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时候爱听评书,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李元霸。忘了在《说唐》还是《兴唐传》里边,这位隋唐第一条好汉,胯下万li烟云罩,手持擂鼓瓮金锤,在紫金山一战中愣是一锤锤的生生砸死了120万敌军,简直堪称人肉蘑菇蛋。
当然人家说书的也能“逻辑自洽”,就是宣称李元霸的两臂有四象不过之力,双锤共重800斤,本就非凡人可比。故在曲艺界有“王不过项(羽),力不过(李元)霸,将不过李(存孝),拳不过金(台)”的说法,反正胡说八道起来的理论依据那是杠杠的。
当然我们都知道这是扯淡。除非那位西府赵王手里拎着的那俩玩意,一个叫“胖子”,另一个叫“小男孩”。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别说将校尉等军官了,未来战争中恐怕连士兵也会越来越多的远离战场,像玩电子游戏一样就把仗给打了。但在冷兵器时代就不行,不但大头兵成天要跟敌人玩肉搏,将领更得身先士卒、以身作则。像宋朝就喜欢让文官领兵打仗,而这帮连宰只鸡都费劲的书生老爷们差不多又都是喜欢“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装批犯。结果怎么样?有兴趣的朋友不妨去看看三川口、好水川之战中的韩琦以及富平之战中的张浚,都扯了些什么能让人惊掉下巴的淡。
所以古来强军劲旅,就算主将武力值偏低,麾下也不能少了几个杀神般的猛将兄。尤其是在战况胶灼或形势不利时,派这种人型绞肉机上去一个冲锋,很可能就起到了逆转乾坤的奇效。
而这样的猛将兄,虽不乏天赋异禀者,但大多数都是“人造”出来的。
典型如明末著名的“家丁”。朱由检曾问吴襄(吴三桂之父),为啥你练出来的兵那么能打?然后老吴就老老实实告诉皇帝,朝廷给他养8万兵的钱粮大多被吃空饷了,只有3万实兵。而且就这3万人,也被克扣到只能维持不饿死的程度,训练装备什么的根本谈不上。那么吴襄贪掉以及拼命做生意赚来的钱都拿去干什么了呢?就是去养活人数只有三千的关宁铁骑。
为了伺候好这三千猛将兄,老吴自陈“臣食粗粝而三千人皆细酒肥羊,臣衣布褐而三千人皆纨罗纻绮”(《小腆纪传·卷三》),这才“能得其死力”,保住东北边关不失。
万历援朝抗倭的碧蹄馆之战,明军前锋三千人被倭军10倍之敌包围,而坐拥近4万大军的李如松仅派出不足两千人的骑兵前去救援,为啥?就因为这一千来号人统统都是李家的家丁、鼎鼎大名的“辽东铁骑”,个个都是能以一当十的猛将兄。
所以援军一到,立刻打得倭军鸡飞狗跳,慌忙败退。以至于号称日本战国名将的小早川隆景向丰臣秀吉汇报说遭到了明军“十万铁骑”的疯狂攻击。
把一千当十万,差不多就是以一当百的意思。但这样的“百人敌”,在冷兵器时代已是极限,再往上,就只能祈求超人降世了。
01吴家和李家的家丁为何这么能打?答案一点也不神秘。一是吃得好、体格壮。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就是拼身体,更矮更瘦的就是打不过更高更壮的,扯别的都没用。二是训练好、技战术水平高。吴襄手里饿得奄奄一息的那3万兵,一个月下来能拎起武器比划两下,恐怕都得全体低血糖。而那三千家丁天天吃得满嘴冒油,浑身精力无处发泄,不勤加操练、打磨战技干吗?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装备好。
