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离中国供应链,即使苹果也造不出电动车

汽车通研社 2024-02-29 17:14:30

苹果“重新定义智能汽车”的剧本正式画上句号。

2月28日,全球知名科技记者马克·古尔曼在社交媒体上援引知情人士称,苹果取消了长达十年、投入数十亿美元的电动汽车计划。被称为人们理想中智能汽车的模样的Apple Car,恐怕要永远停留在理想中了。

作为科技界的风向标,苹果的退出激起千层浪,汽车圈大佬纷纷下场表态。马斯克发了“敬礼和抽烟”的表情包来致敬,还表示破产是汽车公司的常态。

雷军发微博表示看到这个新闻,非常震惊!但不忘挽尊,说小米3年前依然做了无比坚定的战略选择,认认真真为米粉造一辆好车!

风头正盛的理想汽车CEO李想反倒是表达了敬佩:苹果放弃造车,选择聚焦人工智能是绝对正确的战略选择,时间点也合适。

而在笔者看来苹果放弃造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汽车行业的利润率,真的没法和有“电子茅台”之称的苹果电子产品相比。目前,苹果净利润率25%,对比之下特斯拉是15%,而绝大部分传统车企的利润率可能都是个位数,中国新势力就不说了,大部分都还在烧钱亏损大卷特卷阶段。

实际上,苹果在消费电子产品的高溢价一方面来自科技创新神话的打造和维持,另一方面来自极强的供应链把控能力,苹果汽车失败之处就在于无法把这两个高溢价因素复制到汽车行业。

“脱实向虚”的美国技术创新

首先,科技神话的打造离不开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支撑。美国作为全球科技创新的中心,在过去打造了一个又一个科技神话,最成功的自然是乔布斯和苹果公司。

2007年苹果手机的出现堪称影响到全人类进步的变革,但至今已17年了,之后美国就再也没有出现过这种级别的、影响全球的科技产品。

此后美国出现的科技创新,就跟美国自己一样,越来越“脱实向虚”。以前的美国发明电灯、电脑、手机、电报机、留声机、飞机这些为人类生活实际增益的事物,普及面极广而且看得见摸得着,同时也养育了美国强大的制造业供应链。

再看现在美国发明的事物——VR、元宇宙、区块链、数字人、chatGPT、Sora,越来越离谱,相关产品都是往人文艺术、娱乐百科、私人助理方向发展的,产品越来越偏文科。只有搞金融的赚大头,小部分搞培训的和搞诈骗的借着这些新事物赚小头,而美国制造业却被日益掏空。

美国技术创新“脱实向虚”的结果就是,每一次都让华尔街狂欢,也让制造业越来越空心化,而日渐空洞化的美国工业是难以支撑新的科技神话的。

实际上,在失去了乔布斯这位科技英雄后,美国也确实在汽车领域扶持另一位扛大旗的科技英雄,以证明美国拥有无限创造力和遥遥领先的培育环境,这位英雄就是马斯克。

过去十几年,马斯克与特斯拉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创新和引领光环已经深入人,但现实却是,即使是马斯克和特斯拉也是因为主动拥抱中国,才活下来的,不过是另一个版本的“美国梦都是中国制造的”而已。

而且马斯克迫于美国的政治压力,把研发中心特斯拉设在美国,结果远离了电动车技术迅速迭代的风口中心。相比于中国电动车几乎月月发新车,月月搞出新花样,特斯拉的产品更新速度明显已经卷不过了,在国内市场把特斯拉视为标杆的新能源企业正在肉眼可见地减少。

在大环境下,美国技术创新正在“脱实向虚”,而在电动汽车的细分市场,创新者和引领者的红利已经被特斯拉占据,除非有革命性的技术突破,否则苹果不过是成为一个追随者和模仿者,不仅无法支撑新的科技光环,甚至还会反噬苹果在消费电子领域的口碑。

