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除夕,周总理指示淮安县委:请将我家的祖坟全部就地铲平

红色风云录 2024-02-19 09:14:45

“第五生产队的社员,请立刻带着锹锨到大队部。”

1965年的除夕,淮安县城郊公社闸口大队的广播喇叭,忽然传出召集社员的号召。正在为过年忙碌的社员们,听说要带着锹锨到大队部,纷纷感觉很是惊奇,很快就齐聚大队部。

“本来今天不打算出工,但县委有一项特殊任务,那就是把我们周总理家的祖坟全部就地平掉,棺材就地下沉到一米以下……”见人员已经到齐,生产队长向大家宣布道。

此言一出,立刻引起了一阵骚动,大家纷纷质问是谁的主意,是谁要平掉周总理家的祖坟。大队党支部书记赶忙接过话来,说这一项决定是周总理亲自吩咐的。

周总理为何要平掉自己家的祖坟?一切还得从周总理的祖父周起魁开始说起。

周起魁出生于浙江绍兴,在他7岁那年,祖父、父亲在一个月内相继去世,周家如同遭遇灭顶之灾一般,孤儿寡母的生活可想而知的艰难。一直到多年以后,周起魁的两个哥哥在县府衙门谋了一份差事,家中的困境才有所缓解。

然而,就在生活出现好转之际,周起魁的母亲不幸去世。当时周起魁只有16岁,在哥哥们的资助下得以继续读书,同时还要承担起照顾五弟生活的责任。

1863年,19岁的周起魁随二哥北上淮安,开始学做师爷这一行。六年之后,周起魁的二哥受命前往扬州府,临行前推荐周起魁接任自己在淮安府的席位。

自从周起魁做了淮安府的刑名师爷,由于他为人和善,办事公正,因此上上下下都很喜欢他。再加上他所经手的案子都办得比较完满得体,因此不但收入丰厚,主官也发给他不少奖金。

很快,周起魁就攒了一些钱,得以回绍兴娶亲。结婚第二年就生下了一个男孩,也就是周总理的伯父周贻赓,又过了两年,周起魁的二儿子出世,就是周总理的父亲周贻能。

到了1878年,周起魁已经有了四个儿子,因此他决定将一家人都接到淮安来。此时周起魁已经在淮安坐馆十几年,除了捐钱纳官花了一大笔费用外,剩下的钱还足够买下个院子。

因此,周起魁便与二哥商议,合伙买下淮安驸马巷的一幢大房子,足够两家人在此居住,这里就是后来周总理的出生地。

在淮安有了宅院,周起魁和二哥的钱只够在淮安城外买一块坟地了。自古以来,家族墓地在国人心中的地位很是重要,因为那不仅是家族是否显赫的象征,同时还影响着家族风水,决定了家族的盛哀荣辱。

周起魁为官清廉,这几亩坟田就是他生前置办的唯一土地,其余连一亩田地都没有。1900年左右周起魁去世,就安葬于这一片坟田之中,之后周总理的生母、嗣母等都安葬于此。

两个母亲的离世,让周总理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料理完丧事,家中已是债台高筑,周总理的父亲周贻能经人介绍去了湖北谋差事,将年仅10岁的周总理托付给了自己的弟弟。

由于周家没有土地,只有自己居住的房屋,为了还债,只得将一部分房屋抵押出去,再加上伯父寄回来一些钱,才勉强还上一些外债。

生活的重担让年少时期的周总理不得不咬紧牙关默默承受,但周总理还是坚持读书,想尽办法寻求读书的机会,并将生活的希望寄托在伯父周贻赓的身上,因为周贻赓同样也是在外谋差事,但待遇比弟弟周贻能要好,而且没有子女负担。

1910年,周贻赓在奉天生活稍有安定,便让周总理到东北随自己一同生活,以减轻淮安老家的生活压力。自此,12岁的周总理离开了淮安,再也没有回过这片土地,再也没有去那片维系“家族命运”的“风水宝地”扫墓祭奠。

1939年3月,周总理因抗战事宜途经绍兴,进行了三天的寻根问祖之旅,还在祖屋查看了族谱,并在家谱上续写了自己的身世。这是周总理成年之后唯一一次回到绍兴原籍,由于当时淮安是日占区,周总理未能回到淮安。

后来,周总理将父亲周贻能接到身边,随自己一起生活。在兵荒马乱的岁月里,周贻能在八路军这支革命队伍中,感受到了大家庭般的温暖。

长沙大火之后,周贻能等家属被一路护送到了贵阳,不久又转移到了重庆,自此再也没有离开过重庆红岩村。周总理知道父亲在重庆待得寂寞,特意嘱咐工作人员替自己多陪陪父亲;而周贻能也知道儿子工作繁忙,从不影响儿子的工作,也不议论儿子的工作。