唐初李世民与窦建德大战虎牢关的时候,他的堂弟李道玄在敌阵中反复冲杀,史称“箭如猬毛”,就是被射得跟刺猬似的。但小李子回归本阵后换了匹马又继续冲杀,活蹦乱跳的跟没事人一样——人家确实也没事。因为甲好,只要没倒霉到被射中要害,挨多少箭都跟挠痒痒似的。如果李道玄就是个普通的小兵,披挂的是普通的劣甲甚至是无甲,你看他还敢这么勇?就算敢,也早挂了。
反面典型就是李嗣业。这厮打仗爱上头,而且一上头就酷爱“肉袒冲锋”。就是扒掉甲胄,经常连衣服都不穿,光着膀子甚至是裹条兜裆布就嗷嗷叫着抡起陌刀去砍人。
一次两次这么干没挂,那是运气好。可谁也不敢保证自己每次运气都好。所以安史之乱还未平定,李嗣业就被箭射得全身都是窟窿,可一听到战鼓响起就按捺不住厮杀的冲动。最终旧伤复发,“疮中血出数升注地而卒”(《旧唐书·卷一百九·列传第五十九》)。
正面典型则是马璘。这位与李嗣业同时代的猛将也非常喜欢单骑破阵,数次凭借这样超勇的表现逆转战局、大破敌军。但人家老马不但猛,而且稳,每次都把甲胄套得严严实实的,所以万军丛中过,片叶不沾身。最终积功荣升检校尚书左仆射、知尚书省事,封扶风郡王,达成“出将拜相”的最高成就。
体格好、战技高、盔甲厚,再加上点必不可少的运气——一个活蹦乱跳的猛将兄,就可以新鲜出炉了。
然而我翻遍史书,能在一场战斗中杀敌百人以上的狠人,却只找到了不到20个。
其中最早也是最狠的一位,一点也不出人意料,那就是西楚霸王项羽。
这位在史家眼中的“千古第一猛将”的出道第一战,却颇不光彩。秦二世元年(前209年)陈胜于大泽乡率先起事反秦,随后各地纷纷响应,就连会稽郡守殷通也动心了。
于是他就去咨询受其庇护的通缉犯项梁的意见。后者也认为此事可行,还向殷通推荐了自己的侄子项羽。就在殷通欣然接见项羽时,项梁一声令下,项羽拔刀就砍下了殷通的脑袋,随后继续大开杀戒,在郡守府中“击杀数十百人”(《史记·卷七·项羽本纪第七》),吓得其余人等不敢反抗,项氏叔侄得以顺利夺权。
简单说就是黑吃黑,否则后来的天下逐鹿就没老项家啥事了。当然了在此事件中项羽就扮演了个金牌打手的角色,而且追杀一群失去首领的护卫、溃兵既没有多大难度,也显不出他的本事。
而项羽下一次大发神威,则要等到让他穷途末路的垓下之战了。
这一战打到最后,10万楚军只剩下了28骑。面对如附骨之疽般的追兵,项羽要想活,就必须得玩命。于是他返身鏖战,“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引用同上),吓得汉军不敢靠近,这才有了继续逃命的机会。
然而个人再强大的武力或许能改变一次战斗的走向,却很难动摇战局大势。所以当项羽逃到乌江边上却不肯渡江时,结局就已经注定了。哪怕在最后的时刻他爆发出惊人的潜能,“独杀汉军数百人”,然而自身“亦被十余创”,为了不受辱,只能自刎。
第二位出场的猛人,则是三国文鸯。
曹魏嘉平六年(254年)因司马师擅废魏帝曹芳,扬州刺史文钦与毌丘俭等人起兵勤王。作为文钦的儿子,文鸯自然是勤王军中的主力干将。
然而战事不利,文钦只能率军撤退,但司马师紧追不舍。面对不利的局面,文鸯奉命阻敌,而他的办法也简单粗暴且有效——“鸯以匹马入数千骑中,辄杀伤百馀人,乃出,如此者六七,追骑莫敢逼”(《资治通鉴·卷七十六·魏纪第八》)。
嗯,反正啥都不说就是一通砍。砍输了局势也再坏不到哪儿去,还能留下慷慨悲歌的身后之名,比如项羽。砍赢了,那就是挽狂澜于既倒的血赚,比如文鸯。
那为啥项羽那么倒霉,而文鸯却这么幸运?
