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赵括是否真的是纸上谈兵,这是一个历史上颇有争议的话题。
因为有关赵括的记载,是在白起列传中的长平之战的描述,此外并无其它的记载。
然而,从长平之战的经过和结果来看,我们确实可以看到赵括绝非纸上谈兵之人。
首先,赵括带兵能力绝不平庸。赵国士兵断绝粮草四十六天后,赵军虽困厄已极,但赵括仍能组织赵军对秦军营垒发动四、五次攻击。他将部队组成了四组编队,打算突围而逃。
如果他真的没有经验,不可能在断粮这么长时间还能强力控制部队,还能有效的组织进攻。
其次,赵括在战场上也表现出了较高的领兵布阵军事才能。从这场战争的结果来看,在真正交战时双方的损失中,赵军占优势。
秦国付出了伤亡30万人的代价,其中包括死亡25万人(白起原话是“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
而赵军实际战死的人数只有5万,40万人是在投降后被秦军坑杀。可以对比下,赵括领兵布阵的能力并不弱。只是缺少点运气,在突围时被乱箭射杀了。(史记原话“其将军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
若是赵括未在突围时被杀,胜负不会这么悬殊。
在激战中秦国大将白起也受伤 ,这说明战时激烈程度,也说明双方的攻击实力相差不大,只是白起运气好些。
然而,如果我们把目光转向赵国赵孝成王,不难发现他在长平之战越国失利中扮演了更重要的角色。首先,赵王对廉颇的固守策略不满,多次对其进行指责。这可能是因为赵王对廉颇的信任度已经下降了,也可能是因为赵王对于战争的胜利过于渴望。在廉颇有效与秦军对峙的情况,却催促双方进行战略决战。
但根本原因在于其对已方的军事实力及战争形势看不清,并犯了君王坐在后方直接干涉前方统帅军事方略的大忌。第二,赵王还中了秦国的反间计,派赵括替换了廉颇。这说明赵王无识人之明。且临阵换帅,兵家大忌。
而且由于他更换廉颇的原因就是廉颇坚持防守,这就使得赵括不得不着急进攻。不根据实际采用这样的战略很容易出现失误。
第三,赵军被围46天后都没等来援军。而实际上赵国内还是有生力军的,这个从其后的邯郸之战看出,秦军三月未能攻下,而白起也因直接拒绝领无胜算之兵而亡。
不知是什么原因赵王没有组织起有效的援军,有人推测认为赵国内部有内奸。
而秦襄公却亲自到了河东,将当地所有15岁以上的男子全部征用堵住了赵军的退路。(原话“秦王闻赵食道绝,王自之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及粮食。”)
最后,赵王对于赵括的失败也没有做出及时有效的安排。在赵括被杀后,军中一下就没了统帅,这要么是赵王预置方案,要不是赵括威望太高。这导致长平之战的彻底失败,赵军居然全部投降了!
因此,从长平之战的经过和结果来看,我们不能单纯地说赵括是纸上谈兵,虽然他的实战经验可能不如廉颇。而且赵王对于战争错误规划、盲目干涉才是战败的最大主因。
因此,长平之战的失败并不是赵括一个人的责任,而是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赵王有用人不当的责任,但赵括肯定是责任最大的,前期轻率冒进,中期对粮道保护不力导致缺粮,后期明智不可能有援军的情况下还在固守给了白起包围的时间,所有的决定几乎都是错的,任何一点做好了都不至于全军覆没。
小编的语文绝对跟体育老师学的!有效进攻?秦赵总兵力想当,被围放要真是有效进攻,包围圈早就被攻破八百回了!总兵力想当被围闭着眼选一个点突围,少则十打一多则百打一的有利局面,突围成功不在话下能力强的还能一口一口反过来把包围方吃掉。第二白起原话是秦亡者过半,但那是在邯郸之战秦军屡战屡败时说的。现代小编这样不懂装懂键盘侠强行把所有伤亡算在赵括一个人头上。还是那句话,长平至今两千多年,没有任何一个智商正常的人说过赵括有本事一类的好话!
以举报内容虚假加质量差。
不是秦襄公,秦昭襄王。
赵军一直在秦军的包围圈内,赵括被杀没人顶替能怪在赵王头上?这是多么奇葩神论啊!是个正常人吗!赵王怎么指派?赵括上任后就立马把廉颇的老班底全换了到底是谁的责任?
完全就是个背锅侠
古往今来,哪一个名将不是从“纸上谈兵”开启传奇一生的?[得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