1942年周总理因病住进了医院接受手术,大家担心周贻能着急,没敢告诉他儿子住院的消息。不久,周贻能发烧不止,翻来覆去总是念叨周总理怎么不来看望自己。

周贻能去世之后,大家担心周总理受刺激,暂时瞒了下来。结果细心的周总理很快发现邓颖超一连几日不来看自己,便询问工作人员,在周总理的一再追问下,工作人员说出了实情。

悲痛欲绝的周总理在众人的搀扶下回到了八路军办事处,亲自为父亲守灵,并将父亲安葬于重庆,直至新中国成立之后,周总理都没有将父亲安葬于淮安祖坟之中。

1946年,周总理来到南京工作,本有机会可以回淮安看看,但考虑到当时政治形势复杂,再加上内战即将到来,无奈只能遥望淮安而不能回。

新中国成立之后,周总理从来没有想过要衣锦还乡,将父亲迁葬回祖坟与母亲合葬,而是请人向家乡政府转达他的意见,将自家的祖坟平掉,将土地交给集体耕种。

尽管之后周总理多次向淮安政府转达自己的意见,但淮安政府考虑到周总理的身份,迟迟没有照办。

到了60年代前后,全国掀起了平坟风暴,以求尽可能扩大耕种面积,严于律己的周总理主动做出表率,决定坚决将周家祖坟铲平,给农民更多的土地耕种。

1965年春节前夕,周总理的弟弟周恩寿得知哥哥要平掉祖坟,主动“请缨”回淮安执行。周恩寿和周总理一样,自打离开淮安之后,就再也没有回去过。革命胜利之后,思乡心切的周恩寿多次提出回淮安看看,但都遭到了周总理的阻拦。

这一次替哥哥回淮安平祖坟,被周恩寿视为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当周恩寿主动找到周总理,要求回淮安执行平祖坟的任务时,周总理毫不犹豫地再次拒绝。周恩寿不解为什么不让自己回去,周总理耐心地解释说:

“你的身份不同,回去后当地领导都要接待你,既影响工作,又造成浪费。”

周恩寿觉得哥哥言之有理,也便不再坚持。随后,周总理将这一任务交给了自己的侄子周尔辉,周尔辉的母亲在淮安,回去属于探亲,不会惊动地方领导。

周尔辉回到淮安之后,将周总理的意见向有关部门作了汇报,确定周家的坟地归属,并在春节前一天召集社员,执行这一特殊的任务。

“如果不把我们周家的祖坟平掉,尔辉回去没法向我们伯伯交差!”周总理的侄媳妇孙桂云向大家耐心解释道。大家顿时望着身穿军装的周尔辉站在一旁,全都沉默了下来,这一次,他们到了不得不执行的时候了。

县领导见大家沉默了下来,哽咽地劝说大家,要听周总理的话,按照他的意见完成这个特殊的任务。

在孙桂云和周尔辉的带领下,大家默默走进了周家祖坟。几年前,县机关干部对周家祖坟进行了绿化,松树已经长到了三四米高,大家一齐先刨走了松树,再一一挖开坟包,抬出棺材辨认主人,最后慢慢放到挖深的坑里去。

经过整整一天的劳动,周总理家的祖坟地变成了一片平整的粮田。

春节过后,周尔辉回到北京,向周总理汇报了平坟的经过。周总理听罢对周尔辉进行了表扬,随后叮嘱秘书给生产队寄去70元钱,作为社员们平坟的工资以及青苗的赔偿款。

在平掉祖坟之后,周总理让秘书前往重庆,将父亲的棺柩从烈士公墓迁出,安葬到附近一座无名小山上。之后又费了更大的周折,将绍兴曾祖父的坟墓也平掉了。除此以外,周总理在听说自家老房子年久失修,快要倒塌后,多次指示当地政府不要重建,也不要修理,要倒了就直接拆掉:

“我这淮安人也得尽点淮安人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周恩来率先平祖坟[J].湖南政报,1999(08):37.

[2]李海文.家世对周恩来一生的影响(上)[J].党史博览,2020(11):12-18.

[3]吴杰.两位伟人的“神交”——鲁迅与周恩来[J].党史博采(上),2023(02):30-34.

[4]《周恩来真情实录》,于俊道主编,成都:天地出版社 , 2019.01.

[5]《周恩来家世》,李海文主编,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 , 1998.02.

1 阅读:568
评论列表
  • 2024-02-20 13:18

    人民永远怀念伟大的周总理!

  • 2024-02-20 07:54

    他老人家处处以身做责,事事严格要求自己,是人民的好榜样,他鞠躬尽瘁,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高峰。

红色风云录

简介:欢迎大家关注红色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