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崇祯帝景山自缢后,他的子女还有谁在世?都去哪了?结局如何?

小岛知风 2024-01-11 10:24:11

公元1644年,农民起义军首领闯王李自成率军攻克大明都城北京,明朝末代皇帝崇祯帝朱由检绝望的在景山自缢殉国。

朱由检一生共有七子五女,除去夭折的孩子,在朱由检自缢殉国时还有三子两女在世,分别是长子朱慈烺、三子朱慈炯、四子朱慈炤、次女长平公主、三女昭仁公主。

在朱由检殉国之后,他的子女结局自然也不会太好,不过令人意外的是朱由检的一个儿子居然成了困扰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的噩梦。

朱由检在绝望之下杀女

公元1644年三月十八日清晨,李自成率军对京城发动了总攻,这天清晨朱由检命太监王承恩敲晨钟召集文武百官上朝,结果一个人也召集不到,朱由检就明白明朝大势已去了。但他还抱有一丝幻想,在危急之际,他命一群太监护送三个儿子逃离皇宫,希望能延续皇室血脉东山再起。

安排好儿子后,朱由检就开始顾虑担心后宫女眷受辱,于是朱由检与妻子周皇后和袁贵妃诀别,命二人尽快自缢殉国。

周皇后性情刚烈,与朱由检诀别之后就立刻悬梁自缢而死,袁贵妃也跟着周皇后一起悬梁自尽,结果袁贵妃体型过胖把绳子压断摔了下来,朱由检就持剑上前在袁贵妃身上乱刺了几剑,袁贵妃被刺的昏死过去,朱由检来不及仔细检查她是否已死就走了,袁贵妃因此命大被人救活下来,直到清朝顺治时期才去世。

而后朱由检又跑去与皇嫂懿安张皇后诀别,张皇后系朱由检的哥哥明熹宗天启帝朱由校之妻,朱由检担心皇嫂受辱,也希望张皇后能自缢殉国,于是张皇后也悬梁自缢殉国。

安排好妻子和皇嫂之后,朱由检又找来两个女儿长平公主朱媺娖和昭仁公主,他准备亲手将两个女儿刺死。

年幼的昭仁公主还不知道死到临头,看到朱由检后还跑过去想与他亲热,结果朱由检冲着向自己奔跑而来女儿,一剑就将她刺死。

在昭仁公主后面的长平公主大吃一惊,她毕竟年长,知道大明王朝要完蛋了,但她还是跪在地上苦苦哀求父亲朱由检不要杀了自己。

在这一个上午时,朱由检先后杀妻杀嫂,他当时的心境毕竟是痛苦万分,眼看着女儿跪在地上哀求自己,他的心也碎了,但他为了避免女儿受辱,他的心还不能软,他仰天长叹说道:“汝何故生我家!”

说完之后朱由检就再次狠起心来,挥剑向女儿长平公主砍去,求生欲强的长平公主下意识用左胳膊阻挡利剑,因此朱由检的利剑直接砍断了她的左臂,随即她惨叫一声昏死过去。

长平公主昏死过去后,朱由检也来不及检查她是否已死,他慌慌张张就在心腹太监王承恩的陪伴下跑到了景山上,在最后看了一眼京城之后,朱由检就和王承恩在景山上自缢殉国了。

而朱由检的女儿长平公主在断臂后昏迷了五天五夜,最后被一些善良的宫女救了过来,由于李自成只占据了京城40多天就在山海关外被明朝宁远总兵吴三桂联合清军击溃,李自成根本不知道崇祯的女儿长平公主还活在人世,这段时期长平公主还是比较安全的。

随着清军入关攻占京城,清朝皇室搬进了明朝的皇宫紫禁城,清朝的统治阶层为了安抚人心,特意对外称要寻找并善待明朝皇室,长平公主和袁贵妃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被清军搜寻出来的。

而清朝为了笼络人心,特意对外称要赡养袁贵妃和长平公主这些明朝皇室女眷,此后袁贵妃与长平公主一直居住在紫禁城中。

在李自成攻克京城之前,朱由检本已为长平公主定下婚约,其未婚夫就是周皇后的本家亲戚周世显,由于起义军一直向京城攻来,因此朱由检没有时间和精力为长平公主和周世显完婚。

随着明朝灭亡,长平公主被父亲朱由检砍断一臂,已然成了残废之人,所以她不想连累周世显,就不想与他成婚了。

长平公主向清朝顺治皇帝申请出家为尼,但当时清朝实际统治者是顺治的叔叔摄政王多尔衮,而多尔衮希望向天下展现出清朝对明朝皇室的宽厚,因此多尔衮拒绝了长平公主出家为尼的请求,并派人找到了周世显,然后以顺治名义下圣旨让长平公主与周世显完婚以慰朱由检在天之灵。

