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榆中三角城农民起义,打五色旗,斩清军悍将,失败后大部被杀

陇史文元 2024-03-02 21:44:39

榆中三角城农民起义,打五色旗

坚持五十多天后失败,近千人被斩首

1865年(同治四年)8月时,榆中、靖远等县曾爆发了"香客"起义。香客首领丁建善,又名丁保柱,是榆中过店子人。

他在1851年(咸丰元年)就开始倡立教门,信奉"天生老母"、"皇极老祖"、"观音老母"等神仙,专门设立香坛,草订文牒,以烧香、敬神等活动团聚群众,因而其徒众号称"香客"。

这些教徒一般头戴金箍,发束两髻,均以道士装扮,寺内并且备有白莲花帽、道衣和日月叉等器物。经过长期的串联,在榆中、靖远、中卫等地拥有徒众数千人,以丁建善和陈忠孝两人为头领,榆中三角城的朝阳寺为其活动基地。丁建善等人让工匠打造出许多刀枪械,并铸成土炮四门,制作了旗帜。

1864年8月中旬,他们开始集结教徒,以所制五色旗帜各统所属,先后在隘口、官道等处拦截官府的运输车辆,俘获押送的官兵,公开进行武装斗争,四方震动。

陕甘总督杨岳斌闻讯后,立即命令榆中、靖远等县文武官员镇压。但官逼民反,附近许多贫民纷纷入会,义军声势更为壮大。

杨岳斌只得在9月13日亲自督率两营官兵,前来榆中镇压。起义的香客分散在各地,就地抗击。丁建善与陈忠孝分别以过店子、三角城为据点,准备应战。

官兵探知丁建善驻地后,由主力彭楚汉部直扑过店子,于14日黎明,分两路围攻。丁建善指挥义军严密防守,沉着应战,凡巷口要隘均派重兵把守,使官军无隙可乘,只得调悍将李显爵部手挽藤牌,拚死杀人。

丁建善见形势危急,大吼一声,手执长予,奋勇跳出,将李显爵当场刺死。其它义军战士也奋勇争先,往来冲杀,战斗极至白热化。后来,清军利用优势兵力冲入门巷宅院,向义军战士施放洋枪。丁建善不幸中弹牺牲,其它战士阵亡100余人,有20多人被捕,其余四散而溃,所存军械及文牒、旗帜等物,均被官兵所获。

清军在攻破过店子后,又调头全力围剿当时尚在坚持战斗的三角城、糜子滩一带的起义军。起义军首领陈忠孝率众抗击,终因寡不敌众,群众相继溃散,陈忠孝率领剩下的200余人从糜子滩退往黄草梁。

官兵紧追不舍,并以马队400骑将其包围。双方短兵相接,血战一场。陈忠孝和200余起义者全部被清军残酷杀害,无一幸免。其所剩战马10匹、骡驴15头,均被清兵抢走。

轰动一时的榆中,靖远的香客起义,经过10多天的浴血奋战,终于惨遭失败。甘肃人民一向具有不畏强暴、敢于反抗的优秀传统,在多次失败后,他们并没有灰心,经过一段时间的力量积蓄,会党群众又重新揭竿而起。(摘自榆中县志、甘肃历史、榆中史话等史料)

兰州近郊的榆中县,明清以来,为兰州东出关中的要道,向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在秦汉时期,这里因榆树众多而得名。因为是地处榆树林之中,故而得名榆中。

所谓榆林,是古代一种防御方式。古人用树榆为塞的办法来建设一条防御线。也就是说利用榆树韧性,同时配合土石关隘,建立起诸多关塞。榆林就是指这些关塞之间榆树林。榆中在古代最早是一个地域名词,这在古代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类似的地域名词还有关中 、 汉中、 蜀中 、 黔中、 闽中。在战国时期,赵国境内就有一个榆中。

秦始皇三十三年,蒙恬“西北斥逐匈奴,自榆中并河以东,属之阴山,以为三十四县(或四十四县),城河上为塞。秦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长达万里。秦人所说的临洮,就是今天甘肃岷县。秦长城沿洮河、黄河一线蜿蜒而行。临洮长城,在秦始皇登基不久就开始修筑了。因而,秦长城西端,首县为榆中,司马迁才说:榆中并河以东。

先有榆中,后有兰州。兰州市的建城历史应该从 秦始皇三十三年开始,至今,兰州市已经有2200多年的历史了。 《兰州市情·历史地理论证会总结报告 》显示:“榆中县是秦县, 始设于秦始皇三十三年 ;榆中县故城在今兰州东岗镇一带”。

现在的榆中县。榆中县位于甘肃省中部,西靠七里河、城关区,东邻定西市安定区,西南与临洮县交界,北隔黄河与皋兰、白银市平川区相望,东北和靖远县、会宁县接壤,面积为3301平方公里。

0 阅读:0

陇史文元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