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被李建成逼急眼了,居然口不择言,甩给李渊一顶绿帽子

老衲侃春秋 2021-01-16 17:55:19

李世民和李建成的公开决裂,是从杨文干事件开始的。

李渊离开长安,到北宜君县的仁智宫避暑。当时太子李建成已经参与国事,因此临走时交待让他留守京师,而李世民、李元吉则随驾一起来到夏宫。

刚到新地方,忽然有人密报,说李建成趁父皇不在都城之际,暗中联络庆州都督杨文干准备谋反。

李渊听了,立刻惊出一身冷汗来。

有护佑大将的保护,还有“战无不胜”的李世民随侍身边,李渊为何还这么紧张?

因为李渊就是搞政变出身的,他太清楚了,历史上皇帝离宫,发生宫廷政变的事例太多了,如果李建成有异心,自己身边没有大部队,情况是很危险的。

想到这里,李渊传旨召李建成马上过来觐见。当时李渊心里想,看李建成敢不敢来,再辩真假吧。

李建成既然是监国太子,消息也很灵通,在父皇下诏前他就听说了密报,当时他的反应是父皇不会相信此等小道消息的。

但他估计错了,像谋反这类的事件,父皇岂能不敏感?所以,召他马上觐见的诏书一到,李建成马上慌了神。

这时他进入进退失据的两难之中。

前去解释吧,现在看来父皇正在气头上,而且相信了此事,自己这一去,弄不好就会给咔嚓了。

趁父皇不在京城,自己监国,能调动手头上的部队,对父皇来个突然袭击呢?

可是父皇的威望摆在那里,这么做风险太大了。况且再忍几年,父皇殡天之后,江山顺理成章就是自己的了,何必冒此大风险呢?

考虑了半天,他最后选择了前者。

李建成一去,哭天抹泪,把头都磕破了,但也无济于事,盛怒难平的李渊还是把李建成给拘押了起来。

后来杨文干起兵,李世民前去平叛,才抹平此事。而且没将杨文干带回京城受审,直接和宇文颖一起给咔嚓了。

后来李渊寻思过味来,肯定是两个儿子在那里争权夺利。杨文干事件虽然不是李世民一手操作的,但肯定脱不了干系,所以杨文干事件后,不得没有奖赏平叛有功的李世民,还把他和李建成打五十大板:

“惟责以兄弟不睦,归罪于太子中允王珪、左卫率韦挺、天策兵曹参军杜淹”。(《资治通鉴· 卷第一百九十一》)

两个目的,一个是给李世民一个警示,我还没老糊涂,明察秋毫着呢;另外也是给李建成一个教训,以后干什么事情都要三思而后行。

事情就这么解决了,李渊那里没事了,但李世民和李建成、李元吉开始由暗自较劲,变成了公开的破裂。

你给我背后一刀,那我就给你一闷棍。李建成此时对李世民虽然有怨气,但还没有杀戮之心。

李建成虽然想“平稳过渡”,但李元吉觉得不如烧一把火,在后面不停的鼓捣。

在他的鼓捣下,李建成终于转变了态度,这回是要李世民的命了。

一天,他请李世民到府上喝酒,说是要缓和一下俩人的关系,李世民一时大意,没有防备,直接就赴宴了。

谁知道刚喝两口,便口吐鲜血,幸好参加宴会的还有堂叔淮南王李神通,李神通马上将李世民送回秦王府,在御医的极力救治下,才捡回一条性命。

李渊一看他几个儿子矛盾彻底公开了,便采取和稀泥的办法,想将李世民派到洛阳,并给他可以建立独立王国的特权。这样一来,就可以躲开政治漩涡,避免兄弟相残。

“观汝兄弟似不相容,同处京邑,必有纷竞,当遣汝还行台,居洛阳,自陕以东皆王之。仍命汝建天子旌旗,如汉梁孝王故事。”(《资治通鉴· 卷第一百九十一》)

李建成一看,父亲这么做不是放虎归山吗?极力反对,他还怕自己分量不够,暗中动员李渊的亲信大臣进行劝阻。

李渊本来耳根子就软,在大家的劝谏下,遂放弃了最初的打算。

洛阳是李世民当年亲自打下来的,那里是自己的根据地。而在京城,处处受李建成掣肘,并有被害的风险。所以一听父亲要派自己到洛阳,正暗暗窃喜呢。

但高兴劲还没过,就听到父亲取消了此打算,心里这个郁闷哟。

好容易将李世民留下了,李建成迫害李世民的步伐就加快了。

公元626年7月1日(六月初三己未日),太白金星再次在白天出现在天空正南方的午位。太史丞傅奕向李渊密奏道:“金星出现在秦地的分野上,这是秦王应当拥有天下的征兆。”

“己未,太白复经天。傅奕密奏:‘太白见秦分,秦王当有天下。’”(《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一》)

这一刀直接捅到李世民的命门上!

古人对各种天象是十分相信的,天象显示李世民将拥有天下。李渊是皇帝,李建成是太子,就是自己百年之后,也没有李世民的份啊!

李世民要坐天下,除了谋反发动政变,还能有什么办法呢?

这一次李渊对李世民真是动了杀机。

于是将李世民招来,将傅奕的密奏给他看。

李世民一看就明白怎么回事了。心里这个恨,心说,李建成这是不把自己置之于死地不罢休呀。

此时的他也急眼了,可是这么说呢?说李建成谋反?一则怕像杨文干事件一样出现纰漏;二则,父皇相信才行啊。

急中生智,马上想出一个办法来。对,就上奏他们俩人淫乱后宫!

依据呢,李建成后宫有眼线,李元吉后宫也不干净,泼这么一盆污水,在似有似无之间,让父皇加重猜忌心,你去好好查吧。

李渊一看李世民竟然给自己戴了一顶绿油油的大帽子,顿时有股错愕的感觉,于是决定第二天三头对质,当面鼓对面锣问清楚。

李世民就是要的这个效果,心想,李建成在东宫待着,自己没有办法,给他调动出来,寻机在半路上来个彻底解决,虽然冒险,但也比等死强。

于是如释重负地回去和秦王府的谋士们去商量对策去了。

最后商量的结果,就是趁李建成和李元吉上朝的时候,在玄武门给予彻底消灭。

后来就是大家熟知的玄武门事变了。

至于史书上记载的,长孙无忌,尉迟敬德等人焦急万分,力主解决李建成集团,大家想到褚遂良写史时,李世民多次“过问”,所以,这一段事实看起来李世民是逼不得已,其实,对于腹有玄机的李世民的一个美化罢了。

不管怎么说,李世民是成功者,俗话说,历史就是由成功者来随意打扮的,怎么记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李世民成功了。

如果李世民只是夺位成功,那历史评价也不会太高,关键他确实有能力,创造了贞观之治的辉煌,那些曾经不光彩的一页,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参考资料:《新唐书》   《资治通鉴》

0 阅读:30

老衲侃春秋

简介:关注历史 讲述历史 解读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