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共同富裕呢?如何帮助农民实现共同富裕?

李氏加宸 2023-02-01 20:18:47
近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了《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

纲要提出,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扩大内需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扎实推动共同富裕。那么,什么是共同富裕呢?如何帮助农民实现共同富裕?我们共同探索扩大内需战略落实新高难。

首先,什么是共同富裕呢?10月16日,习总书记在《求是》发表重要文章《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系统阐述了共同富裕的重大意义、基本原则和工作思路。共同富裕是要跳出低效率均衡,形成多数人群收入达到中等富裕水平,呈现纺锤型收入分配结构,普通百姓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代际间社会流动渠道比较畅通。

根据原重庆黄奇帆市长的《共同富裕的内涵与实现路径》

共同富裕的目标是在2035年左右实现中等收入人群翻番,低收入人群减半,人均GDP达到2.5万美元。我国现有中等收入群体4亿,也就是说,需要在2035年达到中等收入群体8亿的目标。那么,4亿的新中等收入群体要从哪里来呢?城市居民由4亿发展成6亿,新转移的2亿居民就变成了中等收入人群,城市本土居民中再有1亿增加为中等收入人群。留在农村的农民因为财产性收入、土地批租收入,又有1亿人变成中等收入人群。中等收入人群就由原来的4亿加上新转移的2亿农民,加上1亿低收入人群中等收入化,再加农村1亿新中等收入人群,总量也就变成了8亿人。

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的提升,城市居民再有1亿增加为中等收入人群并不难。共同富裕的难点在于,让留在农村的农民当中有1亿人也能够变成中等收入人群。如果只是城里人收入增加,农村农民不提升收入,这个共同富裕就不是真的共同富裕。但是农村农民增收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因为农业并不赚钱,靠天吃饭,农产品的价格又受到国际市场的影响。部分发达国家利用国家的手段对农业进行补贴,用转基因的手段进行大规模种植,成本大幅降低。而我国的农业却是重劳力型农业,讲究精耕细作,虽然更加环境友好,但是成本比起国外的工业化农业却要高出了很多。在这种农业难赚钱的背景下,农村与城市的发展差距仍然在不断的扩大。

高素质的人口单向从农村流向城市,读书好的、做生意的、会赚钱的大批从农村涌入城市。愿意留在农村的人以中老年人为主,劳动能力是非常有限的。同时,中老年受教育的程度不高,难以从事高技术含量的工作,比如智慧农业和无人机播种等等。而且在物理空间上,农村地广人稀,尤其是在我国的中西部地区,人口分散,难以组织,即使政府愿意出资帮忙,帮扶的效果也十分有限。

那么,到底应该怎么办呢?难道就不管他们了吗?总书记深刻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根本体现,是我们党的宗旨,是中国是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没有共同富裕,社会就会出现两极分化和阶层固化。也就是说,共同富裕是必经之路,提升农民收入也是必经之路。

那么应当如何提升农民的收入呢?难道是劫富济贫?通过打压网络零售平台、培训机构等等实现社会公平吗?那肯定不是的,这非但不符合国家的一贯作风,也不可持续。共同富裕是共同奋斗出来的,绝不是仅靠一部分人把蛋糕做出来,然后分给不劳而获的人。比如说把有钱人的财富转移给贫困的人,把东部的劳动产生的财富转移支付给西部等等。

那么应该怎么做呢?在此,我们引用黄奇帆市长的一句话,就是要统筹好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两件事。一方面,做大蛋糕是分好蛋糕的物质前提,蛋糕不大,分的再好,意义也不大。对当下的中国而言,尽管已经实现了全面小康,我们仍然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2020年人均GDP虽然已达到1.13万美元。但是,与北欧发达国家的平均5.6万美元、美国的6.4万美元相比,差距仍然很大。如果不继续把蛋糕做大做好,只把蛋糕分来分去,那么蛋糕就会越分越小,最后不会共同富裕,只会共同贫穷。另一方面,分好蛋糕也是进一步做大蛋糕的激励基础。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不会自动纠正因为种种起点不公平而带来的结果不平等。贫富差距扩大和增长停滞是必然现象,这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是无解的。所以我们要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在做大蛋糕的同时,兼顾分好蛋糕,通过分好蛋糕进一步做大蛋糕,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因此,二者要动态兼顾、相互兼容。共同富裕是共同奋斗出来的,共同富裕需要全体老百姓共同劳动、共同创造、共同奋斗、共享蛋糕。