除去大势等众所周知的原因,最重要的就是个“身段”的问题。项羽要是肯过江东,大概率就死不了。而且虽然东山再起的可能性不高,但继续在南方打游击、搞割据的难度并不大,而且能恶心死刘邦。可人家西楚霸王公子哥脾气一上来,偏得死要面子,别的啥都不管,那就只好去抹脖子了。
但人家文鸯呢?该硬的时候杀得人头滚滚,万敌丛中过片叶不沾身。该软的时候人家的身段可一点不别扭——先保魏,再降吴,最后投了司马家,再大破鲜卑首领秃发树机能,名闻天下。
反正在这个世界上,最爱惜名声的往往除了名声一无所获,而不要脸的往往名利双收,根本没地儿说理去。
扯远了,赶紧继续说第三位。
东晋永和八年(352年)冉魏遭到前燕、姚氏羌部以及后赵的围攻,冉闵遂率军与慕容恪决战于廉台(今河北无极)。战斗一打响,冉闵就勇猛无比的身先士卒,“左杖双刃矛,右执钩戟,顺风击之,斩鲜卑三百余级”(《晋书·卷一百七·载记第七》),杀得前燕中军大乱,慕容恪都站不住脚,不停后退,眼看就要玩完。
如果冉闵是一军先锋,这一仗就赢定了,可他偏偏是全军统帅啊。你在前边倒是杀爽了,可燕军左右二军根本不管中军死活,坚定的按照站前计划包抄魏军两翼,并成功的将其截为两段。至此,冉闵败势已定,除非他能抓住慕容恪。
可慕容恪又不傻,撒丫子就跑,领着冉闵不停的兜圈子。兜着兜着,就理所当然的兜成了冉闵逃、慕容恪追。最终因战马暴亡,冉闵被俘,然后被斩于龙城(今辽宁朝阳)。
02第四位见于史书的百人敌,是唐朝名将王忠嗣。而他打上头后导致的结果,却与冉闵截然相反。
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因遭受新城之败,吐蕃气势汹汹的发动大军跑来报复。面对众寡悬殊的不利局面,唐军上下普遍出现了畏战情绪,据城死守甚至暂时撤退的论调占了上风,这就把王忠嗣给激怒了。
他也不跟人吵,更没摇人,而是单枪匹马出了城。面对乌泱泱看不到边际的吐蕃军,王忠嗣单枪匹马就杀进了敌阵,“左右驰突,独杀数百人”(《新唐书·卷一百三十三·列传第五十八》)。吐蕃人压根就没想到会面临这样的局面,更想不到世间竟有如此勇士,顿时阵脚大乱。而在城头上看得直上头的唐军趁机出城击敌侧翼,再度取得一场大胜。
而下一个要出场的,则是个隐藏版的超级大猛将。
说到晚唐五代的猛将,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可能是李存孝。实则在那个武德充沛到要爆炸的时代,嗜血如命的狠人简直数不胜数。比如后唐庄宗李存勖,简直就是跟他爹李克用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一打仗就上头,一上头就开启暴走模式。到了这种时候,甭管面对多少敌人,这厮就只会砍砍砍,要么把敌人都砍死,要么就是自己被敌人砍死,爱谁谁。
典型如天祐十九年(922年)耶律阿保机率10万大军南犯幽州,正在征讨成德镇的李存勖只能临时抽调5000人驰援。在幽州城下面对十数倍于己的敌人,李存勖没有别的想法,就是正面硬刚,一次冲不动就冲两次,两次冲不动就冲三次,反正就是莽、就是干。
话说耶律阿保机统率的可是契丹的“开国精兵”,个个也是不怕死还能打的好汉。可见过不要命的,就没见过这么不要命的。等到李存勖冲第五次时,契丹人就崩了,全军大溃,逃亡途中又逢大雪,最终能跟耶律阿保机回家的只有不到两万人。
这么玩命还能保住命,李存勖的诀窍是亲兵给力。而他的亲兵头子,就是号称“五代枪王”的超级猛男夏鲁奇。
夏鲁奇有多能打?贞明元年(915年)李存勖因为再次开莽而遭遇埋伏,被十倍之敌围困攻打。在如此绝境下,心大如李存勖都绝望了,然而夏鲁奇“持枪携剑,独卫庄宗”,拼死厮杀了6个小时,“手杀百余人,伤痍遍体”(《旧五代史·卷七十·列传二十二》),才终于等到了援军。
夏鲁奇的这个杀伤记录的含金量是极高的。在前文提到的诸位猛将兄中,几乎只有乌江边上的项羽能与之相提并论。至于理由,咱们到后边再说。
在宋朝之后,能在战场上杀伤百人以上的记录就比较多见了。
比如杨业。这位杨家将的老祖宗在其兵败被俘之前爆发了小宇宙,“力战,自日中至暮,手刃数百人”(《契丹国志·卷七》)。若非战马伤重难支,没准还能逃出生天。
荆嗣,宋初猛将,也是个相对陌生的名字。史书上说他“凡百五十战,有功未尝自伐”(《续资治通鉴·卷三十一》),不知道哪个大聪明就给翻译成生平经一百五十战,未尝一败。
拿脚后跟想都不可能——在那个年代,还是宋将,连宋帝都屁股中箭化身车神了,荆嗣就算是杀神附体也没法独善其身吧?