就这样在多尔衮的安排下,长平公主与未婚夫周世显完婚,顺治三年(1646年),长平公主怀了身孕,不过很可惜,由于她断臂之后身体一直很虚弱,怀孕五个多月时就染了重病一尸两命的去世了,年仅17岁。

长平公主的凄惨人生让后世很多人都为之怜悯哀叹,因此很多文学作品都以她为原型虚构出了很多情节。

像武侠小说家金庸先生在作品《碧血剑》和《鹿鼎记》中塑造出来的阿九和九难师太,还有武侠小说家梁羽生先生作品《江湖三女侠》中的独臂神尼,以及粤剧作家唐涤生先生创作的《帝女花》等文学戏曲作品,这些文学戏曲作品中都以长平公主为原型虚构出了很多情节。

实际历史上的长平公主断臂之后身体一直很虚弱,加之国破家亡心情抑郁难解,因此导致她怀孕期间染上重病,最终造成了一尸两命的悲剧结局,可以说长平公主就像她父亲朱由检说的那样为何托生成皇帝的公主,这才遭此凄惨命运。

朱由检三子结局都不好,不过有一子成了困扰清朝皇帝的噩梦

被朱由检送走的三个儿子分别是长子即太子朱慈烺、三子朱慈炯、四子朱慈炤,其中朱慈烺和朱慈炯二人与长平公主、昭仁公主都是周皇后所生,朱慈炤是朱由检的宠妃田贵妃所生。

最初朱由检是派人把朱慈烺送到了成国公朱纯臣府上,朱由检想让朱纯臣护送朱慈烺去南京继位再建大明。而当时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接到朱由检的进京勤王命令之后,已经率领军队出发,在途中史可法得到了朱由检自缢殉国的消息,史可法本想率军进京救出朱慈烺,结果又得知朱纯臣献出朝阳门,并交出朱慈烺向李自成投降的消息,因此史可法只得率军退回南京。

所以朱慈烺被交到了李自成手中,李自成当时在紫禁城中接见了朱慈烺,虽然当时朱慈烺年仅16岁,但见到李自成时不卑不亢,宁死不给李自成下跪,并要求李自成迅速处死自己,李自成感慨朱慈烺年纪轻轻就有如此骨气,因此李自成不仅没杀他,反而加封他为宋王。

朱慈烺则趁机要求李自成收葬朱由检和周皇后,并且与李自成约定不可破坏明朝皇陵,不可伤害京城百姓。

李自成答应了朱慈烺的请求,随即命人以天子之礼厚葬朱由检和周皇后。

话分两头,当时朱由检派人把朱慈炯和朱慈炤送到了岳父嘉定伯周奎府上,周奎是一个极为吝啬且贪财的人,李自成占据京城后不久就开始以赞助军饷为名义大肆拷掠王公贵族,周奎为了保住家产,就主动把朱慈炯和朱慈炤交给了李自成。结果李自成依旧没放过周奎,还是把周奎的家产洗劫一空,为此周奎忧愤去世。

所以在朱由检自缢殉国后,他的三个儿子全都落到了李自成的手中。幸运的是李自成对他们没有加害,反而都把他们封为王爵,但是朱慈烺很有骨气,他带着两个弟弟拒不接受李自成的册封,并且在朱由检夫妇出丧之后,朱慈烺又带着两个弟弟绝食明志,想为大明殉国。

李自成当然不允许三兄弟死掉,因此李自成命大将刘宗敏将三兄弟分别隔离严加看管,后来李自成率军攻打山海关吴三桂时,就把三兄弟都带上了,李自成希望在关键时刻以三兄弟来挟制吴三桂。

结果吴三桂联合清军很快就在山海关外一片石大战中击溃了李自成的起义军,李自成率领残部仓惶西逃,随着李自成的溃败,也无人再看管朱慈烺三兄弟了,因此兄弟三人也在乱军之中趁乱逃跑了。

但是三兄弟很快在乱军中失散了,这回就先从老大朱慈烺说起,朱慈烺在乱军中与两个弟弟失散后,被吴三桂的军队所俘获。

当时清朝的摄政王多尔衮听闻吴三桂找到朱慈烺后高兴万分,多尔衮本来担心汉人太多,不利于满人统治,因此他就想让吴三桂在北京扶持朱慈烺建立一个清朝的傀儡政权,然后借用朱慈烺去兵不血刃收服明朝南方的势力。

因此吴三桂把朱慈烺当祖宗一样供了起来,不过朱慈烺很机警,他知道吴三桂已经与清军联合起来,肯定是没安好心,所以他一面与吴三桂虚与委蛇,然后在行军途中趁看守人员不备就逃跑了。