那么,如何做好这块蛋糕呢?我们探索了几个案例。首先,第一个农村资产盘活促进集体土地入市的增收方式。近年来,党和国家相继出台一系列的‘三权分置’政策,鼓励农村集体土地以出让、出租以及入股的方式入市,为提高农户的财产性收入创造了途径。

海南省于2020年就以公布关于大力发展农村市场主体,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十八条措施。其中在盘活农村资源要素和创新财税金融政策等方面,鼓励海南省大力发展农村市场主体,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在农民自愿的情况下,自行通过协议将其闲置的农村宅基地或者农房以出租和出售的形式流转给村集体,并且由村集体将其转化为新增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由村集体对外招商,将新增和原有的经营性建设用地土地方式入股共享农庄项目由企业提供资金并且代为建设运营。项目的收益一部分按协商以增值收益调节金的形式上缴市、县政府后,剩余收益归村集体和村民所有。在此方式下,将部分的闲置宅基地通过性质转化和存量经营性土地共同入市,一方面拓宽了土地入市的范围,能够唤醒更多农村沉睡土地。另一方面,由于宅基地的存量远大于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因此,有效扩大了潜在参与的农民集体,实现更大范围的农民财产性征收。

但是,土地资源是有限的,当土地资源不足时,是否有其他的路径或者方式呢?浙江的龙游探索了另一种可能,那就是指标要素的循环。习总书记提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力争2030年做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

继绿色发展成为我国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后,国开行推出了针对企业节能减排技术改造提升的贷款优惠。农有企业大面积开展技术升级改造,因为节能减排资源循环利用,企业的利润在升级后获得了提升。政府除了获得因企业增收带来的增量税收外,所腾挪出的碳指标还能在碳交易市场进行交易,获得指标收入。

单个企业申请优惠政策开展指标交易其实是件非常困难的事,但是政府可以出面整合资源,帮助企业获得投资,开展交易,所获得的增量收入又能够重新投入生态工业,从而实现长效的增收要素循环。

同时,我们也正在浙江的一个山区探索资本要素循环的全新路径。该县乡村人口占比70.63%,与其他地区不同的是,该县在外华侨人数高达全市户籍人口的25.2%。因为疫情的原因,这部分的华侨在外困难,回到了家乡,带回了663亿的居民存款。那么,要怎么用好侨民的资金,做好共同富裕呢?我们尝试了资本要素循环的路径。以共同富裕为导向,打造100个特色乡村,实现一村一景,村村有特色。政府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促进农村资产提升,同时鼓励侨民跟进投资,建立欧式风格特色农庄。原来习惯国外生活的老百姓,不需要再特意跑到国外去,或者特意坐车去城里,在家乡就能享受到类似国外的生活。周边县市的人民也能够闻风来此旅游,从而带动当地的农村发展,农民收入增加,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未来仍旧任重道远。我国现有中等收入群体4亿,需要在2035年达到中等收入群体8亿的目标。农业难赚钱,靠天吃饭,共同富裕的难点是要增加农民的收入,让留在农村的农民当中有1亿人也能够变成中等收入人群。共同富裕绝不是劫富济贫,而是要统筹做好,做大蛋糕,分好蛋糕。各地也在尝试各种共同富裕的发展路径,比如通过土地、指标、资本等要素循环实现农民的可持续增收,最后也由衷的希望通过老百姓们的共同劳动、共同创造、共同奋斗、共享蛋糕,早日实现共同富裕。

0 阅读:56

李氏加宸

简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