但猛是真猛。在雍熙三年(986年)的宋辽飞狐岭大战中,面对将至的败局,荆嗣率军逆流而上,“麾兵薄山崖,以短兵接战。辽兵败,投崖而下,手斩百余级”(《宋史·卷二百七十二·列传第三十一》),终于力挽狂澜,取得一场大胜。
下一个出场的还是宋将,名叫王珪,因擅使铁鞭、铁杵等重武器,人送绰号“王铁鞭”。
在好水川之战中,王珪奉命驰援,抵达战场时发现败局已定。于是部下劝他赶紧跑,王珪慨然道“非臣负国,臣力不能也,独有死报尔”(《宋史·卷三百二十五·列传第八十四》),然后独闯敌阵,奋勇杀敌。战至最后,连铁鞭都砸弯了,手掌也崩裂得血流如注,仍然酣战不休。
最终王珪伤重不治,壮烈殉国。而为他陪葬的,则是上百名被铁鞭砸得支离破碎的西夏人。
北宋以一当百的猛士到此为止,下面就轮到南宋了。而南宋第一个登场的也姓杨,甚至一度被传为杨家将后人,与杨业前后辉映,被传为一段佳话。
此杨,就是岳飞麾下大将杨再兴。,
不过杨家将都是山西人,而杨再兴祖籍江西(今吉水县黄桥乡),只能算“五百年前是一家”,不过他的骁勇善战却是不遑多让的。
绍兴十年(1140年)金国撕毁和约再度攻宋,岳飞率军北上迎战,与完颜宗弼(金兀术)战于郾城。激战中,杨再兴发现了宗弼的将旗,便单枪匹马杀入敌阵意图将其活捉。然而金军拼死保护主帅,前仆后继,杨再兴无法如愿,只能“手杀数百人而还”(《宋史·卷三百六十八·列传第一百二十七》)。紧接着他又于小商河与金军主力遭遇,遂率300骑兵与敌血战,共计斩杀万户撒八孛堇以下两千余人,最终中箭无数而陨。
战后金军焚烧杨再兴的遗体,“得箭镞二升”(引用同上),何其壮哉!
如果说杨再兴是南宋初立后崛起的南方将领的代表,那么李显忠就是北宋老派将门存留下的遗珠——他不但出身鄜延军(属于西军系统),还是党项人出身,家族“世袭苏尾九族巡检”(《宋史·卷三百六十七·列传第一百二十六》),而且还有过被迫降金的黑历史。
后来为了归宋,李家二百余口惨死,但李显忠仍不改初衷,又引起了同族的西夏的不满。绍兴九年(1140年),夏主遣铁鹞子攻打李显忠部。结果后者丝毫不惧,“挥双刀跃马往来如飞,杀百余人,虏兵皆披靡奔走”(《南渡十将传·卷四》)。
历经千难万险,李显忠终于率军归来。赵构亲自接见,封指挥使、承宣使并赐名“显忠”(初名世辅),后终成一代抗金名将。
相比之下,姚兴能位列百人敌榜单,就是被逼出来的。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国又跑来攻宋,江淮制置使刘锜令都统王权迎战。可王权胆小如鼠,先是百般推脱,实在躲不过去了,又让部将姚兴顶在前头,说自己在后边设伏。结果天真无邪的小姚刚冲出去,老谋深算的老王就撒丫子开跑,还一口气逃出了一百多里地,这还设个屁的伏啊?