此后朱慈烺在史料中便失去了记载,属于是不知所踪了。而史可法由于没能救出朱慈烺,最后只得在南京拥立了朱由检的堂兄福王朱由崧继位,开创了南明政权。而南明方面在得知朱慈烺不知所踪后,担心清朝会利用一些不明身份的人冒充朱慈烺,于是在第一时间就公告天下,称朱慈烺已被清军杀害,并在南京替朱慈烺发丧,南明政权先后追谥朱慈烺为献慜太子和悼皇帝。

大概在1988年前后,中国史学界一些历史学者通过考证,认为朱慈烺逃离吴三桂之后,隐居到了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老君山上的道观中,出家当了道士。

因为朱由检在世时曾派人到栾川开采银矿,朱慈烺曾以太子身份跟随朱由检到这里考察,所以他对栾川一带比较熟悉,再加上老君山的金顶太清观是朱慈烺的曾祖父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下旨敕建,所以朱慈烺跑到老君山金顶太清观中出家当道士,隐含着伺机恢复大明的意图。

不过后来朱慈烺眼看着清朝统治越发巩固,他复国无望,最终就在老君山上终老了。按照现代的史学家考证,认为朱慈烺大概于康熙十八年(1679年)时,在老君山上去世,终年51岁。至今老君山周围还流传着朱慈烺的传说,还有太子墓和太子碑。

再说说老三朱慈炯,说起朱慈炯那可真是让清朝历史上最杰出的三位皇帝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都头疼的人物。

从康熙时期到乾隆初期,只要但凡民间有起义的人,必定打出朱三太子朱慈炯的名号来,别看朱慈炯在明朝时期没有被封过太子,但是到了民间就成了朱三太子。

据史料记载仅康熙一朝就爆发了大概十多起以朱慈炯为名号的起义运动,康熙前前后后抓了大概10来个自称是朱三太子朱慈炯的人,但无一例外全都是假冒伪劣,被康熙所处死。

康熙时期影响力最大的朱慈炯起义就是三藩之乱时,康熙十二年(1673年),京城爆发朱三太子起义,义军想趁着吴三桂等三藩叛乱时攻打紫禁城,不过这场起义很快被平定,主谋朱慈炯一直逃亡在外。

直到康熙十九年(1680年)时,朱慈炯在西安被清军抓获,康熙为了辨认其是否为朱慈炯,特意派了一个明朝时期的宫廷太监去辨认,结果经辨认这个人并不是朱慈炯,后来被京城百姓认出是无业游民杨起隆。

原来杨起隆曾与一些明朝时期的宫廷太监熟识,通过与他们结识了解到了朱由检和朱慈炯的生活爱好,因此他就萌生了冒充朱慈炯领导起义的想法,事后杨起隆被康熙以反叛罪凌迟处死。这件事还被后来的小说家二月河先生所采纳,编写进了其著作《康熙大帝》中,并改编成历史大剧《康熙王朝》播放。

除了杨起隆之外,康熙时期爆发的福建漳州蔡演起义、江苏太仓张念一起义、江南金和尚起义、浙江四明山起义、台湾朱一贵起义等等,这些起义军首领都打出朱慈炯朱三太子的名号发动起义,而起义先后被平定,康熙是杀掉一个又一个朱慈炯,可以说朱慈炯在康熙朝至少就得被杀了十多次。

不过经清朝官方认证,这些朱慈炯全都是冒牌货,真正的朱慈炯一直没能被找到,康熙去世后,朱慈炯的问题一直困扰到了他的儿子雍正皇帝。雍正在位时期也发生了很多起反清复明的起义事件,同样也都打着朱慈炯朱三太子的名号,因此朱三太子这个称呼让雍正是不胜其烦。

雍正为了平息民间总借着朱慈炯名号起义的问题,他特意找到了一个名叫朱之琏的人,公告天下称朱之琏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三子代王朱桂的后代,并称明朝皇室嫡系后裔已经全都死光了,因此找不到后人,就以朱之琏为明朝皇室正统后裔,加封朱之琏为延恩侯,并允许其家族世袭罔替,朱之琏及其子孙后代就要负责每年对明朝皇陵春秋二祭。

就这样清朝赐给明朝皇室的延恩侯爵位一直承袭到清朝灭亡,雍正之所以册封朱之琏为延恩侯,就是被朱三太子逼出来的无奈之举,先证明正宗的明朝皇室嫡系后裔已经全部死绝,再册封朱之琏安抚人心,这样就希望没有人再以朱三太子的名义起义了。