大力出奇迹的中国新能源产业链

在失去先发优势的情况下,强大的产业链控制能力就是苹果仅存的另一个突破口。在消费电子领域,苹果是绝对的巨头,有着极强的供应链把控能力,甚至可以对供应链厂商提任何“过分”的要求。

然而,在新能源汽车供应链上从原材料到主机厂的几乎所有环节,都已经密密麻麻地排满了中国车企。这一现实的产生得益于中国的创新逻辑刚好跟美国相反,比如在美国专注玩一些很新又很虚的东西的同时,中国这边猛爆汽车、舰船、电力、飞机的产能,搞出来再弄万物互联和AI集群算法。

创新方向的不同也造就了中美两国在新能源汽车产业业态上的本质区别。

美国的思路一直都是控制产业链的关键节点,掌握智能化技术、芯片等高科技优势,而大规模的制造业本身就十分薄弱,如通用等车企也将一部分制造转移到了墨西哥。这就导致在汽车领域,除了传统三巨头很难拥有大规模制造的优势。

而中国则不同,在“大力出奇迹”的推动下,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中国具备十分完善的产业生态,长三角范围内就拥有无数个汽车相关的大型产业园,覆盖到了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条的各个领域。像天津、吉林、河北、重庆等等地区也在大力推进汽车产业集群建设,依托已有的汽车产业基础,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形成了优秀的产业生态。

不同的生态造就不同的机遇,同为科技公司的华为、小米即使是跨界造车,也能用最好的产业生态兜底,即使是用最笨的办法买买买,也能实现量产。

而没有产业链支撑的苹果公司即便是建厂顺利,也是独木难支,因为新能源产业链上的诸多零部件都不在美国,苹果要想造车成功只能更加依赖中国供应链。遗憾的是,在当下的中美关系下这条路已经走不通了,因为包括苹果在内的美国企业当下都面临着一项严峻的政治任务:供应链的去中国化。摆脱对中国产业链的依赖、制造业重回美国就成为美国最大的政治正确。

过去几年,不论是去印度、越南建厂,还是在墨西哥登陆,美国企业都在围绕这一政治任务布局。只有特斯拉是个例外,成为中美的折衷点:美国需要扛大旗的科技英雄,而中国刚好也需要搅动市场的鲶鱼。

但是美国重建产业链的难度并比中国突破芯片制裁的难度低,在消费电子领域还好说,美国的科技公司现在是好不容易完成了七七八八,但是要想脱离中国,从无到有脱离造一个新能源领域的全新供应链生态,不论是对苹果来说,还是对美国来说都太难了。

在这种大背景下,苹果造车在起点上就已经输了一大截。既没有科技创新的光环,又没有强大的产业链支撑,即使Apple Car造出来了,也不过是增加重资产、高负债、低利润率的财务报表压力而已。其实华为不亲自下场造车,大概也是这个原因。华为成立鸿蒙智行,某种程度上就是聚焦做电动车供应链的高价值部分,减少不赚钱的部分。

写在最后

如果跳出中国市场的视野,从更大的国际关系角度来观察新能源产业变化,就会发现2024年有两条主线不容忽视。

一条主线是地缘政治的影响。有利好的地方,比如俄乌战争后,欧美车企退出俄罗斯市场后中国汽车占比大幅上升,过去一年中国向俄罗斯出口80万辆汽车,未来俄乌战争的走向也会深刻影响中国的汽车出口。当然也有不利的地方,比如胡塞武装在红海的行动,就给中国汽车出口欧洲带来了很大变数。

另一条主线就是全球产业链的重构。不论美国大选谁会上任,减少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都会是美国不变的主旋律。新能源汽车领域也是如此,只不过中国已经占据了绝对优势,美国减少对中国产业链依赖的结果,很可能就是造不出电动汽车,苹果汽车的失败不过是这个大冲突下的一个缩影而已。

0 阅读:40

汽车通研社

简介:全球汽车商业资讯,尽在汽车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