姚兴按计划边打边撤,可怎么撤也找不着上司王权,迫不得已下“麾兵力战,手杀数百人”(《三朝北盟会编·卷二百三十五》)。这时有个叫李二的人叛变投敌,还盗取了王权的旗帜献给了金军。女真人正愁摆弄不住姚兴,便设下伏兵再竖起旗帜,果然将姚兴引来,将其击杀。
姚兴仅以数百人便让十多万金军在半天之内寸步难行,于是女真人纷纷慨叹“有如姚兴者十辈,吾属敢前乎” 《宋史·卷四百五十三·列传第二百一十二》。
女真人还是天真了。且不论宋朝这个在根子上就烂透了的王朝能不能有十个姚兴,就算真有,定然也少不了十个王权,又有何用?
03想当年元朝有个让朱元璋“恨不能臣之”到了连常遇春都被拿出来嫌弃的名将,名叫扩廓帖木儿。当然这位蒙古好汉还给自己起了个汉名,叫王保保。
我没查到“保保”在蒙古语中有什么特殊的含义,但显然很招蒙古人的喜欢。就像元末遍地都是各种“帖木儿”(蒙古语意为“铁”)一样,也有大把的蒙古人愿意给自己起个叫“保保”的汉名,比如我们下面要说到魏赛因不花,汉名就叫李保保。
甭管王保保还是李保保,都是超级能打的猛人。而李保保更曾是王保保麾下的头号猛将,在一次征讨红巾军的战斗中“单骑杀贼百余人”(《新元史·卷二百二十·列传第一百十六》),从而一战成名,最终官升河南江北知枢密院事。
当然蒙古人的老冤家朱元璋那里,亦有勇武不下于李保保的猛将,比如傅友德。龙凤七年(1361年)朱元璋与陈友谅决战于鄱阳湖,傅友德身先士卒,“以楼船犯其前锋,身被数创,战益力,杀数百人”(《国朝献征录卷之六·颍国公傅友德传》),震慑敌胆,成为此战决胜、一举奠定朱家王霸基业的关键。
关键人家老傅不是就这一仗玩命,而是仗仗把脑袋系在裤腰带上替老朱家玩命啊——战武昌,他“率万人先登,一鼓夺之,矢中面及胁下,镞出脑后不顾”;攻安陆,“身被九创”;伐北元,“帅敢死士五千骑追却之”,打得让朱元璋眼馋得直流哈喇子的王保保“亟纳靴跣,一足踰帐,后出乘马遁去”(引用均同上)。
这样的无敌又忠耿的猛将,在哪朝哪代都得被当成宝,唯独在明朝倒了血霉。尤其是在太子朱标意外早亡、未及弱冠的朱允炆被册封为皇太孙之后,朱元璋就觉得傅友德越来越可疑,毕竟主幼臣壮嘛。特别是他此前还曾把傅友德的女儿指婚给了晋王世子朱济熺,在此时看来更是成了败笔。万一老朱崩了以后姓傅的勾结藩王图谋不轨,那可咋整?
