阵法究竟存不存在,三国时期的八阵图真的能够困住军队吗?

安布出游 2021-09-27 10:37:53

陈寿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提到这个问题,他是这样说的:(诸葛亮)“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咸得其要云”。仅从《三国志》这短短的几个字是无法探索出所谓“八阵图”的具体情况,但是可以“旁证博引”其它材料来补充回答这道题。

刘邦阅兵仪式的经典方阵

可能有三国迷认为八阵图是诸葛亮发明创造的,不过历史告诉我们:“不是的”!

这个词汇和阵形在诸葛亮之前就有了。根据《三国志》卷一之《武帝记》裴松之注引王沈的著作《魏书》载:“汉承秦制,十月都试,车驾幸长水南门,会五营士,为八阵进退,名曰乘之”。

作为一个三国迷,我要感谢裴松之的注引,他为《三国志》作的注引篇幅,远远超过比较简扼的《三国志》本身。

如果没有裴松之的注引,八阵图也许永远会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

这段话使我们明白了,远在秦代,国家就会在十月举行大阅兵,皇帝亲临长水南门(搜索了一下,估计是位于陕西蓝田县西北的“荆谷水”,流入长安县的浐水),在这个比较宽阔的地方检阅京城禁卫军五个大营的兵马。他们组成八个阵形,进退自如的表演,这种操练在文字上的表达叫做“乘之”。

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著名的《燕然山铭》用边塞诗人的激情歌颂朝廷追击大漠匈奴的战绩,文章写道:“勒以八阵,莅以威神”!

这时的八阵,不仅仅是用于阅兵,在对付匈奴战骑的作战中,就使用了八阵法来布署兵力,展现了神奇的威风。

综上所述,仅以“八阵”词汇和阵形而言,它至少产生于西汉。为什么普遍认为是诸亮的独家本领呢?我认为诸葛亮继承和发扬了这种独特的阵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孔明版“八阵图”。

克制关中平原曹魏铁骑的蜀汉阵形

诸葛亮的八阵(图)可以困住军队吗?回答是完全可以的。

在这个问题上,陈寿和裴引之似乎没有明确的文字记录,但是在二百多年后的南北朝时期,一位著名的将门之后,本人也是涉猎文学、历史领域的学者,他的名字叫魏收。

他的名著《魏书》卷五十四巜高闾传》记载,当时的明君孝文帝为了对付北方柔然族铁骑集团的冲击,接受大臣高闾的建议,组建一支特种部队,釆用诸葛亮八阵之法,使北魏的军队能够在西北广阔的草原上,抵御柔然铁骑的集群冲击。他的原话是:“釆诸葛八阵之法,为平地御敌之方。”

如果说魏收的文章是一家之言不足釆信的话,那么,《隋书》中的《经籍志》记载,诸葛亮的军事著作,完整的版本到南朝(420~589)的梁代都存在。足以证明诸葛亮的“八阵图”是具有独特的军事作用。

诸葛先生出来走两步

我们都知道诸葛亮管理的蜀汉政权,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它的军队特点就是善于山地作战,因为五丈原一带都是崇山峻岭,诸葛亮北伐的目的就是“打到关中去,决战三秦地”!

不过在八百里关中平原,善于山地作战的蜀军,无法对抗曹魏骑兵的冲击,怎样在这种情况下克敌制胜呢?

具体的典型战例在《三国志》和同代的其他典籍中都“语鄢不祥”,不过稍晚的《晋书》卷五十七之《马隆传》却有明确的答案。

马隆其人是西晋名将,晋武帝(司马炎)时出征西凉,要打通重要的河西走廊,马隆正是运用了诸葛亮的八阵图,才取得了这次战役的胜利。

史书记载:“隆(马隆)依八阵图,作偏箱车;地广则鹿角车营,且战且进,弓矢所及,应弦而倒。”

这就是后人依据我的“八阵图”配置和战法,取得的胜利,诸葛亮羽扇纶巾踱着步子出来走了两步,用羽扇指着司马炎道:“马隆颇得我的精髓,好好好”!

结束语

现代军事作战理念无论有多先进,都有一个继承和发扬的传统,八阵图的边廂和鹿角车的掩护推进,实际上就是现代坦克和装甲车与步兵的结合,追根溯源,与八阵图暗和。

0 阅读:52

安布出游

简介:最精彩的资讯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