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三不知”既有“胸中无物,什么都不知道”的意思,又有“揣着明白装糊涂,明哲保身”之意。“一问三不知”的典故出自《左传》,起初意思是指没有对事情的开始、发展、结果三方面进行全面的考虑。
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苟瑶率兵攻打郑国。郑国国小兵弱,难以抵挡,就到齐国求援。所谓唇亡齿寒,郑国作为齐国的近邻,如果被晋国灭亡,那么齐国当离兵灾之日不远了。齐国君王深谙此理,便派陈成子前去救援郑国。行军之时恰逢暴雨,马畏惧前行,人步履维艰。不过,陈成子还是克服万难,带领大军来到了郑国。苟瑶见齐军军容整齐,士气威武,心有所虑,不敢再贸然进攻。他一方面下令撤军,另一方面派使者去齐军军营散播假消息,企图离间郑、齐两国的关系。
晋国使者见到陈成子便使奸企图说服陈成子撤兵,却被陈成子赶出军营。晋国使者刚被赶走不久,苟寅就求见陈成子说在途中得到消息,说晋军打算出动一千辆战车来袭击齐军的营门,要把齐军全部消灭。晋国使者刚走,苟寅就不明所以地向陈成子报告这个消息,被陈成子好生奚落了一番。苟寅得知事情本末之后,感慨道:“君子之谋也,始中终皆举之,而后人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苟寅不明事情的来龙去脉,盲目进言,难免会被明事理者奚落一番。