也挺好整。朱元璋一声令下,连借口都懒得找一个,就把傅友德给赐死了。
相比之下,张玉虽然也是意外身亡,但比老傅就强多了,起码不至于那么憋屈。
建文二年(1401年)末,张玉随朱棣与盛庸战于东昌(今山东聊城)。朱老四打着打着又打上了头,陷入敌阵被重重包围。张玉与朱能各率一军要去救人,结果朱棣被朱能救走,但张玉并不知情,还在玩命往人群里突,“连杀百数十人”(《靖难功臣录》)。最终身中数创,陨于阵中。
但张玉的阵斩记录是有争议的。在比《靖难功臣录》更权威的《明史》中记载的,就是“突入阵中力战,格杀数十人”(《明史·卷一百四十五·列传第三十三》)。
清朝的第一个百人敌归属于瓜尔佳·富德。
乾隆二十年(1755年)清军西出征讨阿睦尔撒纳之叛,富德率部追剿准噶尔所属之唐古忒部。追至察罕鄂博(今新疆塔城附近)时,与哈萨克兵千人遭遇,“富德奋勇冲击,斩百馀级”(《清史稿·卷三百十四·列传第一百一》),并夺回被掠集赛噶杂特三十余户,擒台吉恩克巴雅尔等四十余人,因功授正黄旗蒙古都统。
第二个也是最后一个,则是清末湘军名将李续宾。
咸丰八年(1858年)因太平军反攻威胁江北大营,李续宾受命前往增援。在进至三河镇(今安徽肥西)时,湘军遭遇陈玉成部,又有李秀成部赶来夹击,遂被团团包围。面临如此绝境下,李续宾“日暮上马,开壁击杀数百人”(《清史稿·卷四百八·列传第一百九十五》),然仍无法突围,最终战死阵中(也有说自缢身亡的)。
翻遍正史,能在一战中完成“百人敌”这个成就,差不多就是以上这些人了。当然这肯定不是全部,像《资治通鉴》中写到南北朝时的大猛人薛安都,曾四次冲阵杀伤无数;《宋书》中也说大将刘康祖与北魏军连续大战一日一夜,敌尸堆积不可计数——理论上杀伤都应该超过了百人。但司马光和沈约都没统计具体的数字,便也没有将其计入。
另外曾在靖康年间担任赵构护卫的杨存中,《宋史》说他在攻打任城时曾杀敌数百人。那为啥也不算数呢?因为这数百人不是杨存中一个人干掉的,随行的还有数名骑兵。再一个他的对手是所谓的“剧贼”——宋朝民间武装的扛把子方腊,能被战斗力屎一样的童贯部一战击溃;在民间被吹上天的梁山好汉,在真实历史上被刚刚招募的一千民兵打了个全军尽墨。所以杨存中这个杀敌记录的含金量,实在是太低了。
还有一些,则是史料的权威性存疑。像《明史稿》中的刘显、《永历实录》中的胡一青、《庭闻录》中的窦名望,都有过杀人过百的记录,但与正史中的记载有明显不同,故也未被计入。
我还见过更扯的,《明季南略》中写到有个叫“武某”的怪胎,人长得胖大无比,足有四人之宽,曾在一战中使用铁棍生生砸死了上千人。
长得不像人,打得更不像人,这该咋算?
04前文大多在做史书的搬运工,最后说下感想。
一个初见非常奇怪但细想下来一点也不奇怪的现象,是在华夏史上武德最充沛的汉唐两朝,几乎找不到一个能拿得出手的百人敌。就王忠嗣一根独苗,还偏赶在了盛唐的尾巴尖上。相反在受崇文抑武风潮影响而导致尚武精神日益匮乏的宋明,各种正经或不正经的猛人却层出不穷。
要是算上因各种原因未被列入的尚祚、王舜臣、张孝忠、王德、花云等人,光是史书有载的宋明两朝的百人敌就有17人之多。尤其是宋朝,百人敌不说是多如牛毛,起码在正史中的占比足以傲居历朝之冠。
乍一看,这个又是靖康之耻又是崖山蹈海的王朝,又好像挺能打似的。
而在汉唐那个英雄辈出、豪杰遍地的大时代,武德充沛到爆表,灭国开疆犹如家常便饭。一场大战下来,歼敌几万、十几万乃至几十万的记录数不胜数,体量巨大的分母累积下来,攒出几十、几百个百人敌还不跟玩似的?
那为啥在史书中就找不着?其实细想一下就很容易理解了。
史家述史讲究言简意赅,或者用惜字如金来形容更为贴切。比如在《汉书》中霍去病的列传仅有3000字,可在他仅有的区区6载的军旅生涯中,功过冠军之战、两次河西之战以及漠北之战哪个没有惊天泣鬼之效,哪个不值得大书特书?单拉出一战来写个3000字都嫌不够。在这种情况下,你觉得班固会有闲心去掰手指头计算霍嫖姚在哪场战斗中单枪匹马干掉多少人?