雍正这个办法确实有效果,此后不再有大规模以朱慈炯名义起义事件发生,但是零星的起义打出朱三太子的名号还是有些的,一直到乾隆继位初期,还有人以朱三太子名义起义,直到乾隆中期之后,按照朱慈炯的年龄此时应该100多岁了,基本不可能在世了,这时候朱慈炯的名号才逐渐被人们淡忘。

至于真的朱慈炯下落在历史上一直成谜,也许他隐姓埋名终老了,也许被清朝杀掉的那么多朱慈炯中真的有一个是他本人,不过都无所谓了,清朝统治阶层到后来已经被朱慈炯名号给闹的无所谓了,只要抓到不管真假杀了就完事了。

最后说说老四朱慈炤,其实朱慈炤还是受了朱慈炯的连累被康熙抓到了。康熙在祭拜完朱元璋的明孝陵之后,就公告天下寻找明朝皇室嫡系后裔,让其入朝受封爵。康熙的企图其实是想借此机会找到真正的朱慈炯,结果朱慈炯没找到,找到了他的弟弟朱慈炤。

由于这个公告没有效果,康熙因此派人在民间严密排查类似于朱慈炯的可疑之人,就这样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浙江余姚官府在排查时,发现余姚当地一名叫王士元的75岁老人很像朱慈炯。

余姚官府是通过王士元给子孙后代起名字的辈分推测出其家族是明朝皇室后裔,而王士元不是别人正是朱慈炤。

原来当初朱慈炤在逃亡途中被明朝一位王姓官员所救助,王姓官员让他改姓为王,取名为王士元,其寓意为原是王的谐音。此后朱慈炤跟随王姓官员回到其余姚老家,一直在余姚以教书为生隐居五十余年,被发现时早已娶妻生子,子孙繁衍不少了。

朱慈炤被发现了就在于他给子孙起名的字辈排名,他虽然化名为王士元,但不肯背弃祖先朱元璋给朱棣家族制定的“高瞻祁见祐,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字辈,因此他按照这个字辈搭配五行部首稀有字给子孙以王姓起名,这就引起了余姚官府的怀疑,余姚官府抱着宁可杀错不可放过的心理就把他抓了起来,只不过余姚官府以为他是朱慈炯。

朱慈炤被抓之后很爽快的直接坦诚自己系朱由检第四子,按照当时康熙给天下人的公告,朱慈炤在没有叛乱的情况下,坦诚自己是明朝皇室嫡系后裔,理应被接到京城封为亲王,可是当时朱慈炯就已经让康熙头疼不已了,这又出了一个朱慈炤,康熙更加烦恼了。

为了免除烦恼,康熙和朝臣玩了一招偷梁换柱,朱慈炤本有一位同母弟弟即朱由检第五子朱慈焕,但是朱慈焕在崇祯十四年(1641年)时夭折了,康熙就让朝臣把朱慈焕的事迹按到了朱慈炤身上,对外称朱慈炤早已在崇祯十四年(1641年)时就夭折了,坚决不承认王士元是朱慈炤。

在《清实录》中记载为:伊供称其系崇祯第四子。查崇祯第四子,已于崇祯十四年身故。

就这样康熙以王士元(朱慈炤)冒充明朝皇室嫡系为罪名,将75岁的朱慈炤和子孙后代满门全部诛杀。

而康熙实际上杀的就是真正的朱由检第四子朱慈炤及其子孙后代,康熙此举不过是掩人耳目消灭明朝皇室嫡系而已,否则冒充明朝皇室何至于严重到满门抄斩。

写在最后

所以朱由检自缢殉国后,他的子女结局都十分不好,他的女儿长平公主虽然侥幸活了下来,但也因为国破家亡和身体原因怀着孕就去世了,而他的三个儿子,一个隐居避世,一个下落不明,还有一个因身份暴露被康熙满门诛杀。

不过唯一让朱由检欣慰的是,他那一个朱三太子朱慈炯的儿子光凭名号就能困扰康雍乾三代皇帝,也算是可以慰藉了。

从朱慈炯的名号能困扰康雍乾三代皇帝来看,假如朱慈烺、朱慈炯、朱慈炤三人中有一人能被史可法救走,那么都能改变历史进程,他们三人中任意一人能以朱由检儿子的身份号召明朝南方势力团结抗清,绝对要比南明那些像朱由崧和朱由榔(永历帝)更有号召力,也许就能凝聚南明势力,像南宋赵构那样建立南北对峙的政权。

说归到底清朝比金国更加幸运,金国漏掉了赵构,使得宋朝势力在南方继续凝聚起来,而清朝则是胜在朱由检的儿子没有一个能跑到南边凝聚人心。

0 阅读:69

小岛知风

简介:杂家一枚,爱好摄影、旅游、文学、越野,天南海北都爱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