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德拉效应”在我们生活中越来越明显,难道人类记忆被篡改了?

宇宙时空 2024-11-03 14:28:08

集体记忆与真实历史间的错位现象,被称作“曼达拉效应”。这一观点的提出,可能源自于一个热衷于神秘现象的博主菲安娜·布梅于2010年的一篇文章。在文章里,她记述了自己的记忆:曼德拉,那位南非的黑人领袖,难道不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逝世了么?她质疑道,“你们难道不记得了?他为何现在还成为了南非的总统?”

基于此,布梅提出了一个假设:曼德拉实际上在上个世纪80年代死于狱中,但是未来的人们穿越到了那个年代,拯救了曼德拉,从而改变了历史进程。她认为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受到穿越者影响的平行宇宙中。由于穿越者的历史干预并不彻底,因此仍有许多人保留着曼德拉已逝世的记忆。她将这个假设命名为“曼德拉效应”,并声称有数千人与她拥有同样的记忆。

但真正的历史又是怎样的呢?

实际上,曼德拉在上个世纪80年代确实身处狱中,但之后他被释放,并最终成为南非的总统。曼德拉并不是在2010年逝世,而是在2013年。

“曼德拉效应”并不是一个严肃的科学理论,而是由一位超自然爱好者提出的假设。其核心观点是公众记忆与真实事件之间的不符。近年来,类似的“曼德拉效应”现象屡见不鲜,似乎愈发频繁。我们不妨举几个例子加以说明。

例如,曾经热映的电影,原名是《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但很多人却误记为《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

再说一句,连搜索引擎的智能推荐也是“记混了”。

再比如,动画片《宠物小精灵》中的角色“皮卡丘”,它的尾巴是否带有黑色条纹?下图中,哪一个才是真正的皮卡丘呢?

许多人可能会认为是左边的,而实际上皮卡丘的尾巴并没有黑色条纹。动画中的记忆误区还有米老鼠,许多人心中的米老鼠总是穿着吊带裤的形象,但实际上他只穿了短裤。

我们还可以列举更多例子。那尊著名的雕像《沉思者》,他的手是托着下巴还是额头?用的是右手还是左手?

很多人对这尊雕塑的动作记忆有误,实际上他应该是右手托着下巴,而且没有握拳。

又如达芬奇的名作《蒙娜丽莎的微笑》,画中蒙娜丽莎的嘴角究竟是否上扬?

许多人记忆中的蒙娜丽莎嘴角并未上扬,而现实却是,蒙娜丽莎的嘴角确实微微上翘。

类似现象不胜枚举,近年来尤其常见。那么,这种“记忆偏差”真的是因为平行宇宙的存在么?

要想明白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理解“平行宇宙”究竟是什么。

平行宇宙的概念源自于量子力学的假设。量子力学研究的是微观世界,20世纪20年代科学家们发现微观粒子的物理规律与我们宏观世界大相径庭,它们会呈现叠加态。也就是说,在没有观测的情况下,微观世界的粒子处于叠加态中。

薛定谔提出了著名的“薛定谔的猫”实验,来解释叠加态。实验中,一个密闭容器里放了一只猫,以及少量镭和氰化物。镭有50%的几率会衰变,一旦发生,就会释放氰化物杀死猫。

薛定谔认为,根据哥本哈根的量子力学解释,镭处于“既衰变又未衰变”的叠加态,因此猫也应处于叠加态,也就是“既死又活”的状态。然而,现实生活中并没有“既死又活”的生物。如果我们打开盒子(即进行观测),根据量子力学,猫要么死亡,要么存活。那么问题来了,如果猫死了,那个“活”的状态哪去了呢?

许多科学家对此进行了思考,有人便提出了“平行宇宙”的概念,认为每当我们进行一次观测,就会产生一个新的平行宇宙,因此不会有状态的消失。就像在薛定谔的猫实验中,存在着猫“活着”的宇宙,也存在着猫“死亡”的宇宙。

然而,“平行宇宙”理论只是一种假设,甚至不是主流观点,目前还无法证明其真实存在。

那么,“曼达拉效应”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

一些学者对此有自己的看法。概括而言,人类的记忆非常脆弱,容易受到外界影响而产生偏差。这是因为我们存储记忆的方式依赖于大脑中的神经元,以及神经元之间的连接结构。而神经元本身就容易犯错,尤其随着年龄增长,神经元减少,记忆力衰退。

这导致了错误信息也可能在大脑中形成错误的记忆。因此,许多流传的错误信息成了许多人共同的记忆偏差,也就是说,我们是被自己的大脑所误导。

0 阅读:22

宇宙时空

简介:热衷于宇宙时空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