就像满分100分的卷子,有学生活生生的考出了120分,然后老师特意表扬他“卷面字迹真工整”?
这不是有病吗!
再比如初唐时“前后灭三国,皆生擒其主”(《旧唐书·卷八十三·列传第三十三》)的超级大猛男苏定方,史官记载他的生平时仅用了区区1500字。话说老苏带着200人闯进颉利可汗十几万大军的驻地,并杀得天昏地暗、遗尸遍野的那场雪夜突袭之战,难道不值得大书特书,怎么就没人想起来问下他在这一战中有没有砍死了一百个人?
话说终唐一朝的军方第一人、在后世亦有“军神”之名的李靖,传记也才3600字。一场歼敌数万、很可能改变历史走向的大胜往往也只能一笔带过,谁还有功夫关心别的?
而宋朝则就是个截然相反的例子了。比如号称“宋良将第一”(《宋史·卷二百五十八·列传第十七》)的曹彬,一生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江南之战的那场菜鸟互啄,外战则是打一场输一场,打个平手都得大书特书一番,但人家的传记就长达6900字(含其子)。
因为蒙古人编的那本《宋史》又臭又长,可终宋一朝除了开国初期还能窝里横一下下外,战绩又乏善可陈,所以只好东拉西扯到处灌水。实在灌无可灌了,就只好捡起别人都懒得理睬的杀敌记录凑合事了。
别看宋朝百人敌一大堆,可杀敌再多,仗却败了,最后还得割地赔款当孙子,又有何用?
因此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的简单对比,实则毫无意义。
就像成化十六年(1480年)的那场威宁海大捷,明军生擒鞑靼幼男妇女170人,斩首437级,获马驼牛羊6000。王越因此爵封威宁伯,岁禄1200石;汪直增禄至300石,因功升官者2900余人,被赏者达17900余人——升官发财的比被干掉的鞑靼人多了好几十倍,简直到了举国振奋,恨不能全体放假一天的程度。
可在汉唐,这样的“大捷”可能连边将都不好意思向朝廷报捷,就算报了估计也没人搭理,没准还会被笑话。典型如松昌之战,跟王越同为进士出身的唐休璟,以73岁高龄跃马挥槊率军强闯吐蕃大营,还杀了个六进六出。最终共斩吐蕃大将2人,获首级2500余级,唐老爷子仍然意犹未尽,又令人收集敌尸筑成京观以威吓吐蕃。
按明朝的标准,老唐起码能封个侯吧?实则连只猴都没捞着,该干嘛继续干嘛去。直到数年后在一次外交场合,吐蕃使节一看到这个年近耄耋的老汉就吓得目光闪烁、不敢抬头,让武则天非常有面子,这才升了官。
再打个比方,就好像有人百米能跑到10秒几,在奥运会可能连决赛都进不去,可在国内却能横扫一切杂鱼,怎么比?
本文一开篇就说过,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只要吃得好、练得好、穿得好,以一当十就是基操,完全不值得一提。就像让项羽跟10个跟他一样壮、一样能打、穿同样盔甲的悍卒对练,别说百人敌了,弄不好就得撒丫子开溜,没准还得阴沟翻船。
所以前边才说夏鲁奇的百人敌含金量极高。因为他守敌攻嘛,还是十倍之敌,又得照顾主子李存勖,拼了6个小时的命,才干掉了百来个敌人,跟本文提到的大多是猛男相比简直是弱爆了。
但事实恰恰相反。
其实就算给我这样的废柴宅男披上重甲(前提是披得动),去跟杨存中遇到过的那帮“剧贼”互捅,没准也能捅倒两三个而毫发无损。要是去追逐一群毫无斗志的溃兵,如果没有半途累吐血的话,弄不好也能捞个百人敌的荣誉称号。
可这有什么意义,难道我就不是废柴宅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