大奖;

又如你第一次长途跋涉,到千里之外的某地作了一场精彩的讲座;

再如你评上了特级教师,并在当年的教师节披红挂彩地接受政府的表彰;

或者是某一天你经历了职业生涯中最大的挫败;

或者是你因为某个人、某件事的刺激,顿悟了教育教学的真谛……

能够留下印痕的这些日子,一定与“折腾”紧密相关,要么是你在主动“折腾”,要么是你在被动接受“折腾”。“折腾”就是教师职业生涯中无法避免的“波澜”,如果数十年的教学经历是一篇记叙文,“折腾”就是其写作过程中的“尺水兴波”,就是打破庸常的精彩细节。

每一份“折腾”,都是你为生活作出的一个独特注释。无论其释义有多少条目,其本义都是不甘平庸。

为教学作注释,见证发展

优秀教师通常会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折腾”自己的课堂教学?

我在近40年的教学生涯中接触过数百位特级教师。这些教师在学科教学中的最大特点,就是时刻保持对新事物的强烈好奇心和探究欲。

每当他们了解到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或者新的教学方法时,就会立刻投入时间和精力深入钻研。也正因为如此,他们的教学永远具有超前意识,永远走在国家层面的全局性课程改革的前面。

在学习这些优秀教师的同时,我也尝试着不停歇地“折腾”我的课堂教学。当大多数同行以“满堂灌”的方式传授相关知识时,我开始将学习内容分项制作成不同难度的“签”,以四人为一个合作学习小组,合作探究抽到的学习任务。

当“启发式”教学大行其道时,我让学生将教材内容改编成课本剧,在课堂上表演。

当“工具性”与“人文性”之争热火朝天时,我开始尝试在一节课中引入大量的文本,开展群文互读互释。

当“主题教学”风靡之时,我开始致力于教学内容课程属性的探究,提出了“丈量文本宽度,营造课堂温度,拓展思维深度”的“三度语文”教学主张。

当“群文阅读”渐成时尚之际,我开始反思“建群”的内在逻辑,开始琢磨单一文本内部各学习内容间的群文教学策略……如果将我的这些“折腾”进行归纳提炼,我以为要点只有一个:不做潮流的追随者,而做潮前的探路人。

2021年末,我在学校策划了一个有趣的活动:互换课堂。我安排一位语文教师执教思想品德课,又安排一位思想品德教师执教语文课。想一想,这样的互换课堂该是多么奇妙、多么富有趣味。借助于这样的“折腾”,才能发现某一学科中视为珍宝的那些重点知识,在另一个学科教师的眼中或许全无价值。

“折腾”的本质是什么?不就是要不断掂量正在做的这些事儿是否有价值,不就是要不断寻找最理想的存在方式和表达技巧吗?

借助于这样的“折腾”,教师的职业生涯中才会留下一个个内涵丰富、表意清晰的注释。这些注释,既见证着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也见证着国家层面的宏观性课程改革的方向与步伐。

为思想作注释,自我加压

在我的专业发展过程中,经历过三次思想“清零”。

第一次是清空大脑中的单纯应试思维,代之以“生命在场”的教学意识;

第二次是清空大脑中的“我即课程”的虚妄认知,代之以体系化的课程内容建构;

第三次是清空大脑中的“用教材教”的“教师中心”观,代之以“用教材学”的“学生中心”观。

没有任何的外部力量要求我这样做。我之所以“自寻烦恼”,是因为时代在飞速发展,教育教学必须加快脚步追赶,决不能裹足不前,抱残守缺。此外,还有一份强烈的好奇心在作祟。我总想知道换一种方式是否更加美好,于是便去改变,便去“折腾”。

从世俗的成功学的角度而言,“折腾”便难免遭遇失败,或者是很长一段时间内难以获得可量化的效益。

比如,当我强化学科教学中的生命意识时,便将很大的精力投入到对学习者人生观、幸福观等着眼于未来的能力、情感与思想的培养中,也就必然放弃抢占时间和布置大量的作业等行为。如此,短时间内的应试成绩便不理想,便会听到各种冷嘲热讽,甚至会被某些教学管理人员视作花拳绣腿、不务正业。

短时间内的失败其实并不重要。成长从来都不是百米冲刺,而是一场马拉松。不输在起跑线上,终究不及收获一个丰盈的过程和精彩的结尾。教育需要的,是正确的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是必要的科学文化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自主发展能力、沟通合作能力,这些都不来自题海战术,也都不来自以损伤身心健康发展为代价的所谓成功。

在不停歇的“折腾”中,我们可以听到自己的思想拔节生长的声音。此种声音,总是和外部世界的发展相呼应,和未来社会对人的综合能力的需要相呼应。

身为教师,我们固然不是超人和完人,却可以始终做一个追梦人,追逐最理想的教学方式,追求最美好的成长样态,追赶最切合生命发展规律的新理论、新探索。要想梦想成真,必须永不停歇地“折腾”。

我与中年教师或老年教师闲聊时,常谈及两个悲哀的事实。

事实之一:为数众多的年轻教师在刚刚踏上三尺讲台时,其课堂大多充满了灵性和活力。但过了三五年,甚至只过了一年、一个学期,其教学便开始循规蹈矩,开始只瞄准考试这一目标。再看他们的课堂,早已“泯然众人矣”。

事实之二:与课堂变化相对应,当新教师在讲台上依照自身对教育的最美好憧憬而组织教学活动时,这些年轻的生命总是无法遏止地散发着青春的亮丽色彩;当其全身心投入到抓分数的辛苦劳作之后,他们脸上那份圣洁的光泽便日渐消失了,他们的服饰也日渐走向了端庄严谨。

但总有一些另类存在着。那些扬名全国的教师,哪个不朝气蓬勃?很多教师在观摩名师的示范教学之后感慨:“教了这么多年的书,我为什么从来没想到过如此设计教学流程?”没想到过其实很正常,因为大多数教师不爱“折腾”。

唯有终日磨砺思想的人,才会永远追求一份教育教学的新鲜感受,才会始终以一份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热烈且极有耐心地钻研教育教学中的每一个细节。爱“折腾”的教师,必然是爱学习、爱思考、爱标新立异、爱特立独行的人。

这样的教师,就算是已经年过八旬,依旧是灵魂没有一缕皱纹、思想没有一根白发。

喜欢,就点个「关注」吧~~

来源丨《有滋有味做教师》

编辑 | 肖静

统筹 | 孙习涵

0 阅读:96

识课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